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23日在四川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
四川省财政厅厅长 黄锦生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今年1月,省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审查批准了《关于四川省2007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08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书面)》。目前,全省和省级2007年财政决算已汇编完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的有关规定,受省人民政府委托,我向本次常委会报告2007年财政决算情况,请予审查。
一、2007年全省及省级财政决算情况
2007年,全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质量效益稳步提高,全省财政收入迈上新台阶,收入增长质量提高,财政支出规模不断扩大、结构更趋合理,财政收支预算运行情况良好。
(一)全省财政决算情况
1.一般预算收支决算及其平衡情况
2007年,全省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850.86亿元,为预算的126.8%,增长35.1%;上划中央“两税”收入完成367.73亿元,为年度计划的108%,增长20%;上划中央所得税收入完成178.38亿元,为年度计划的133.2%,增长46.4%。以上全省一般预算总收入完成1396.97亿元,增长32%,其中: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16.2%。全省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完成1759.13亿元,为预算的87.6%,增长30.6%。
按现行财政体制和有关政策办理省与中央的财政结算后,全省2007年一般预算决算的平衡情况为:当年地方一般预算收入850.86亿元,加上中央返还收入137.14亿元,财力性转移支付511.88亿元(其中:原体制补助收入3.43亿元、一般性转移支付补助183.58亿元、调资转移支付补助168.02亿元、农村税费改革补助52亿元以及结算补助、民族地区转移支付、农村义务教育和缓解县乡财政困难等其他财力性转移支付104.85亿元),专项转移支付393.8亿元,国债转贷收入及结余3.02亿元,地方上年结余收入136.22亿元,各级财政从预算外资金、政府性基金等调入资金1.69亿元,总收入为2034.61亿元。总收入减去当年实际支出1759.13亿元、上解中央支出4.33亿元、国债转贷支出及结余3.02亿元、增设预算周转金1.87亿元、调出资金17.77亿元后,年终滚存结余为248.49亿元。扣除按政策规定应结转到2008年继续使用的结转项目结余资金230.61亿元,全省累计实现净结余17.88亿元,其中当年结余7.76亿元。
2.基金预算收支及其平衡情况
2007年,全省基金收入完成645.45亿元,为预算的213.6%,增长219.9%;全省基金支出完成602.7亿元,为预算的80.9%,增长216.1%。本年收入加上中央补助收入18.58亿元、上年结余收入63.63亿元,调入资金17.77亿元后,总收入为745.43亿元。总收入减去当年实际支出602.7亿元及调出资金0.47亿元后,结余142.26亿元。
(二)省级财政决算情况
1.一般预算收支及其平衡情况
2007年,省级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50.85亿元,为预算的123.9%,增长35.6%。其中,省级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16.9%。主要收入项目的完成情况为:增值税完成33.31亿元,为预算的106.9%,增长20.3%;营业税完成109.4亿元,为预算的123.6%,增长38%;企业所得税完成26.81亿元,为预算的136.1%,增长45.3%。
省级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完成272.79亿元,为预算的69.4%,增长21%。农业、教育、科技等法定支出增幅均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其他重点社会事业支出也得到了有效保障,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完成33.15亿元,增长43.4%;医疗卫生支出完成11.48亿元,增长65.5%;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完成7.24亿元,增长30.7%;环境保护支出完成11.38亿元,增长9.9%。
