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22日在四川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上
四川省农业厅厅长任永昌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根据会议安排,受省人民政府委托,向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报告关于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专项工作的情况,请予审议。
一、我省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取得的主要成效
省委、省政府一直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工作,狠抓粮食生产能力建设,促进了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确保了四川粮食自求平衡和粮食安全。
(一)粮食生产稳定发展。近年来,我省粮食连年丰收,总产持续稳定增长,2008年粮食总产达到700.8亿斤,重新跃上700亿斤台阶,2009年达到716.6亿斤。今年采取一系列有效应对措施,先后克服了局部地方严重干旱、大部分地方持续低温寡照和暴雨洪涝泥石流等严重自然灾害的不利影响,全省粮食继续保持增长势头,预计总产将达到725亿斤以上,成为我省历史上第二个高产年,实现连续4年增产、连续3年保持在700亿斤以上。同时,主要粮食作物品种品质结构明显改善,专用优质化率达到50%以上。
(二)农业基础条件逐步改善。2008年以来,全省新增有效灌面122万亩,新增蓄引提水能力4.33亿方,建设标准农田572万亩,综合整治土地400万亩。目前,全省高产稳产基本农田面积达到2835万亩。
(三)科技增产潜力得到体现。杂交水稻和杂交玉米实现了第五次品种更新换代;病虫防治面积达到90%,农作物病虫害损失率控制在3%以下;农机总动力达到2952.7万千瓦,机电排灌面积395.6万亩,新增提水控灌面积32.6万亩,粮食播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28.5%。
(四)粮食高产高效创建成效显著。粮食高产高效创建面积达到300万亩以上,辐射带动面积2600万亩以上,创建区高产高效技术覆盖率达100%。高产高效创建有效带动了全省粮食平衡增产,粮食单产对粮食增产起到了决定作用,近三年来,单产水平的提高对全省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达到80%以上。
(五)农技推广体系逐步完善。全省县、乡农技推广中心(站)分别达到176个和4220个,已有169个县完成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占全省总县数的93%。有农技人员26029人,大专以上学历的人数达到65%,比2008年前提高了38%。
二、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的主要工作
我省是农业大省、人口大省,省委、省政府始终把粮食生产作为关系全局的大事来抓,特别是去年组织制定和启动实施了《四川新增1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纲要(2009—2012年)》,扎实推动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工作。
(一)坚持抓农田水利和耕地质量建设,把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作为提升粮食生产能力的重要基础。2008年以来,我省组织开展大规模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快建设一批大、中型骨干水利工程,推进现有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增加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同时,大力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标准农田建设、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和高标准粮田建设、地震受损农田修复重建、新增农资综合补贴田间工程等项目,重点开展农田排灌设施、农田道路建设和地力培肥,部分中低产田土耕地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全省高产稳产基本农田比例大幅度提高,有效提升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二)坚持抓粮食产业基地建设,把突出主要产区和主要作物作为提升粮食生产能力的重要支撑。在全省稳定1亿亩种植面积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气候、土壤等自然资源条件、生产条件和增产潜力等因素,突出粮食主要产区和水稻、玉米、马铃薯、小麦四大粮食作物,将新增1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主要布局在88个重点县(市、区)。坚持政策向粮食发展重点区倾斜,集中项目、集中资金,着力打造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的粮食生产基地。目前,全省集中连片、高产稳产的粮食生产基地正逐步形成,粮食生产重点县粮食增产量占全省增产总量的90%以上,四大粮食作物增产量占全省增产总量的98%以上。
