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民族地区扶贫开发工作的情况报告

时间:2009-07-03来源: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信息中心
  

2008年7月23日在四川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
四川省人民政府副省长  张作哈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省第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报告我省民族地区扶贫开发工作情况,请予审议。
  一、2007年的扶贫成效和主要工作
  我省民族地区,共有三个自治州四个自治县和6个按自治县对待的县,共57个县(市、区);另有103个民族乡。2007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地区扶贫开发工作,中央和省级帮扶单位鼎力帮扶、民族地区广大干部群众奋发努力,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较大成效。全年投入57个民族县中央和省级财政扶贫资金11.29亿元(不含阿坝州试点资金),其中财政扶贫资金3.74亿元、以工代赈扶贫资金4055万元、信贷扶贫资金4.35亿元、利用外资2173万元、社会扶贫资金1.68亿元、其他扶贫资金8922万元。扶贫开发项目覆盖了2184个村,25.18万农牧户,其中贫困农牧户11.52万户。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405.85元达到3016.73元。有9.99万农村绝对贫困人口解决温饱问题,15.58万农村低收入贫困人口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全省重点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第一,抓好阿坝州扶贫开发和综合防治大骨节病试点前期工作。一是抓好总体规划。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试点工作,成立了“四川省阿坝州扶贫开发和综合防治大骨节病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刘奇葆、蒋巨峰等省领导多次作出重要批示,要求认真落实中央领导指示精神,及时做好试点前期工作。省政府和国务院扶贫办共同编制了《阿坝州扶贫开发和综合防治大骨节病试点工作总体规划》以及其他专项规划。二是抓好行动落实。省政府坚持不等不靠,把解决最穷的村、最穷的户、病情最重的人最急需解决的问题作为工作突破口,把自己能够做到的事情赶紧做起来,先后启动了病情普查、卫生防治、易地育人、更换粮食、科技攻关、饮水安全、社会保障、易地移民、调整产业结构等工程。三是抓好资金到位。截至年底,各级落实试点前期启动资金3.38亿元,其中国家6343万元、省2.32亿元、州2985万元、县150.80万元、社会捐赠1036万元、其它106万元。四是抓好易地育人。将11个病区县的易地育人学龄儿童2.64万人,采取教室、课桌凳、宿舍、床位、教师“五打挤”等方式,提前安排进入非病区寄宿制学校学习;建改的34所易地育人学校投入使用。五是抓好更换粮食、饮水安全。全年为病区群众供应粮食643.73万公斤,完成了病区8.30万人和73所学校的饮水安全工程,国土资源部门打深井25口。六是抓好社会保障。将全部大骨节病患者纳入了农村低保,将Ⅲ度患者按照农村五保供养标准纳入供养,启动了6个农村敬老院和11个社会救助福利服务中心建设;实施农村医疗救助2.51万人,发放救助资金928.50万元。七是抓好卫生防治和科技攻关。完成了全州大骨节病普查工作;将大骨节病患者全部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发放个人缴费补助金43万元;启动了大骨节病地理环境可控性关键技术研究、大骨节病环境危险因素与人体交互作用研究等6个科技攻关课题。八是抓好贫病区扶贫开发。启动了74个扶贫新村建设,9个县、950户、4820人扶贫搬迁试点,产业扶贫、劳务扶贫稳步推进,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
