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发挥好专题询问作用,服务好基层发展大局,是基层人大工作者十分关心和常思常新的问题。笔者认为,关键是要搞清楚专题询问的优势所在,并采取措施充分彰显这种优势,切实做到既坚持行之有效的做法、又着力专题询问的创新,合力推动专题询问取得实效。
专题询问的优势在于极大地提升了人大监督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基层人大实践看,专题询问专注于特定的一个议题,既重点突出,又深入具体,进一步突出了监督重点、改进了监督方式、增强了监督实效,丰富和拓展了询问作为法定监督方式的内涵和外延,为社会普遍关注,为媒体和百姓聚焦,助力形成高质量的审议意见,并通过督办审议意见促进工作、推动发展。
发挥好专题询问的优势,要坚持监督的计划性和发扬民主。计划性体现在每年年初要将开展专题询问工作纳入基层人大常委会工作要点、列入监督计划,进行周密部署。充分发扬民主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专题询问题目的产生和确定要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充分发挥人大各专门委员会“专”的职能和作用,使专题询问的题目与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与老百姓切身利益紧密相关。另一方面,常委会开展专题询问只提原则性要求,不设框框条条,由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列席人大代表在分组专题调研的基础上有感而发,既充分反映民意,又充分发挥询问人的主观能动性,如此,询问人深受激励、履职的劲头更足,应询人也将深受触动、推出的整改措施更实。
发挥好专题询问的优势,要坚持监督的程序性和增强刚性。基层人大常委会开展专题询问是在人大常委会会议期间召开联组审议会议,严格按程序进行,程序一般依次是:常委会委员与列席的人大代表出题、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答题;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成员发言;政府分管领导表态。同时,程序中注入刚性,在开展专题询问过程中,常委会组成人员和代表要真询敢问,主任会议成员带头发言求真务实,针对的是政府工作的薄弱环节和关键处,反映的是老百姓的心声,真正把问题、建议提到点子上和百姓心坎上,有深度、有辣味、具建设性,不乏尖锐之声,但充满善意、旨在促进工作、推动发展。常委会组成人员对部门负责人应询情况进行满意度测评,会后对症下药、及时形成审议意见书,由常委会主任会议审议后以常委会文件形式送政府研究办理,并明确要求将办理情况限期书面报送人大常委会。为增强刚性,有的基层人大常委会收到政府书面办理情况报告后,主任会议审议后可决定作为议题提交以后的常委会会议听取和审议,这样监督效果更加显著。
发挥好专题询问的优势,要着力制度创新和工作创新。在制度创新上,基层人大常委会要依据监督法和省级人大常委会制定的有关监督法实施办法,结合基层人大工作实际,制定和完善人大常委会专题询问制度,由主任会议或常委会会议通过,使专题询问有特色、可操作地严格依法依规进行。在工作创新上,对专题询问的议题,在纳入年度监督计划的基础上,可以根据形势的发展要求和常委会组成人员的建议,主任会议审议后经常委会会议通过,增加常委会会议有关专题询问议题。对专题询问的议题,既可形成常委会审议意见,也可视情作出决定,肯定工作成绩,指出存在问题,更注重提出整改意见或要求,限期办理或落实;同时,对专题询问的结果,可灵活地开展满意度测评,不仅本次人大常委会会议可对联组审议会议上相关部门回答问题和履职情况进行满意度测评,还可递进式地在以后的常委会会议上对政府办理审议意见或落实决定情况进行满意度测评,最大限度地提升监督效果。为确保专题询问实效,人大相关专委会应创新跟踪督促方式,全力推动有关审议意见或决定落地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