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省开展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情况报告

时间:2010-07-13 来源:四川人大网
  

2010年5月26日在四川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上

四川省人民政府副省长 陈文华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根据会议安排,我受省人民政府委托,向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报告我省开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情况,请予审议。
  2009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大决策,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和《国务院关于印发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的通知》(国发〔2009〕12号),这是我国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文件明确了我国未来一个时期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目标、任务、基本框架和政策措施,部署了2009—2011年改革的重点任务和工作安排,对于推动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逐步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实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2020年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我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自觉接受省人大的依法监督和省政协的民主监督,按照“全面落实、重点推进、试点先行”的基本思路,全省各级政府和各部门各单位履职尽责,协调配合,稳步扎实推进各项重点改革。
  一、医改工作开局良好,成效明显
  中央医改文件下发后,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面对特大地震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双重影响,面对“多种矛盾叠加、多重困难集聚、多条战线作战”的艰难局面,始终把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作为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抢抓机遇,迎难而上,积极作为,坚持推进医改工作不放松,实现了医改工作“开好局、起好步”的要求,人民群众正在获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一)加强组织领导,部署落实各项医改任务
  一是建立领导协调机制。为有力推进我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省政府常务会议决定成立了四川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组织推动我省医改工作,统筹协调我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魏宏任组长,副省长张作哈、王宁、陈文华任副组长,省发展改革委、卫生厅、财政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委编办、教育厅、民政厅等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医改办公室设在省发改委,由省发改委和卫生厅领导实行双主任制,建立了领导小组成员职责分工和医改办公室工作规则及协作机制,省级有关部门多次就医改有关问题进行沟通、协调。
  二是深入学习调研。奇葆书记亲自主持省委常委会专题研究医改工作并深入基层调研卫生改革发展,省政府常务会议多次研究我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省发改委、卫生厅、财政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中医药管理局、药监局等有关部门认真组织学习讨论,深刻领会中央医改精神。各有关部门结合工作职责提出我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建议。省卫生厅等部门还建立了医改工作领导机制,进一步明确厅级领导和有关处室职责任务,建立分工责任制度。组织开展全省医疗卫生专题调研,以多种方式了解和掌握我省医疗卫生基本情况,广泛收集、听取社会各界对我省医改具体政策的建议意见,财政等有关部门积极做好实施医改的经费测算工作,为顺利开展下一步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在省委、省政府医改文件起草过程中,省领导多次率队深入调研,充分听取有关部门和市、县建议意见,对起草工作提出明确要求。
  三是全面部署落实。魏宏副省长多次主持省医改领导小组会议审议我省医改文件,对相关问题进行协调,反复讨论修改后报送省委、省政府,最后经省委常委会和省政府常务会议审定,印发了《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川委发〔2009〕21号)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四川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工作方案(2009—2011年)〉的通知》(川府发〔2009〕41号)。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全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电视电话会和2009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暨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工作推进会,省委副书记、省长蒋巨峰,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魏宏等领导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对我省医改工作提出了明确具体要求。在医改推进过程中,各市州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文件精神,切实抓好医改各项工作的落实。截止目前,21个市(州)均成立了医改领导小组,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应的实施意见,并督促县(市、区)政府强化领导,积极履行地方政府对医改工作的主导职责。
  (二)明确目标任务,坚持可持续发展
  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和《四川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工作方案(2009—2011年)》是我省开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充分体现了中央医改的大政方针和主要精神,遵循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原则,“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强调保障基本、加强基层、夯实基础,既体现了现阶段我省省情,又体现了卫生工作追求“社会公平”的重要原则,很有针对性,对保护人民健康、促进我省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具有很强的指导性。文件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一个目标、四大体系、八项支撑和五项重点”。明确总体目标,就是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到2011年,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覆盖全省城乡居民,基本药物制度初步建立,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惠及城乡,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取得突破。