(三)坚持抓粮食高产高效创建,把充分发挥科技增产潜力作为提升粮食生产能力的重要抓手。2008年以来,全省以高产高效创建为重要抓手,认真组织实施“良种良法入户到田工程”,深入开展农业科技大示范、大推广、大培训“三大行动”,在努力增加创建县数量,扩大创建面积的同时,重点狠抓“两个提高”:一是提高集成技术覆盖率,推进“四新”(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制)协调和“五良”(良种、良法、良制、良壤、良机)配套,创建区高产高效技术覆盖率达100%。二是提高粮经复合种植比例,通过深化耕制改革,推广水稻、小麦与蔬菜轮作等粮经复合型种植模式,提高种植综合效益。
(四)坚持抓粮食生产机制创新,把努力调动各方积极性作为提升粮食生产能力的重要动力。创新统分结合的生产组织机制,积极推行“五个统一”,即统一供应良种、肥水管理、病虫防控、机械作业、技术指导,同时实行分户种植和管理,带动农民参与和受益。创新地尽其用的耕地利用机制,推行耕地轮作、间套种植提高复种指数,组织代耕代种、规范土地流转减少耕地撂荒,提高耕地利用效率和产出能力。创新产加销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机制,坚持粮食生产与产业化衔接、与大市场对接,建设与龙头企业稳定配套的优质原料基地,推进粮食精深加工,提高粮食产业化经营水平。创新带动农民持续增收的利益联结机制,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纽带,构建龙头企业与产业基地和农户的紧密利益联结机制,增加种粮农民收入。
(五)坚持抓组织领导和行政推动,把强化地方政府重农抓粮责任作为提升粮食生产能力的重要保障。省委九届六次全会作出实施“新增1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工程”的重要部署,2008年9月省政府下发了《关于确保粮食安全的决定》,省委、省政府上要领导高度重视、亲自过问粮食生产。认真落实粮食生产行政首长负责制,每年以省政府文件下发农业增产增收意见,把粮食生产任务纳入对市州政府和省级有关部门的目标考核。省政府设立粮食生产奖,每年对粮食增产贡献突出的2个市(州)和20个县(市、区)政府予以奖励,调动地方政府重农抓粮的积极性。认真落实中央出台的一系列粮食生产扶持政策,确保政策执行不走样、农民实惠不缩水、种粮效益不下降,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务农种粮的积极性。
三、我省粮食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粮食生产的基础条件仍然薄弱,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从耕地资源看,我省人均耕地面积(按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数计算)仅1.13亩,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耕地质量总体偏低,现有中低产田土7223万亩,占耕地面积的71.8%。从水资源看,我省农田基础设施骨干工程少、排灌条件差,现有的农田水利工程大多老化失修,农业生产常年缺水高达20亿立方米。全省有效灌溉面积仅3785万亩,旱涝保收面积2612万亩,机电排灌面积395.6万亩,在耕地面积中所占比重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农机化水平看,全省农业机械总动力仅2627.6万千瓦,粮食播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仅为28.5%,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
(二)粮食生产的科技贡献依然偏低,科技增产的潜力没有充分挖掘。粮食增产的潜力主要在单产,提高单产的途径主要靠科技。目前,我省科技进步对粮食生产的贡献率仅为52%,与湖北(55.3%)、安徽(53.2%)等粮食主产省相比还有一定差距。综合分析,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影响因素。一是研究方面的问题。我省农业科研与推广结合不够紧,研发和创新能力有待提高,栽培技术集成研究和运用也不够,特别是缺少重大突破性增产新技术。二是推广方面的原因。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滞后、经费保障不足、服务手段落后,农技推广机制不够完善。三是农民方面的影响。随着农村青壮劳动力大量转移,种粮农民年龄老化、妇弱化现象比较普遍,这些群体接受新知识、新技术能力偏弱,科学种田素质偏低,导致先进实用增产技术推广慢,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难度增加。
(三)农业生产不确定因素增加,抵御风险的机制没有完全建立。一是自然灾害的不确定性。我省自然灾害频繁,局部地方冬春干、夏伏旱、夏涝秋霖多发,受气候变化影响,近年来我省干旱、洪涝、低温等极端天气灾害的发生范围广、影响程度深,造成的损失重。近五年,全省粮食作物年均受灾面积近4000万亩,其中成灾2100多万亩,绝收200万亩左右,年均损失粮食产量60亿斤左右。二是粮食作物重大病虫害发生的不确定性。气候变化导致重大病虫害发生的时间、种类、地域出现了新的变化,重发频率显著上升,有害生物年均发生面积达2亿多亩次,加大了综合防控的难度。三是粮食价格走势的不确定性。近年来国际资本对我国农业领域渗透日渐深入,从参股经营发展到兼并收购,从参与单一环节发展到控制整个产业链,粮食价格波动较大,影响粮食生产稳定发展。