  第二,抓好藏区富民安康工程。2007年6月,省委、省政府决定在甘孜州实施“富民安康”工程,今年又覆盖了整个四川藏区。去年,全省共投入资金15.7亿元,实施的各个项目进展顺利。在基础建设方面,国道318线东俄洛至八美段21.20公里公路主体工程完工,建成通乡、通村公路2531公里;康定机场试飞成功;“乡乡通邮”工程覆盖全州50%以上的面积。在改善民生方面,完成了全州年度“普九”任务,新龙、白玉、德格三县实现“普九”目标,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标准由每人每月40元提高到100元,培训教师5850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甘孜州14个县的58.38万农业人口,建成村卫生室261个;解决了2.67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和5200户特困群众的住房困难;安装太阳能灶4万台;完成易地扶贫搬迁5000人、移民扶贫3040人;人、草、畜“三配套”深化升级项目惠及牧民5000户。在特色经济方面,相继启动了夏塞银多金属矿采选、大型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牦牛繁育基地建设等优势资源开发和特色经济项目;完成了旅游线路要素整合方案,培训了旅游专门人才315名。在生态建设方面,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深度推进,退牧还草范围由8个县扩大到12个县,新增退牧还草工程建设任务155万亩。在政权建设方面,启动了人民法庭建设25个;州县检察院“两房”建设全部立项,5个正式开工;培训新任乡村干部7000多人、乡镇“双语”干部50人;农牧区“三老”干部关爱工程向3375人平均每月发放生活困难补助180元。在对口支援方面,组织省级机关干部职工向“太阳能发展”等项目捐款捐物,支持农牧区发展和改善群众生活条件;在成都、德阳、绵阳各开办的2个“甘孜高中班”已招生行课。
  第三,抓好民族地区各项扶贫工程。新村扶贫工程:2007年实施扶贫新村256个。扶贫新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支柱产业发展、农民收入增加。劳务扶贫工程:培训输出3.87万人;同时,开展农牧民实用技术培训,提高他们的生产经营技能。产业扶贫工程:落实资金3734万元,用于97个特色优势农产品扶持项目,项目实施可带动6万多户农牧民人均增收250元以上。村道扶贫工程:57个县建设村道323.76公里。改善了贫困村的基础设施条件,进而也改善了贫困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沼气扶贫工程:投入资金2393万元,建设沼气池2.39万口,缓解了部分贫困群众的生活困难,改善了生态环境。外资扶贫工程:世行交互式创新性教育项目投资在喜德县开展的教育扶贫工程,爱德基金会在布拖县开展的综合性一体化扶贫工程,世界银行贷款/英国政府赠款的第四期贷款项目在美姑、越西、马边三个县实施可持续山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基础教育等项目,德国米索尔基金会在美姑、昭觉县开展扶贫与环境保护扶贫工程等,都取得了较好成效。社会扶贫工程:中纪委、国家广电总局等12个单位帮扶民族地区20个国家重点县,省级机关新一轮定点扶贫帮57个民族县,都取得了较好效果。特别是中纪委监察部定点马边、甘洛和屏山县扶贫有重大进展,编制了2007—2010年帮扶规划,协助引进资金2.40亿元;国家广电总局定点甘孜州五个县,安排了“村村通工程”、“广播电视无线工程”等方面扶贫资金3000余万元。教育卫生扶贫工程:落实三州开发资金3630万元,实施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帮助三州一市解决了9.46万名贫困寄宿制学生生活困难,确保了“两基”攻坚顺利实施。同时,落实资金790万元,专项用于民族地区43个县79个边远乡卫生院设备建设。落实资金200万元,专项扶持白玉、德格县的藏医院制剂室项目。少数民族特困农牧民住房解困工程:省政府安排落实两项资金6840万元,州财政配套3300万元,共完成2.33万户特困农牧户住房改造。民族乡扶贫工程:2007年共安排雅安、绵阳、宜宾、泸州、南充、广元、巴中7个市31个民族乡911万元,切实帮助少数民族解决人畜饮水困难、行路难和增收难等问题,加快了这些地区贫困农民的脱贫步伐。
  二、2008年目标任务和工作进展情况
  2008年,民族地区扶贫开发目标任务是:增加扶贫投入,解决9.22万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温饱问题,改善14.02万农村低收入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做好阿坝州扶贫开发和综合防治大骨节病试点工作,藏区富民安康工程,以及其它扶贫工程。从目前情况看,基本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
  第一,阿坝州试点工作。遵照党中央、国务院总体部署并按省委要求,省扶贫办、省财政厅和阿坝州政府组织力量完成了《阿坝州扶贫开发和综合防治大骨节病试点工作财政扶贫资金项目规划(2008—2012年)》和《2008年实施计划》编制,经省政府第6次常务会议审定通过,并得到国务院扶贫办和国家财政部认可;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已下拔今年财政扶贫资金3.34亿元。同时,完成年度饮水安全、结构调整、卫生防治等专项实施方案编制。5月初,省委、省政府在阿坝州红原县举行综合防治大骨节病试点启动仪式。目前,全州2.64万名病区学生继续在非病区寄宿制学校就读、入学率达100%,向病区8.13万人供应口粮300多万公斤,17个农村敬老院和社会福利服务中心建设进度加快;8个县、26个村、13个易地搬迁安置项目启动,计划将有1915户、9298人易地搬迁到非病区。