通过努力,明显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有效减轻居民就医费用负担,切实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到2020年,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基本建立,城乡医疗卫生服务差距明显缩小。普遍建立比较完善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比较健全的医疗保障体系,比较规范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比较科学的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多元办医格局,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基本适应人民群众多层次的医疗卫生需求,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全省医药卫生事业和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达到西部领先水平。健全四大体系,就是针对全面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加快建设医疗保障体系、建立健全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四大体系,提出了我省改革方向及目标任务。完善八个方面体制机制,一是建立协调统一的医药卫生管理体制;二是建立高效规范的医药卫生机构运行机制;三是建立政府主导的多元卫生投入机制;四是建立科学合理的医药价格形成机制;五是建立严格有效的医药卫生监管体制;六是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医药卫生科技创新机制和人才保障机制;七是建立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八是加强医药卫生法制建设。五项重点,就是我省2009—2011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主要围绕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五项重点改革展开。
  这次医改在方案设计上,既注重整体设计,明确总体改革方向目标和基本框架;又突出重点,争取近期取得明显成效。医改工作主要分为近期和长远阶段,两阶段的任务相互衔接,推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持续、有效发展。
  (三)扎实推进,五项重点改革取得明显进展
  一是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截止目前,全省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合)人数达到8281.57万人(城镇职工1038.88万人、城镇居民957.6万人、农民6285.09万人),其中城镇职工参保率为91.2%、城镇居民参保率为86.9%、农村新农合参合率为95%。2009年完成59.07万名政策性关闭破产国有企业退休人员及73.85万灵活就业人员参加职工医保、75.7万大学生参加居民医保,均超额完成国家下达任务。去年中央、省共计下达补助资金48.59亿元(其中省财政补助20.42亿元)用于提高保障水平,对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按人均80元/年的标准给予补助。全省52%的统筹地区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50.29%的统筹县(市、区)新农合住院报销比例分别比2008年提高5个百分点;9个市州开展了居民医保门诊统筹试点,占21个市州的43%,102个县(市、区)启动新农合门诊统筹试点工作,占175个实施新农合县(市、区)的58%。去年中央、省共计安排城乡医疗救助资金9.85亿元,救助城乡困难群众154.1万余人(次),城镇被救助对象平均救助水平606元,较2008年提高76%;农村被救助对象平均救助水平614元较2008年提高近29%。
  二是基本药物制度顺利实施。成立了四川省国家基本药物工作委员会,建立了四川省基本药物专家库,首批从国家甲类医保目录中遴选了31种作为四川省基层补充药物目录品种,落实了基本药物集中采购工作机构,建立了全省统一的基本药物集中采购平台,做好了基本药物目录与医保药物目录、新农合药物目录的衔接工作,新的国家基本医疗保险目录甲类药品从2009年12月起纳入我省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报销范围;确定实施基本药物制度试点范围并实行零差率销售。2009年我省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85个,占政府举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532个的34.77%;县41个,占全省124个县(含民族县)的33.06%,已全部实行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群众就医费用明显下降。为了进一步扎实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全面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及人事、分配、保障和药物制度综合改革试点,今年3月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推进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的意见》(川府函〔2010〕55号),省卫生厅、财政厅、人力资源劳动保障厅、省委编办等有关部门下发了一系列配套文件,全面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及人事、分配、保障和药物制度综合改革。
  三是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编制完成全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方案(农村卫生服务体系二期建设方案)并上报国家审定;2009年,全省共计投入资金25亿元,支持62个县医院(县中医院)、260个中心卫生院、73个社区卫生中心建设。目前,已有246个项目完工,占71.3%。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卫生队伍建设,全省建成1个全科医师省级培训中心、19个市级培训站、36个临床培训基地、48个社区培训基地,形成了覆盖全省的培训网络。完成全科医学岗位培训11515人;按国家项目计划为乡镇卫生院招聘执业(助理)医师200人;在岗培训乡镇卫生人员1.5万人次、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人员4713人次。继续推进住院医师/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准入制度,建成培训基地279个,举办18个专科、1个公共科目的师资培训班,共培训各类师资1006名。成都等地开展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定编定岗、全员聘用、绩效考核和收入分配等运行机制改革。
  四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逐步推进。在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启动了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免疫规划、传染病防治、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老年人保健、慢性病管理、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等9类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截止2010年3月底,全省城镇居民规范化健康档案累计建档940万份,预防保健等公共卫生服务量达到1759.24万人次。农村居民健康档案累计建档402万份。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全面启动,乙肝疫苗补种项目实现三年任务一次部署,开展乙肝疫苗补种586.69万人次。超额完成国家下达我省农村妇女宫颈癌、乳腺癌检查和白内障患者复明手术任务。全省补助住院分娩农村孕产妇15.92万人,补助资金6064.75万元。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85.88%,同比增长6.16%;全省孕产妇死亡率降至41.66/10万,同比下降19.11%,是我省历年来下降速度最快的一年;婴儿死亡率降至12.08‰,同比下降4.13%,连续第二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下达项目补助资金1441.37万元(中央1281万元,省级160.37万元),用于66.7万农村妇女免费增补叶酸,截止2010年3月底,已完成21.85万人叶酸补服工作。建设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7.6万座。对重点人群开展了甲型H1N1流感疫苗应急接种工作,在成都、德阳、绵阳、乐山、资阳和南充等市开展了对贫困人口癫痫、重性精神病免费治疗项目试点工作。