四、进一步提高我省粮食生产能力的措施
到“十二五”末,我省计划粮食面积稳定在1亿亩以上,粮食生产能力达到830亿斤以上。我们将坚持立足省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大力改善基础条件,依靠科技支撑,强化政策扶持,促进粮食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着力抓好以下六个重点:
(一)以基本农田保护为前提,进一步夯实粮食生产基础。实行最严格的基本农田保护措施,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确保基本农田面积占耕地面积的88%以上。加大土地整理复垦力度,实行耕地占补平衡,不断优化耕地利用结构,合理调整土地利用布局,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加强耕地保护目标考核,严格执行市县政府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度。
(二)以大中型水利设施建设为核心,着力加快“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建设步伐。细化实施《四川省“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建设规划纲要》,突出抓好亭子口、武都、二郎庙等新建大中型骨干工程建设,继续开展都江堰、升钟等灌区续建配套工程和震损及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等建设。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农业,积极治理水土流失,鼓励和引导农民自愿投工投劳开展直接受益的小微型水利设施建设,不断增强蓄、提、引、灌、排水能力。规划到2015年,新增和恢复蓄引提水能力60亿方,新增有效灌溉面积800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300万亩。
(三)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重点,努力实现“再造一个成都平原”建设目标。加快编制和实施《建设1000万亩高标准农田——再造一个成都平原工程规划(2011—2015)》,大力改造中低产田土,大规模推进粮食主产区田网、水网、路网建设,突出抓好土地平整、地力培肥、田间排灌渠系等设施配套,集中建设一批高产稳产、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规划到2015年,全省新增1000万亩稳产高产农田,耕地地力提高0.5—1个等级,相当于再造一个成都平原。
(四)以农业科技创新与转化推广为支撑,进一步深化粮食高产高效创建活动。大力推进自主创新、成果转化和实用技术集成推广应用。建设粮食作物新品种繁育基地,加快粮食良种化进程。深化整乡、整县、整建制高产高效创建,进一步推进“四新”协调和“五良”配套,有效整合农业行政、科研、推广“三支力量”,构建公共服务、技术服务和合作服务“三个体系”,努力实现关键技术到位率、粮食优质化率、农业抗灾防灾能力全面提升。启动“四川现代粮食产业示范基地”建设,率先在德阳、成都建设现代粮食产业示范区。通过努力,确保全省良种覆盖率95%以上,实用增产技术到田率85%以上,耕播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40%以上。
(五)以提升农业设施装备水平为突破,着力促进农机农艺农业经营方式协调发展。建立农机和农艺科研单位协作攻关机制,加强适应我省不同区域粮食生产急需的农业机械技术与装备的研发,着力突破粮食生产所需的机械化技术、设施、设备,着力解决农机农艺协调发展面临的作物品种、种植模式、机械化作业规范等技术课题。完善农业机械化、种子、土肥、植保等推广服务机构紧密配合的工作机制,组织引导农民统一农作物品种、播期、行距、行向、施肥和植侏,为机械化作业创造条件。加快普及主要农作物重点环节和关键农业机械化技术,大力提升农业设施装备水平。
(六)以全面贯彻落实强农惠农政策为保障,充分调动农民务农种粮和地方政府重农抓粮积极性。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四补贴”政策,完善补贴方式,认真执行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积极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政策,制定落实新的政策措施,充分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大力扶持和发展粮食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研究制定对规模种粮经营主体的补贴政策,引导耕地有序流转,促进粮食规模化经营。完善产粮大县奖励政策,降低或取消产粮大县农业综合开发的地方财政资金配套,明确公共事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投资优先用于粮食主产区等,加大对粮食主产区支持力度,充分调动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