  第二,藏区富民安康工程。按省委要求,今年全省富民安康工程将投入30.95亿元,重点抓好五个方面工作:一是重点加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计划投入近14亿元,重点加快以公路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二是积极创新资源开发模式与机制。开展建立“共赢、共建、共享、共生”资源开发模式试点。三是推进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做大做强。将投入8379万元,实施以资源开发为主的特色经济项目。四是加大解决民生难题的力度。将投入6亿多元实施以改善民生为主的社会建设项目。五是不断加强政策支持和对口支援。重点完善财政体制,加大对甘孜州的扶持力度,对偏远县予以重点倾斜。围绕上述目标要求,扶贫开发方面的任务是:开展村道扶贫、沼气扶贫、劳务扶贫、新村扶贫、产业扶贫、移民扶贫等项目。目前已落实到位资金占年度计划的75%,各项工作正在顺利启动和建设之中。
  第三,扶贫开发工程。到6月底,已经下达57个县扶贫开发资金1.29亿元。新村扶贫工程:已经安排扶贫新村156个。全面推行扶贫“首挟制度”和新村“竞争入围”,努力做到扶贫新村当年启动、当年实施、当年建成,并争取当年受益。劳务扶贫工程:培训对象人均补助1200元,比内地多出400元。村道扶贫工程:下拔扶贫资金1910万元,启动村道191公里。沼气扶贫工程:已下拔扶贫资金1460万元,启动沼气池建设1.46万口。少数民族特困农牧民住房解困工程:共落实资金1.04亿元,其中三州开发资金安排7262万元、三州本级财政安排3160万元,共落实下达2.32万户住房解困任务。农村通村公路建设工程:落实三州开发资金2329万元,通村48条道路计232.90公里。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共落实三州一市开发资金3630万元,解决4.60万名寄宿制贫困学生生活补助。
  三、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工作思路
  我省民族地区扶贫开发虽然取得了较大成绩,但是,由于特殊原因,问题和困难仍然较大:一是贫困面宽广。民族地区有20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占全省36个重点县的55.55%、占57个县的35.08%;有省定重点贫困村2951,占全省同口径村的29.51%。民族地区57个县中,有31个高原县、占总县数的54.38%,这些地方相当部分的低收入人口仍属于绝对贫困人口。由于扶贫标准低,在一定意义上说,民族地区特别是三州还处于“普贫”时期,扶贫任务相当繁重。二是贫困人口多。2007年底,57个县尚有农村绝对贫困人口77.24万人、约占乡村人口总数的11.68%,低收入人口91.21万人、约占乡村人口总数的13.80%,两项合计168.45万人、占乡村人口总数的25.49%。由于自然条件差,返贫问题历来是民族地区贫困问题中的一个突出现象。甘孜、阿坝、凉山州48个县(市)中的29个非国家重点县与重点县相比,不管是贫困广度还是深度,都没有什么大的差别。三是贫困程度深。民族地区特别是三州尚未解决温饱的绝对贫困人口,大多数分布在自然条件严酷、社会发育程度低、基础设施落后、社会服务水平差的高原区、深山区、石山区、边远地区,贫困程度极深。这些地方人口分散,密度低,加之扶贫开发投入不足,对办电、修路、办学,以及发展医疗卫生,乃至发展交通、广播、电视、电话等等,所需扶贫成本高昂,扶贫边际效益递减,扶贫开发难度加大。民族地区是我省扶贫开发的重点,“十一五”后期我们将坚持“抓早、务实、为民”的工作思路,着力抓好以下四项工作。
  (一)大力推进“大扶贫战略”。民族地区特别是三州贫困面大,整体性贫困特点突出,要大力推进“大扶贫战略”,即是坚持政府主导,党政机关带头,动员各方面力量参与,实施综合性一体化扶贫开发。坚持救济扶贫和开发扶贫并重、解决温饱和巩固温饱并抓、开发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并举、缓解物质贫困和精神贫困并进、将其人口贫困与社区贫困并治。在扶贫内容上,既要抓基础设施建设、生产生活生态条件的改善,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又要抓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广播通讯等社会事业的发展,让穷人分享社会文明。在资金投向上,应理顺扶贫与“低保”救助和直接供养的关系,与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的关系,按照公共财政阳光普照农村的要求,统筹好城乡发展。在扶贫力量上,既要体现政府主导、更要激发贫困主体的内在活力。同时,要继续引导、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民族地区扶贫开发。
