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三农”投入情况的报告

时间:2009-11-18 来源: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信息中心
  

2009年9月23日在四川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上
四川省人民政府副省长  钟 勉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根据会议安排,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省人大常委会报告今年以来“三农”投入有关情况。
  一、“三农”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
  “三农”问题关系全局。省政府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要求,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到全省“两个加快”的大局中谋划和推动。特别是今年以来,面对多年少有、极其特殊的严峻形势,全省上下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省委九届六次全会关于深化农村改革发展的决策部署,着力“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围绕农业加快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多措并举加大“三农”投入力度,促进增产增效增收,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
  (一)抓住机遇加大“三农”投入。今年以来,全省农村改革发展既面临汶川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任务艰巨、国际金融危机波及实体经济、农产品市场和价格周期波动加剧、旱涝灾害多发重发等严峻形势,也面临前所未有的难得机遇。全省各级各有关部门努力从变化的形势中捕捉和把握发展机遇、发现和培育有利因素,抓住用好危中之机,切实加大“三农”投入力度。一是抓住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省委九届六次全会的机遇加大“三农”投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和工作重点,在强农惠农支农上出台了一系列突破性的政策举措。省委九届六次全会确立了我省农村改革发展“六个上台阶”的奋斗目标,提出了重点办成提高农业生产能力的“五件大事”。省政府狠抓执行落实,把这些政策决策切实落实到增加“三农”投入上。二是抓住全省推进“两个加快”的机遇加大“三农”投入。今年是我省推进“两个加快”的关键之年。在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中,省政府将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农产品深加工基地作为重点任务切实抓紧抓好;在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中,省政府着力加快推进农业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建设,注重在重建中提升农业基础设施水平和产业发展能力。这两方面都推动了“三农”投入的加大。三是抓住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扩大内需保增长的机遇加大“三农”投入。国家出台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一揽子计划中,把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农村民生作为支持重点,加大投资力度。省政府及时向上汇报,积极做好与国家有关部委的衔接落实,争取了国家较多的投入倾斜。
  (二)“三农”投入呈现出强劲增长势头。在难得的机遇面前,全省上下顺势而为、乘势而上,着力把决策转化为政策,把发展落实到项目,把支持体现为投入,实现了我省今年“三农”投入的强劲增长。上半年,全省“三农”投入完成投资936亿元,增长313.4%。特别是中央和省、市(州)三级财政“三农”投入的力度都进一步加大。今年省、市(州)两级财政年初预算共安排“三农”投入资金748.71亿元,增长16.73%。其中:省级143.37亿元,增长37.14%,省级财政投入是“十五”年均投入的4.5倍;市(州)级605.34亿元,增长12.75%。截至7月底,中央、省、市(州)三级财政共完成“三农”投入818.29亿元,其中,中央投入329亿元、增长50.5%,省本级投入116.04亿元、增长35.77%,市(州)投入373.25亿元、增长21.63%。同时,财政投入引导社会各方面投入的力度也进一步加大。全省各地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举措,积极搭建投融资平台,引导和带动信贷资金、社会资本的投入。上半年,全省涉农贷款余额3576.85亿元,较年初增加538.54亿元,同比增长29.33%。
  (三)加大“三农”投入成效较为明显。各级财政资金、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对“三农”投入的大幅增加,对农业农村发展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增强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了农村产业发展水平,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上半年全省农业农村经济保持了持续稳定发展的良好势头,小春粮稳油增,大春有望增产丰收,现代农业建设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扎实推进,农民转移就业继续增加,农民收入较快增长,主要经济指标增长好于预期。上半年,全省农业增加值861.1亿元,增长3.2%;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2596元,增加307元,增长13.4%,高于全国增长8.1%的平均水平。