  五是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稳步推进。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是医改工作的难点和重点,也是人民群众和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2009年,我省正式确定南充市作为全省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公立医院改革正稳步推行。初步完成2008—2020年卫生资源配置标准和四川省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并及时启动四川省医疗卫生机构编制的起草工作。力争通过三年的努力,合理确定各类公立医院的类别、数量、规模、布局、结构、设备配置,完善功能定位和发展战略,使各市、县公立医疗机构卫生人员编制不足问题得到明显改善,2015年前医疗卫生人员配备逐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全面深化公立医院人事制度改革,以建立人员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度为主要内容,转换用人机制和搞活用人制度,优化人员结构,增强公立医院的生机与活力。制定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城乡医疗卫生对口支援工作的意见》和《城乡医院、疾控机构、妇幼机构、卫生执法监督机构对口支援三个具体工作方案(2010—2012年)》,安排全省58个三级医院与184个县级医院建立长期对口协作关系,实现对三州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县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医疗支援全覆盖,建立起对口支援工作长效机制。建立和完善医院等级评审、目标考核、不良执业行为计分、院务公开和医德医风考评“五位一体”的监管体系。试点探索建立医患纠纷第三方调解机制,积极推行医疗责任保险,严厉打击“医闹”行为。按照国家《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我省提出公立医院改革8项任务,并进一步分解细化为23项目标和51项工作。华西医院预约挂号解决群众“看病难”问题的经验得到全国推广,省人民医院等4家医院成为卫生部临床路径试点医院。
  二、当前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在充分肯定我省医改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医改是一项世界性难题,无成功的经验可供借鉴,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种深层次的矛盾也将逐渐凸显。
  (一)医疗卫生资源存在总量不足和配置不均,严重制约卫生事业发展
  总量不足突出表现为“发展不足、发展滞后”,一是专业人员少。据2008年统计,全省每千人口卫技人员、执业(助理)医师、注册护士分别为3.0人、1.37人和0.87人,按全国3.80人、1.57人和1.25人的平均水平测算,全省还缺71196名卫技人员、17799名执业(助理)医师、33818名注册护士。二是高水平医院少。按“每千人口配置1张三级医院床位和1.2张二甲医院床位”的要求,全省500张床以上床位的三级和二甲医院的个数和床位数仅为这个数字一半左右。三是住院床位少。2008年全省每千人口床位数为2.74张,按全国3.05张的平均水平测算,全省还缺27588张。配置不均突出表现为,我省医疗卫生资源多集中在城市,其中优质资源又多集中在大中型医院,城乡和区域之间差距较大。在卫生人才队伍上,存在总量不足布局不合理,卫生人员总体水平不够高,农村卫生人员更加突出,公共卫生专业队伍严重缺乏等。卫生资源较多集中在医疗服务领域,公共卫生领域资源相对不足,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对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
  (二)机制体制不健全,卫生事业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
  我省卫生事业长期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是社会发展领域中的“短腿”,难以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要。政府卫生投入严重不足,医疗机构主要依靠以药补医和医疗服务收费维持运行,目前还没有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保障公益性的体制和机制,尤其是公共经费保障机制不健全,公共筹资薄弱而分散。社区、农村等基层卫生既面临着发展提高的问题,也面临着规范充实的问题;既面临着基础设施建设问题,也面临着人员培养和稳定问题;既面临着基本医疗服务问题,也面临着基层公共卫生服务问题。
  (三)城乡医疗保障体系不够完善,保障水平亟待提高
  近年来,虽然我省医疗保障制度取得了较快发展,但从总体看,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医疗卫生服务需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保障能力和水平比较低,仍需要不断提高和完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刚刚起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范围需不断扩大,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也需不断完善。
  (四)传染病地方病防治任务重,食品药品安全处在风险高发和矛盾凸显期
  我省传染病、地方病种类多、分布广,各类自然灾害和公共卫生事件频繁发生。是全国唯一的国家法定管理的37种传染病全部报告过的省份,也是全国唯一的非典、猪链、禽流感三种新疫情均发生或流行的省份。食品药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影响食品药品安全的深层次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加速发展,给食品药品监管工作带来了更多新的挑战。我省食品药品行业产业集中度低、同质竞争、无序竞争现象较为突出;科技创新和应用能力不足,研发设计、生产工艺、产品标准整体水平还不够高;市场流通秩序还不够规范。新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督体制和职能处于调整完善期。
  (五)中医药的优势还未得到充分发挥
  我省中医药事业发展现状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还有较大的差距,中医药的特色优势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国家对中医药的特殊扶持政策和措施有待进一步落实。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文化、产业发展的协调性还亟待加强,人才队伍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城乡基层工作相对薄弱,中医医院基础设施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医疗质量和安全问题隐患突出,地区间的中医药发展不平衡。
  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体制性、机制性和结构性、历史性问题,有群众卫生保健需求快速提高,而医疗卫生服务、医疗保障制度发展水平相对滞后的矛盾,也有在监管理念、管理方式和工作手段等方面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要求的问题。此外,在医改推进过程中,我省一些地方还存在对医改精神把握不准、领会不深、推进医改信心不足以及一些配套措施尚未及时跟进等问题。总体上看,目前人民群众对看病就医问题反映比较强烈,是我省卫生事业发展滞后的集中反映。我们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努力实现医药卫生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三、真抓实干,扎实做好2010年医改重点工作