2007年省级一般预算决算的平衡情况为:当年省级一般预算收入250.85亿元,加上中央返还收入137.14亿元、财力性转移支付511.88亿元、专项转移支付393.8亿元、国债转贷收入及结余1.33亿元,市州上解省5.66亿元,省级上年结余收入54.53亿元,省级总收入为1355.19亿元。总收入减去当年实际支出272.79亿元、上解中央支出4.33亿元、国债转贷支出及结余1.34亿元,对市州税收返还115.53亿元、财力性转移支付463.99亿元(其中:原体制补助6.02亿元、一般性转移支付158.42亿元、民族地区转移支付9亿元,调整工资转移支付151.32亿元,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55.34亿元,农村义务教育转移支付19.09亿元,结算补助、缓解县乡财政困难等其他财力性补助64.80亿元)、专项转移支付361.09亿元,调出资金15.88亿元,年终滚存结余为120.24亿元。扣除按政策规定应结转到2008年继续使用的结转项目结余资金120.18亿元后,省级净结余0.06亿元。
2.基金预算收支及其平衡情况
2007年,省级基金收入完成64.24亿元,为预算的112.7%,增长23.2%;省级基金支出完成48.59亿元,为预算的57%,增长6.5%。本年收入加上中央补助收入18.58亿元、上年结余收入13.51亿元,调入资金15.88亿元,总收入为112.21亿元,减去当年实际支出48.59亿元、补助下级支出26.89亿元,结余36.73亿元。
以上2007年省级财政决算,请予审查批准。
2007年,全省各级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紧紧围绕“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四川”的主题和“富民强省、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全面落实省委各项重大决策部署,狠抓增收节支,促进改革发展,强化公共保障,全面完成了年度财政工作目标任务。
一是财政收支规模持续扩大,收入质量逐步改善。2007年,全省一般预算总收入接近1400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已接近1800亿元;全省一般预算总收入占GDP的比重达到13.3%,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圆满实现了省第九次党代会确定的奋斗目标。
二是财政状况逐步改善,人均财力水平不断提高。2007年全省按财政供养人员计算的人均财力达到5.9万元,比上年增加1.5万元。其中,县级人均财力达到4.49万元,比上年增加1.03万元,增长29.8%。总体上说,2005年省委提出的“用三年左右的时间解决财政困难县基本支出财力缺口”的目标已如期实现,我省财政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三是公共保障范围不断拓展,保障能力显著增强。2007年,全省各级财政部门积极筹措资金,切实保证省委“十大惠民行动”、“富民安康”工程、阿坝州扶贫开发和综合防治大骨节病试点等决策部署的落实。同时,进一步发挥公共财政保障职能,努力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改革等公共服务领域各项改革的全面推进。2007年,全省公共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为85.5%,比上年提高3.5个百分点。
四是省级资金继续向县乡倾斜,财政平衡状况明显改善。2007年,省财政通过调整支出结构努力筹措资金,继续加大对市、县两级的倾斜力度。2007年省财政用自有财力安排对市、县两级的一般性转移支付等财力性补助资金达22亿元,加上专款补助约58亿元,补助总额达80亿元,占省级当年可用财力的29%。2007年省对市(州)一般性转移支付占市(州)财力的比重达到13.5%,比上年提高0.13个百分点。正是因为中央和省级财政加大了对地方的转移支付补助力度,县级财力差异系数呈逐年下降趋势,县级财政困难明显改善。2007年,全省95%以上的县(市、区)人均财力超过了3万元的基本保障标准。同时,截止2007年底,全省只有两个市本级有累计赤字2.38亿元,省本级和全省所有县(市、区)全部消除了赤字,实现了平衡,这在我省改革开放以来还是第一次。2007年底,全省乡镇政府性债务余额较上年底减少约26亿元;全省农村义务教育“普九”债务余额较上年底减少21.7亿元。
尽管2007年全省财政改革取得了新进展,财政工作取得了新成效,但财政运行和管理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在部门预算编制中一些预算项目的论证不够充分,预算执行中还存在预算约束软化、预算执行不规范等问题;一些地区财政较为困难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扭转,市、县政府性债务负担仍然沉重;财政监督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对于上述问题,我们将在认真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全省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逐步加以改进。
二、2008年1至6月全省和省级财政收支预算变动及执行情况