  二、“三农”投入重点进一步突出
  今年以来,省政府和全省各级政府在加大“三农”投入的同时,围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和灾后恢复重建,进一步调整投入结构,突出投入重点,既着力解决当前农业生产、农民生活中的突出急迫问题,也抓住时机建设一批关系全局、关系长远的农业重大项目,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稳定增收。主要突出了四方面的重点投入:
  (一)突出提高农业生产能力投入,大力加强农业重大项目建设。按照省委九届六次全会关于推进我省农村改革发展的部署,制定实施了《四川省农业发展上台阶建设项目规划》,规划建设项目377个,总投资约4008.6亿元,其中财政投入总规模达2146.9亿元。计划今年新开工建设项目72个,加快建设项目263个,竣工项目26个,总投资737.6亿元。在全省组织开展了水利、农田、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村生态环境“四个大规模建设”。广开资金筹措门路,既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又扩大金融投资,还积极招商引资,大力推进农业项目建设。上半年,全省除农房建设外的农业农村项目完成投资402.3亿元,其中省级农口各部门签订了目标责任书的政府主导项目完成投资207.76亿元,占目标任务的65.4%。一些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取得明显进展,国家已正式批复向家坝灌区工程规划、亭子口水利枢纽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小井沟水利枢纽工程项目建议书,并将我省50个县列入了国家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工程规划。同时,都江堰市总投资30亿元的十万亩现代生态农业园区大型现代农业工程项目顺利启动,成都粮油储备中心等一批生产流通型大项目加快建设,各地一批农产品深加工项目和产业化项目加快实施,这必将推动我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产业发展能力进一步得到增强。
  在实施《四川省农业发展上台阶建设项目规划》中,围绕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省政府上半年重点组织制定了《四川省“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建设规划纲要》、《四川省新增1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纲要》和《四川省国家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规划纲要》并推进落实,三个《规划纲要》估算总投资1278.6亿元。
  一是《四川省“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建设规划纲要》。力争用5-8年时间,投入522亿元,全省新增1069万亩有效灌面,相当于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其中,通过对已成灌区进行续建配套新增822万亩,通过新建一批大中型骨干工程新增247万亩。今年1-7月,全省水利基本建设完成财政资金投入36.7亿元,其中,中央资金20.71亿元,省级财政资金6.8亿元。实现新增蓄引提能力1.5亿立方米、有效灌面39万亩、节水灌面50万亩,中型灌区新增有效灌面31.93万亩,新建加固堤防63公里,269座病险水库开工整治。
  二是《四川省新增1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纲要》。通过四年努力,估算总投资328.9亿元,到2012年实现全省新增1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的目标。主要通过提高耕地质量、改善水利条件、良种良法配套和科技创新推广等措施,挖掘生产潜力提高单产、提高品质、提高粮食产业化水平,既确保粮食安全,又为围绕市场、效益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创造条件,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开辟更大空间。到2012年,全省新增有效灌面340万亩,新增节水灌面240万亩;新增高产稳产农田1000万亩,基本农田稳定在7700万亩以上;新育成主要粮食作物新品种100个,其中突破性品种20个,粮食良种覆盖率保持在95%以上;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提高到35%。截至8月底,全省完成中低产田土改造217.54万亩,为全年计划任务200万亩的108.77%;完成标准粮田建设96万亩,为全年计划任务的100%。
  三是《四川省国家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规划纲要》。今年2月,国家发改委批复同意我省建设国家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这是生猪生产方面全国唯一以省为单位批复的基地建设项目。我们抓住这一巩固发展“川猪”优势地位的重大机遇,全力提升生猪产业的整体素质和综合实力。《规划纲要》估算总投资427.7亿元,着力转变养殖方式和养殖模式,加快良种化、标准化、集约化进程,大力发展深加工,提高优质商品猪比重和生猪产业化经营水平,力争到2012年,新增出栏1000万头优质生猪生产能力,初步建成国家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到2015年再新增1000万头优质生猪生产能力,全面建成国家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目前规划实施全面展开,已完成投资13亿元。