  中央文件明确阐述了卫生工作的性质、地位、方针以及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目标和任务,指明了我国卫生改革发展方向,提出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要求。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文件精神,加快推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发展。2010年是医改的攻坚之年,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2010年度主要工作安排的通知》(国办函〔2010〕67号)要求和国务院医改办与省政府签订的责任状的约定,我们要紧紧围绕“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突出惠民措施,提高服务水平,增强改革实效,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扎实推进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为全面完成三年既定目标任务奠定基础。
  (一)充分认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大意义
  医疗卫生事业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与千家万户的幸福,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重大的利益问题,是重大的民生问题。人民健康是国家强盛的基础,也是国家强盛的具体体现。我们要站在体现党的根本宗旨、巩固党的执政地位,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和国家强盛的高度来认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大意义。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新时期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实现经济社会协调,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广大人民群众对改善医疗卫生服务有了新的更高的需求。围绕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体制,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进一步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重大战略决策。这次改革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这一重大决策目标的提出和落实,是医疗卫生发展从理念到体制的重大创新,也为我省完善医疗卫生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带来了重大机遇。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改善民生的迫切需要。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健康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四川卫生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覆盖城乡的医药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形成,疾病防治能力不断增强,医疗保障覆盖人口逐步扩大,卫生科技水平迅速提高。但随着经济持续发展,人民群众对提高健康水平有了新要求、新期待。由于种种原因,医疗卫生领域欠账太多,城乡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比较突出,个人负担过重,群众反映比较强烈。特别是群众的基本医疗卫生得不到保障,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依然没有根本解决。这些体制性、机制性和结构性的缺陷,制约了我省医药卫生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一个突出表现。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把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大举措。开展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一方面,可以通过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医药卫生事业发展,有效扩大医疗卫生社会投资,带动医药及其他相关产业发展,直接拉动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加强公共卫生服务,构筑社会保障的“安全网”,消除公众对看病就医的后顾之忧,增强居民消费信心,激发市场需求,增加即期消费,有利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
  总之,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影响深远、难度很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社会的多个领域、涉及多方利益关系的调整,情况复杂、政策性强,是一项重大的体制机制改革,决定了医改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个探索的过程、一个艰巨的过程。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改革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必须充分认识我省实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既要积极探索、迎难而上,又要精心组织、稳步实施,确保改革顺利推进。
  (二)继续稳步推进五项重点改革
  一是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继续巩固扩大基本医疗保障覆盖面,不断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今年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分别达到92%和87%以上,新农合参合率继续稳定在90%以上。提高筹资标准和报销比例,加快推进门诊统筹,加大医疗救助力度,开展儿童白血病、先天性心脏病等儿童重大疾病医疗保障试点。不断提高基本医保基金管理水平。大力推广就医“一卡通”等,方便参保人员就医和医疗费用结算。探索按人头付费、按病种付费、总额预付等支付方式改革。积极做好农民工等流动就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跨制度、跨地区转移接续工作,开展以异地安置退休人员为重点的就地就医、就地结算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提高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层次。合理控制城镇职工医保统筹基金、城镇居民医保基金和新农合基金的结余水平。
  二是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在不少于60%的政府办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规范基本药物招标配送,推行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和基本药物处方集,严格执行国家基本药物和省补充药物目录品种药物的质量标准,完善地市级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评价体系。制定出台四川省2010年版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药品目录,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医保报销政策,确保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医保报销范围,报销比例明显高于非基本药物。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为目标,全面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综合配套改革,建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长效机制,进一步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进一步加强基本药物质量抽检和公告,试点基本药物电子监管办法。加大对国家基本药物配送企业的监督检查力度等。