今年以来,我省各级紧紧围绕省委九届四次全会提出的“富民强省、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和“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总体取向,认真落实省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精神,积极应对雨雪冰冻灾害、汶川特大地震等自然灾害带来的巨大挑战,积极推动经济社会加快发展,财政收支预算执行总体正常。
(一)1至6月全省及省级财政收支预算变动情况
尽管汶川特大地震灾害给我省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冲击,部分重灾区财政可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短收,但经济较快发展的基础并未受到破坏,各级正在按照省委关于“坚持省委九届四次全会的重大部署和奋斗目标不改变,坚持实现全省今年主要目标任务的决心不动摇”的要求,一手抓抗震救灾工作,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努力挖掘经济增长潜力和财政增收节支潜力,全省算总帐可以完成年初财政收入目标。因此,省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全省和省级地方一般预算收入预算不作变动,全省地方一般预算收入预算仍为954亿元,省级地方一般预算收入预算仍为277.8亿元。
全省支出预算有两项变动:一是上年支出结转结余增列支出预算230.61亿元;二是中央财政下达我省各类专项拨款补助增加支出预算225.93亿元,两项共计增加支出预算456.54亿元。全省财政支出预算由年初的1564.4亿元变动为2020.94亿元。
省级支出预算变动有三项:一是上年支出结转结余增列支出120.17亿元;二是中央财政下达我省各类专项拨款补助增加支出预算225.93亿元;三是省下达市(州)各类专项拨款补助及其他补助198.58亿元,相应调减省级支出预算。以上品迭后,增加支出预算147.52亿元,省级支出预算由年初的309.9亿元相应变动为457.42亿元。
(二)1至6月全省及省级财政收支预算执行情况
上半年,全省财政预算执行总体正常,面临形势极为严峻。财政收入实现过半目标,财政支出进度较快,财政收支增幅较高,但部分重灾地区预算执行受到严重影响,收入增幅明显回落,支出面临巨大压力。
1.全省财政收支预算执行情况
1至6月,全省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561.53亿元,为预算的58.9%,增长31.8%。其中,税收收入完成393.81亿元,为预算的54.9%,增长27.6%;非税收入完成167.73亿元,为预算的71.1%,增长45.2%。上划中央“两税”收入完成216.47亿元,为预算的51.2%,增长17.5%。上划中央所得税收入完成120.83亿元,增长29.9%。全省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完成898.83亿元,增长27.7%。
全省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完成857.05亿元,为预算的42.4%,增长42.5%。其中:农林水事务支出61.86亿元,为预算的32.9%,增长43.1%;教育支出136,93亿元,为预算的41.5%,增长23.4%;科学技术支出7.32亿元,为预算的31.8%,增长34.8%;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75.21亿元,为预算的64.6%,增长67.6%;医疗卫生支出40.03亿元,为预算的44.9%,增长56%;环境保护支出17.86亿元,为预算的30.4%,增长36.5%。
2.省级财政收支预算执行情况
1至6月,省级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67.23亿元,为预算的60.2%,增长23.3%。其中,税收收入完成133.5亿元,为预算54.7%,增长26.5%;非税收入完成33.73亿元,为预算的101%。
省级一般预算支出完成165.02亿元,为预算的36.1%,增长43.7%。其中:农林水事务支出13.36亿元,为预算的28.2%,增长48%;教育支出20.79亿元,为预算的41.6%,增长81.9%;科学技术支出2.5亿元,为预算的31.5%,增长25.7%;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5.57亿元,为预算的47,3%,增长9.9%;医疗卫生支出4亿元,为预算的23.5%,增长28.2%。
3.地震灾害对财政收支的影响
财政收入较快增长态势难以延续。6月份,全省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幅明显回落,部分重灾地区收入出现大幅下降。与上年同期相比,6月份当月全省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同口径增幅下降6.4个百分点。其中:当月税收收入仅增长16.4%,增幅较上年同期下降14.7个百分点。重灾区德阳、绵阳、广元、阿坝当月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同比下降14.4%、76.7%、75.9%、80.4%。上半年全省财政收入较快增长的态势在下半年难以延续。
