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7月25日在四川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上
四川省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傅应铨
四川省人大常委会:
四川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听取了省财政厅厅长泽巴足受省人民政府委托所作的《关于四川省2005年财政决算的报告》和省审计厅厅长黄锦生受省人民政府委托所作的《关于四川省2005年度省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四川省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结合审计工作报告,对决算草案和决算报告进行了审查,现将审查结果报告如下:
省人民政府报告的2005年全省决算:全省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479.7亿元,为预算的115.3%,增长24.3%;全省财政支出完成1082.2亿元,为预算的91%,增长20.9%。全省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加上中央“两税”返还、转移支付、专项拨款及上年结余等,全年总收入为1206.6亿元。总收入减总支出、上解中央、按规定应结转下年使用的项目结余后,全省累计实现净结余4.2亿元。
省人民政府报告的2005年省级决算:省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48.5亿元,为预算的110.4%,增长23.9%;省级财政支出完成192.7亿元,为预算的82.1%,增长26.1%。省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加上中央“两税”返还、转移支付、专项拨款、上年结余、市州上解等,全年总收入为454.5亿元。总收入减去当年支出、上解中央、补助下级及按规定结转下年使用的项目结余后,省级仍有累计赤字1.3亿元。
2005年,省人民政府及其财政等部门坚持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确定的各项方针政策以及省十届人大三次会议关于预算的决议,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成效。财政收入稳定增长,财政保障能力明显提高;财政支出结构不断优化,促进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继续深化财政改革,财政监管逐步加强。同时,全省和省级预算执行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是:预算编制不够细化,预算约束力不够强;一些部门和地方存在少报收入、虚列支出等违法违规问题;对部分预算外资金、转移支付配套资金和补助资金管理监督不够有力;专项转移支付分配、管理不够规范,存在虚报项目、挤占挪用、损失浪费等问题。
审计工作报告突出反映了预算执行情况,注重了对重点问题的原因分析,提出了改进预算管理工作的意见,为规范管理制度,推进依法理财,发挥了重要作用。建议省人民政府责成有关部门和地方对审计查出的问题,认真分析原因,切实加强整改,依法追究责任,在2006年底前将处理结果向省人大常委会报告。
财经委员会认为,从总体上看,2005年全省和省级预算执行情况是好的,建议同意省财政厅厅长泽巴足受省人民政府委托所作的《关于四川省2005年财政决算的报告》,批准2005年省级决算(草案)。
为了进一步做好财政预算工作,财经委员会提出如下建议:
(一)改进预算编制工作,增强预算约束力。要改进预算收支预测方法,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准确性;进一步细化和提前编制预算,省级支出要落实到部门和项目,对下级的税收返还和补助支出要编制分地区、分项目的详细预算,提高年初预算的到位率;部门预算编制要按照综合预算的要求,将部门所有收支全部纳入预算;合理确定部门预算中基本支出标准,科学核定部门项目支出预算,提高政府采购预算的准确性;要加强对超收收入使用的管理,超收收入用于安排当年必要支出的,应当及时向省人大常委会报告;要按照中央《关于进一步推行政务公开的意见》要求,推进预决算报告向社会公开;严格执行人代会审查批准的预算,强化预算约束和责任追究。加快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
(二)规范财政转移支付,提高转移支付公开性。要科学划分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减少专项转移支付,完善一般性转移支付的分配办法。改进对专项转移支付的管理,要对现有的专项转移支付进行清理归并,提高专项转移支付分配、使用的公开性和透明度。认真落实省人大提出的“逐步将一批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专项资金安排情况向社会公布”的要求。
(三)深化财政改革,加强监督管理。继续深化部门综合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收支两条线管理等财政改革,努力做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工作。继续推进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要采取有效措施,着力解决财政与预算执行部门协调不够、监管脱节的问题,实施预算资金跟踪监督和绩效考评。进一步加大对预算执行情况的审计,加强效益审计,严格对审计查出问题的责任追究。继续坚持和完善向社会公布审计报告的制度。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