  三是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在2009年基础上,再支持建设51个县级医院(含中医院)、104个中心乡镇卫生院、78个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530个村卫生室。启动实施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为乡镇卫生院招收500名定向免费医学生。引导面向基层卫生人才培养的高等医学教育改革,加强全科医学师资培养,开展以全科方向为重点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招收医学专业毕业生进行为期3年的住院医师培训。安排1925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岗人员进行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在岗培训乡镇卫生人员19216人次、村卫生室卫生人员50089人次、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人员4469人次。积极稳妥地推进乡村一体化管理,落实乡村医生承担公共卫生服务等任务的补助政策,开展将符合条件的村卫生室纳入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范围试点工作。
  四是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落实9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城市居民健康档案规范化建档率达到30%以上,农村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20%,并提高信息化水平。对15岁以下的人群再补种1136954人左右,完成适龄妇女宫颈癌检查21万人,乳腺癌检查1.4万人;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进一步提高,继续开展农村生育妇女免费补服叶酸项目。为7000例贫困白内障患者免费开展复明手术,累计完成三年任务的55%。实施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项目,开展灾后心理援助项目和预防控制未成年人网络使用相关心理行为问题干预试点工作。重点支持5所精神卫生专业机构建设。启动卫生监督体系建设与发展规范编制工作。推进省级、市级卫生应急指挥决策系统建设和卫生应急示范区建设。
  五是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2010年省上重点在南充市开展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各市州自主确定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地区或医院。调整公立医院布局和结构,完善管理体制,优化调整公立医院区域布局和结构,积极推进社会资本进入医疗服务领域。建立公立医院与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分工协作机制,探索政事分开、管办分开的有效形式。完善医院法人治理结构,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研究拟定公立医院机构编制标准。建立社会监督机制,推进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探索开展注册医师多点执业试点。改革公立医院补偿机制,加强公立医院内部管理,加快推进医院信息化建设,加强医院医疗成本核算和控制,规范公立医院临床检查、诊断、治疗、用药行为,继续推动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加强对试点城市的指导和培训,紧密跟踪试点进展情况,促进各地相互借鉴和学习,做好试点工作总结。
  (三)进一步强化政府责任
  为确保2010年各项医改工作完成,省政府将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进一步强化各级各部门责任。一是落实目标责任制。将医改各项任务纳入省政府绩效考核体系,签定目标责任书。二是加强财力保障。各级政府要将2010年医改所需政府投入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并及时落实到位。三是强化评估考核。加强对医改进展监测评估和督导,建立定期考核和信息通报制度,及时分析新情况、新问题,积极研究解决办法。四是加强宣传引导。通过网站、电视台、报纸等多种途径,深入宣传国家医改精神、政策取向,合理引导社会预期,主动向社会公布医改进展情况,对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及时解答和回应,为深化我省医改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五是做好培训指导。集中时间、人员,对市州开展医改工作培训,提高地方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政策和科学决策的能力,指导各级医改办更好地发挥统筹协调作用。
  四、进一步推进医改工作的建议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涉及全川八千多万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全社会高度关注。长期以来,我省卫生事业的发展得到了省人大常委会领导和各位委员的关心支持,在今年四川省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上,不少人大代表提出了很多很好的建议,对指导我们的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借此机会,向省人大常委会表示衷心的感谢。随着医改的逐步深入,改革的综合性进一步增强,改革的复杂性进一步显现,恳请省人大常委会继续给予关怀、支持,对各级政府落实医改工作加强监督。
  (一)关于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编制不足的问题。人员编制不足和结构不合理严重制约了卫生事业的发展,在人口密集的城市医疗机构,由于编制少,医护人员长期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在偏远的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地广人稀,有的乡镇卫生院只有2—3名医护人员,无法开展正常的诊疗活动。《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对加强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提出明确要求:合理制定和重新核定政府举办医疗卫生机构的编制标准,各级政府要按照编制标准及时配备相关人员,3年内使医疗卫生人员编制不足问题得到明显改善,2015年前医疗卫生人员配备逐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不断满足我省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需求。在各部门的支持配合下,目前,我省城市社区和乡镇卫生院编制管理规定已出台,公立医院编制标准也将在年内提出,需要督促各级政府认真抓好落实,解决好“医”的问题。
  (二)关于财政对卫生投入保障问题。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医改文件明确提出,要建立政府主导的多元卫生投入机制,逐步提高政府卫生投入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使居民个人基本医疗卫生费用负担有效减轻。政府卫生投入增长幅度要高于经常性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使政府卫生投入占经常性财政支出的比重逐步提高。建议各级人大加强政府财政预决算编制和执行情况审查监督工作,确保政府卫生投入各项政策落实到位,确保医改目标达成。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