除成都以外的重灾地区财政将出现不同程度短收。与震前预计水平相比,全省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因灾减收将达100亿元左右。其中,与年初预算相比,德阳、绵阳、广元、阿坝等重灾地区全年收入将出现短收,个别县下半年基本无收入。
财政支出压力空前增大。由于经济运行中出现物价持续上涨、地震灾害影响等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需要对应急抢险阶段的巨额应急资金进行清结算,需要对过渡期安置、灾后重建和消除次生灾害等方面的支出予以保障。因此,财政支出压力空前增大,财政收支平衡面临巨大挑战。
三、2008年1至6月财政重点工作开展情况
上半年,在省委的正确领导和省人大的监督指导下,各级财政紧紧围绕今年我省的中心工作,不断推进财政改革,完善公共财政职能,在全力确保抗灾救灾应急需要、努力支持建设西部经济高地、积极构建和谐四川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
(一)确保抗震救灾资金需要
特大地震灾害发生后,各级财政迅速启动应急预案,为救援应急和灾后重建工作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总体上看,各级财政保障有力,没有任何一个地区因为资金支付问题影响救灾。
一是积极筹措抗震救灾资金。为全力支持抗震救灾,各级财政积极调整支出结构,集中财力保障救灾需要。目前,省级财政已通过压缩党政机关日常公用经费,调整支出结构,动用预备费、预算稳定调节金、专项彩票公益金,集中财力增量资金等途径,筹集抗震救灾资金80亿元,其中:安排应急抢险资金25亿元,恢复重建基金55亿元。灾区各级财政在保证应急资金需要基础上,也将积极调整支出结构,整合一般预算、政府性基金、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彩票公益金、预算外资金和其他财政性资金(包括捐赠资金),建立灾后恢复重建基金。
二是调拨资金保障急需。为确保抗震救灾应急需要,省财政实施了“调度资金保急需、灾情稳定作分配”的救灾资金管理办法,采取对市(州)专调资金、对省级部门预拨资金等方式保障救灾急需,待灾情稳定后再对预算进行调整确认。同时,对救治和防疫药品、基础设施应急抢修、农业生产救灾等指向明确的专项资金及时予以下达。
三是加强救灾资金监管。为确保抗震救灾资金专款专用、安全有效,省财政厅从制度、机制层面入手,在救灾资金监管、救灾物资采购、捐赠资金管理等方面制定了多个规范性文件,提出了具体工作要求。同时在救灾资金核拨、事中监控、事后检查以及发挥社会监督方面开展了积极有效的工作。
(二)积极支持经济发展
紧紧围绕“一主、三化、三加强”的工作部署,以打造“一枢纽、三中心、四基地”为重点,调整投入方向,创新政策手段,放大引导效应。
一是大力支持农业生产。1至6月,省财政下拨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增粮增收“三百”工程、种子工程以及测土配方施肥等生产性补贴资金9.74亿元,有力地支持了农业生产发展。除地震灾区的少数地方外,全省已经兑付农资综合直补和粮食直补资金43,18亿元。积极推进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截至5月底,全省政策性农业保险赔款已达3.38亿元,受益农户84.8万户次。
二是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交通、城建等基础设施方面的专项投入力度,努力改善经济发展“硬环境”。上半年,全省交通运输支出完成21.49亿元,增长85%。
三是加大技术研发力度。研究制定支持工业和民用节能降耗技术的相关财税政策;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和可再生能源建设。省级已安排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1.13亿元,支持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及园区建设、节能减排技术推广、绵阳科技城建设等。安排省属科研单位资金2300万元,用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四是扶持重点优势企业。及时下达中国出口名牌、中国驰名商标以及销售收入上台阶企业等各类奖励资金3800万元。积极研究支持企业改革发展的财政政策,支持加快推进优势产业和中小企业发展。上半年全省工业商业金融等事务支出完成98.28亿元,增长89.2%,重点支持了制造业、旅游业、商业和中小企业的发展。
(三)确保民生政策落实
一是保障“民生工程”实施。切实做好“民生工程”资金平衡和保障工作,动态监督各级到位资金,民生支出大幅增长。上半年,全省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幅分别较上年同期提高15.1个和18个百分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城乡低保对象补助标准政策按期实施;城市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优抚对象抚恤资金等及时到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扩面提标;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试点逐步推进。