  (二)突出灾后重建投入,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产业恢复重建。汶川特大地震对我省灾区农村的住房、基础设施、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破坏,使全省农村416.35万户农房受损,其中285.44万套农房需维修加固,130.91万户农房需重建;29345公里农村公路需恢复重建;493万亩林木林地损毁,恢复重建投入规模巨大。省里按照中央灾后恢复重建三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要求,及时调整工作安排,加大项目推进力度和恢复重建进度。截至8月底,已经拨付农房重建补助资金332.53亿元,困难农户重建贷款担保基金40亿元,全省农村永久性住房重建已全部开工,完工120.67万户,需维修加固的已于去年年底前全部完成;投入61.18亿元用于1129座震损水库除险加固、87个堰塞湖处置和农村供水、灌区工程等项目恢复重建;开工51个生态恢复项目,完成投资7.44亿元。规划442个种植业项目恢复重建,已累计开工285个,完工55个,到位资金18.98亿元。
  (三)突出落实扩大内需政策投入,促进扩大投资和拉动经济增长。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去年底中央出台十项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措施,中央财政2008-2010年三年约投资1.18万亿元,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改善是支持的重点之一。省上积极向国家汇报,争取安排我省更多的扩大内需新增投资项目。比如,从去年四季度以来国家下达我省新增水利建设投资44.52亿元,其中,中央投资30.86亿元,地方配套13.66亿元;新增农业生产项目投资15.68亿元,包括规划建设一批农村户用沼气建设项目、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项目、种子工程及油菜基地项目、植保工程项目。截至8月底,全省新增中央扩大内需投资“三农”项目开工9079个,其中已完工项目2923个,实际完成中央预算内投资44.57亿元,占计划投资的38.54%。其中,投资11.82亿元,新建各类农村饮水工程55246处,解决了农村247.25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44.42万口,开展59个省级村庄人居环境治理试点,加强岷江、沱江、嘉陵江流域污染治理,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54.2平方公里。此外,争取国家同意我省发行的180亿元四川省地方政府债券,也将安排一部分资金用于农村民生工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四)突出改善农村民生投入,着力强化和落实惠农政策。今年以来,全省各级认真贯彻中央和省上出台的各项强农惠农支农政策,切实加大投入,进一步改善农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努力推动农村民生改善和农民收入增加。一是抓好“八项民生工程”投入落实。高度重视在农村实施就业促进、扶贫解困、教育助学、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百姓安居、道路通畅、环境治理等“八项民生工程”,强化资金保障,合理安排项目,科学组织实施。1-7月,全省各级“八项民生工程”已投入512.6亿元,同比增加233.85亿元,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70.75%。启动扶贫新村建设875个,产业扶贫项目实施覆盖14.58万贫困户;全部免除915万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免费向915万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教科书,做到了“应免尽免”;安排12.66亿元资金(中央11.56亿元,省级1.1亿元)帮助农村特困群众建房;解决316.5万人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建成农村公路13319.8公里,建成乡镇客运站(点)236个;完成造林面积609万亩;上半年免费培训农民工106.1万人。二是抓好各项涉农补贴奖励政策落实。加强中央和省上强农支农惠农政策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等直接惠农政策全面落实到位。截至7月底,已下达粮食直补资金6.53亿元、农资综合直补资金42.8亿元。此外,还针对上半年我省旱涝灾害多发的情况,切实加强防汛抗旱工作,全力保护农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千方百计降低灾害对农民群众造成的损失。截至8月底,省级财政已拨付防汛抗旱生产性救灾资金1.15亿元。
  三、“三农”投入机制进一步创新
  农业是弱质产业,必须不断加大项目资金倾斜和政策扶持。省政府着力健全“三农”投入保障制度,在引导更多资金投入“三农”的同时,积极创新完善资金投入使用机制,最大限度发挥支农资金的放大作用和综合效益。主要抓了三个方面:
  (一)大力拓宽投入渠道,引导更多资金投向“三农”。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思路,多渠道筹措资金,形成多元化的“三农”投入机制。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在做好与国家部委衔接汇报,争取中央财政资金积极支持的同时,省、市、县三级都切实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合理压缩一般性支出,适当集中财力,使财政预算内基建资金和支农资金的增量向“三农”倾斜,确保“三农”投入增幅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建立和完善“三农”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二是扩大金融投入。用好金融工具特别是政策性贷款,解决项目资金不足的问题。加强与金融机构的沟通衔接,及时向金融机构和社会公布农业重大项目信息。积极开展农业信贷担保,带动资金投入。支持村镇银行、农民资金互助试点,全省村镇银行发展到12家。扩大政策性保险试点面,今年对我省农业综合开发中财政补贴保费的育肥猪承保面从30%提高到100%,新增油菜为全省性保费补贴险种,降低了农民因自然市场双重风险带来的损失。三是引导社会投入。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搭建投融资平台,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导向作用,综合运用项目补助、贷款贴息、担保、以奖代补等投入激励机制,引导和鼓励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和外资投入“三农”。
  (二)整合创新涉农资金(项目),着力提高财政支农资金绩效。省政府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的意见》。总的原则是,除各种直接补助农民的普惠制资金、有特殊要求的救灾资金外,各级政府安排的涉农建设资金(项目)都可以整合。一是大力推进以县为主的整合,这是支农资金整合的基础和主要形式。鼓励支持以县为单位进行涉农资金(项目)整合,围绕支持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各系统、各部门到县的用于农业农村建设的资金(项目),都可以按照整合项目、聚集资金、集中成片、整体推进的要求,在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的原则下,做到打捆使用、集中投放。二是围绕重点和试点示范进行整合。省上结合三个《规划纲要》的实施和现代畜牧业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以及连片推进新农村建设,整合省级层面资金,做到“整合使用、集中投入,连片开发、综合示范,比选立项、群众主体”,切实防止涉农资金的平均主义分配,不撒“胡椒面”,确保重点推进、见到实效,发挥财政支农资金的最大效益。
  (三)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积极引导群众投入。采取“以奖代补、以奖代投、先建后补”等形式,鼓励和引导农民群众自愿筹资、小额配套、投工投劳等方式参与“三农”投入。探索水利建设新路子,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积极性,使他们成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参与者、所有者、管理者和受益者。今年按照“集中投入,竞争立项”的思路,通过自愿申报,合规审查,公开陈述,专家评定,确定了25个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试点县,将1.6亿元中央资金和3亿元省级资金放大为13.57亿元,将实现新增灌面66.95万亩,改善灌面66.74万亩。在旱山村集雨节灌项目上,按照“民办公助、先建后补、资金直补”的原则,在工程竣工并通过验收后,省级财政补助资金通过“一折通”的方式直接补助给受益农户或用水户协会,充分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加强“三农”投入的同时,省政府高度重视涉农资金监管工作,进一步强化监管措施,落实监管责任,确保管好用好涉农资金。一是完善监管制度。省政府和各级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各项支农资金的管理规定,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灾后恢复重建和扩大内需财政资金监督管理的有关意见》等一系列政策规定,明确了包括支农资金在内的各项政策性资金的使用原则、程序和纪律规定等,并切实抓好这些制度规定的执行落实。二是健全监管机制。先后建立健全了涉农项目的招投标制、法人负责制、合同制、公示制、监理制等,涉农资金使用的申报制、公示制、审计制等各项监管机制。对扩大内需新增农业投资项目明确了“三个百分之百确保”规定,即对新增农业投资项目要百分之百确保开工建设、百分之百确保在规定时间完成、百分之百确保整改到位,保障扩大内需涉农资金安全高效使用。三是加强监督检查。今年以来,省政府进一步加大对“三农”投入的监督检查力度,组织专门工作检查组,开展专项监管检查。省农业厅先后6次派出50多个工作组赴各地开展相关检查。省监察部门进一步加大了对涉农资金的监管力度,对发现的问题坚决查处,严肃处理。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加大投入是“三农”发展的重要保障,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省“三农”投入还存在投入总量不足、资金缺口较大、县级投入乏力、投入仍然分散等差距和不足。下一步,省政府将继续按照“两个高于”的要求,认真贯彻省委关于推进“三农”工作的各项部署,全面落实省人大常委会相关决定决议,不断加大“三农”投入力度,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努力推动我省农村改革发展迈上新的台阶。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