  (二)继续增加财政性扶贫资金投入。由于特殊的自然、社会、经济、文化,乃至历史的原因,民族地区特别是三州生存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落后,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差。解决这些问题,客观上对扶贫资金需求多。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滞后、社会发育不良、地方财政倒挂、农牧民贫穷,因此,对这些地区扶贫投入,应以国家和省为主体,并在一定时期内逐年增大扶贫资金支持力度。同时,积极争取把三州整体纳入下一轮国家扶贫开发的范围。
  (三)抓好阿坝试点和富民安康工程。在阿坝州扶贫开发和综合防治大骨节病试点工作上,重点抓好“五个结合”,确保目标任务的完成,为全国类型地区提供可借鉴的成功经验。一是把试点工作与改善发展条件结合起来,着力加强交通建设,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二是把试点工作与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结合起来,大力发展旅游经济和生态经济,加快优势资源开发,促进资源就地转化,强化产业支撑。三是把试点工作与农牧民新村建设结合起来,加强规划引导,加大支持力度,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环境优美的农牧民新村,努力改善生活条件。四是把试点工作与大力发展社会事业结合起来,巩固“两基”攻坚成果,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进一步发展藏区社会事业。五是把试点工作与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结合起来,在做好病区群众社会保障的同时,抓紧建立完善覆盖所有农牧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同时,下决心抓好富民安康工程,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
  (四)进一步抓好扶贫重点工程。一是突出新村扶贫。要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坚持以村为单元,加大扶贫力度。扶贫新村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突出扶贫发展,进而促进经济、社会、生态与人的全面协调发展。建设内容上,特别要因地制宜地抓好基础设施、社会事业、村级特色产业、小型到户项目、文明新风,基层民主、村级组织建设等。以此夯实全面协调发展的基础,建立和完善后续发展机制,如期实现第一阶段的目标任务,为下一阶段奠定坚实基础。二是突出劳务扶贫。按照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新型农民的要求,切实加强劳动力培训。重点是加大劳务输出转移培训,提高职业技能,提升外出务工能力;加强农牧民实用技术培训,提升科技致富能力。特别要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通过培训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为产业化扶贫、调整农牧业结构,培育增收产业提供人才支撑。三是突出移民扶贫。民族地区特别是三州一些地方,因生产生活条件十分恶劣、生态极度脆弱、基本不具备生存条件而需要搬迁移民扶贫的人口达30万人。不仅解决聚居地区这类贫困人口的贫困问题应开展移民搬迁,就是解决散居少数民族村寨类似人口的贫困问题,也应加大移民扶贫力度,从而实现资源、人口和环境良性循环,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四是突出产业化扶贫。凉山州昭觉、布拖、美姑、金阳、喜德、越西6个县土壤、气候、光热等资源丰富,有发展马铃薯扶贫产业独特优势。为把马铃薯扶贫产业做大做强,形成贫困地区支柱产业,我们将加大财政扶贫资金投入力度,进行成片集中开发。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省人大常委会对民族地区扶贫开发工作给予高度重视、有效监督和大力支持。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对大家表示衷心感谢!请大家对以上情况和意见进行审议,并继续为加强民族地区扶贫开发工作给予更大指导、监督与支持。我们相信,有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有力领导,有省人大大力支持,有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有民族地区干部群众团结奋斗、苦干实干,民族地区“十一五”扶贫开发工作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谢谢大家!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