二是推进扶贫工程实施。继续推进“富民安康”工程、阿坝州大骨节病综合防治工程,在全省500个贫困村启动了村级互助资金试点工作。认真落实库区移民、企业军转干部保障、扶贫开发以及廉租住房建设等相关政策,促进改善民生。
三是落实市场调节政策。家电下乡试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截至5月31日,全省销售家电补贴产品47万余台(件),已兑付补贴资金5476万元。上半年,拨付省级储备菜籽油、省级储备粮食费用和利息补贴款8835万元,为保障市场供应和促进物价平稳提供了支持。
(四)继续深化财政改革
一是完善部门综合预算改革。进一步加强预算单位基础信息管理,夯实部门预算编制基础。对会议费、房屋建筑物购建以及交通工具购置进行了更加严格的管理,并在年初部门预算中进一步细化其预算编制,严格按规定审核批复,增强预算约束力。加强专项项目预算审查,并对专项项目实行分类管理,对专项项目预算执行、调整实行动态监控,提高了项目支出预算执行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二是深化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通过实施四川省政府财政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强化了对财政资金支付的动态监控,开展了财税库银联网工作,积极推进公务卡改革试点。
三是健全财政应急保障机制。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省财政结合抗震救灾的实际需要,进一步健全财政应急保障机制,切实提高了财政应急保障能力。
四是推进支出预算绩效考评。加快构建绩效考评的制度体系,积极探索建立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和特性指标库,稳步推进绩效考评试点工作。
五是推进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工作。在认真研究的基础上,初步拟订了《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实施意见》,相关管理办法也在进一步研究制定中。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在国际、国内经济增长放缓和通胀压力仍然较大以及汶川特大地震带来的负面影响还将逐步释放的背景下,下半年全盆财政收入形势不容乐观,灾后重建任重道远,财政支出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为确保年初收入预算的完成以及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的深入开展,我们将紧紧围绕省委九届五次全会确定的“三年基本恢复,五年发展振兴,十年全面小康”重建目标,在继续推进财政改革、完善财政管理,突出抓好增收节支和财政支出结构调整的基础上,统筹推进灾区灾后恢复重建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一是努力增加收入。综合运用包括财税政策在内的各项政策手段,构建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多元投入的恢复重建机制,将恢复重建作为灾区发展的强大引擎和全省加快发展的重要契机。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关于灾后重建的税收优惠和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政策,帮助重灾地区企业尽快恢复、扩大生产。用好用活财政促进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支持轻灾和无灾地区挖掘潜力、加快发展、做大蛋糕。二是确保重点需要。大力压缩一般性支出,除救灾和维稳等重点支出外,坚决控制零星预算追加。积极调整专项资金使用结构,集中资金用于重点方面。调整资金分配区域结构,转移支付和专项资金分配向重灾地区倾斜。妥善安排好解决受灾群众基本生活方面的支出,落实好城乡居民损毁房屋修复重建帮扶政策,努力增加在促进就业、加强卫生防疫和社会治安与稳定方面的投入;积极支持公共基础设施尤其是公共服务设施恢复重建,加大对防灾救灾、生态修复和产业恢复重建、城镇恢复重建方面的投入。三是争取中央支持。切实针对我省财政面临的严峻形势,加强沟通汇报,努力赢得更加广泛的理解和认同,积极争取中央财政在一般性转移支付及教育、卫生等公共保障领域的专项资金方面给予重点倾斜。四是加强资金监管。严格执行抗震救灾资金相关管理规定,确保专款专用、安全有效;切实加强对重点支出事项保障情况的监管,确保政策落实;健全完善监督机制,整合监管力量,提高监管实效。
我们相信,在省委的正确领导和省人大的监督指导下,通过各级的共同努力,我们一定能克服暂时的困难,力争圆满完成省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所确定的预算收支目标,为推进我省经济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以上报告,请予审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