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观点理论

浅谈人大信息写作的“四快三慢”

时间 2018-09-11 来源 绵阳市涪城区龙门镇人大
[ 字号大小:]

  人大信息写作是具有政策性、宣传性、服务性和艺术性为一体的综合性工作,是宣扬国家政策法规,报道代表先进事迹,传递正能量的重要手段,是为民仗言,为民发声的“喇叭”。笔者认为要搞好人大信息写作必须做到“四快三慢”。

  嘴快多问。知来源于问,问是知之始。会问、善问,这是人大信息来源的重要渠道。常言道,一人之见有限,众人之见无穷。多问知其情,善问明其道,只有口常开,嘴多问,才能为人大信息写提供第一手素材。问,就是针对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等问题,及时了解民意走向,准确把握民思民想;问,就是通过对当事人、知情者深入沟通,思想对流,以便对事件、事情的起因结果作出科学判断;问,就是挖根索源,找联系查因果,使之看其水知其源,见其山知其峰。所以,常问者信息无穷,常思者笔下生风。

  腿快勤跑。俗话说,行千里路,写万卷书。人大信息不是写出来的,而是脚跑出来的,汗水累出来的。常言道,坐而论道,只会“偏道”,只有零距离“接触”,面对面“沟通”,才能去伪存真,真知灼见,否则新闻信息就会虚而虚之,假而假之,失去可信度。只有做到脚勤跑、腿常动,通过身入现场,深入一线,深入实际和群众,掌握第一手材料,以此整理出来的新闻,才能使事件感人,内容吸引人,让读者深处其境,真正达到新闻报道的真实感和号召力。所以,好新闻是从脚底走来,苦中求来,汗水中泡来,作为新闻工作者只有腿勤脚勤,才能出成绩、见政绩。

  眼快常看。罗曼.罗兰曾说过一句话:对于我们的眼睛来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善于见微知著,这是新闻工作者能力的展现。同样一件事,对于一些人来讲也许算不上新闻,但是从另一角度去看,也许就是一篇很好的新闻素材,所谓横看成岭竖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站位”对事物的观察判断也就各不相同,因此作为新闻工作者要善于从细微处找原因,从点滴中看问题,眼多看、心多想,从各个侧面来发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就是要见别人之难见,看别人之难看,不要一叶遮目不见泰山,两耳塞豆不闻雷鸣,只见树木不见森森,只见石土不见山峰。

  笔快善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笔、笔记本和照像机,是每位人大信息工作者必须随身携带的“三宝”。新闻信息来源无非有二:一是从别处知道的事。此时是因为事先知道,是带着目的采访,这就要求人大工作者提前拟好采访提纲,做好记录准备,采访时对每人的发言快速记录下来,对现场情况拍摄下来,以此作为新闻的“骨架”。二是发生在身边的事。新闻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作为人大信息工作者对于身边发生的新闻,要善于捕捉,抓住瞬间,争取时间,迅速记录在本子上,防止事后忘却。

  稿慢多改。慢工出细活,慢稿出精文。虽然新闻信息具有很强的时效性,要求报道及时、迅速,尽量在最快的时间里让人们知道事情的经过和结果,但这种快是相对的,是指在收集资料和投稿的时间要快,而在写作成稿的过程中,一定要慢。在基本成稿后,要逐字逐句的反复细读,认真推敲,改之又改。常言道:千烧始得瓦,百炼方成钢。一篇好新闻来源于无数次细阅和反复的修改,通过阅读看语言是否顺畅,结构是合严谨,逻辑是否科学,内容是否脱题,在改求精,改中求实,做到“精雕细刻”。所以精稿在改中得来,慢中求来,没有改稿的慢也就没有新闻信息的精。

  “访”慢细思。所谓“访”就是采访、寻问。采访人、了解事是新闻工作特定的性质所决定。新闻信息采访有一定的技巧性、逻辑性,并不是张口便来,伸嘴便说,想到哪说到哪,而是事先有准备,腹中有草稿,否则便会杂乱无章,访不到“点子”,问不到详情。因此作为人大信息工作者,采访前要慢思细想,想清采访应从哪方面入手?从什么角度切入?问什么?怎么问等问题,脑中要有思路,心中要有“路标”,做到谋而后动,谨后行事,有备无患。采访中,要把握语言的艺术,掌握好节奏,控制好语速,找准关键人、抓住关节点、问准关键事。

  题慢精审。标题是新闻信息的灵魂,好的标题犹如无声的广告,是新闻成功的一半。比如,以实事为依据的电视新闻《一个都能不少》报道的是一名乡间代课老师进城找一名旷课贫困生的感人事迹,该标题体现了决心、执著和坚韧的意志。如果把标题改成《少了一个》,就会让人觉得从主观上处于被动,明显层次下降一个档次。作为新闻工作者在定新闻标题时,要仔细琢磨,标题应与内容相一致,使其看其题,知其意,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附件:

分享到

[打印关闭]

相关新闻

意见选登

我来说两句

查看所有评论
用户名:

(您填写的用户名将出现在评论列表中)

  • 匿名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