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关于四川省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11年计划草案审查结果的报告

时间:2011-03-25 来源:四川人大网
  

2011年1月22日四川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主席团第四次会议通过


四川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委员陈泓贵

 

  四川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查了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刘捷受省人民政府委托所提交的《关于四川省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11年计划草案的报告》。四川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在对计划报告和计划草案初步审查的基础上,综合各代表团的审议意见再次进行了审查。现将审查结果报告如下:
  一、财政经济委员会认为,2010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和特大地震灾害持续影响以及灾后恢复重建的多重压力,省人民政府在省委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省委决策部署,认真执行省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各项决议,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抢抓发展机遇,积极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奋力推进两个加快,灾后恢复重建取得决定性胜利,投资拉动和重大项目建设成效明显,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改革开放深入推进,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取得新成效,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全省经济实现了巩固回升、加快发展。初步统计,全年生产总值达到16898.6亿元,增长15.1%,创改革开放以来历史新高,比计划目标高5.1个百分点;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561亿元,增长32.9%,比计划目标高21.9个百分点;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3.2%,完成3%左右的计划目标。计划执行情况总体良好,成绩来之不易。
  同时应当看到,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投资较快增长压力较大,产业层次较低,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产业优化升级刻不容缓,物价上涨趋势明显,管理通胀预期压力较大,农业农村基础依然薄弱,农民增收仍然困难,就业和再就业形势严峻,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完善,节能减排任务十分艰巨等。省人民政府要高度重视这些困难和问题,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以克服和解决。
  二、财政经济委员会认为,省人民政府提出的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安排,符合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符合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符合四川实际。我省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紧紧抓住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等重大机遇,坚持实施“一主、三化、三加强”基本思路,牢牢把握“高位求进、加快发展”工作基调,联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不回避物价上涨趋势明显,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压力加大,高耗能产业比重大、节能减排任务艰巨的实际情况,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确定的主要预期目标积极可为,提出的工作措施切实可行。
  财政经济委员会建议大会批准省人民政府提交的《关于四川省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11年计划草案的报告》,批准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三、2011年是“十二五”发展的开局之年,也是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开局之年,进一步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努力实现高位求进、加快发展,确保“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意义十分重大。省人民政府要按照省委的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省第九次党代会、省委九届四次、五次、六次、七次、八次全会部署,围绕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紧紧抓住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机遇,高位求进,加快发展,做好今年各项工作。为全面完成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财政经济委员会根据代表们的审议意见,着重提出以下建议:
  (一)努力扩大有效需求,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在投资方面:着力优化投资结构,努力扩大社会投资,充分发挥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作用。优先保证重点项目资金需求,抓好资金筹措,加强投融资平台建设管理,提高金融对经济发展的保障能力。加强以基础设施为重点的重大项目建设,继续抓好全省重点基础设施项目、重大产业项目、民生和社会项目的实施。在消费方面: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引导人口和要素向城镇集聚,创生消费需求;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增加城镇低收入群体和农民的补贴,提高消费能力;落实和完善促进消费的各项政策措施,做好家电下乡、文化娱乐、休闲旅游等消费,合理引导住房、汽车等消费,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培育消费热点。在出口方面:既要巩固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份额,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更要大力支持电子信息、航空设备、光伏等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不断开拓新市场,还要充分利用国家支持加工贸易向中西部转移的机遇,大力发展加工贸易,不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二)强化产业支撑,促进结构优化升级。在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上:根据国家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深入实施“7+3”产业发展规划,大力发展装备制造和农产品深加工业,深入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发展战略,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在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上:把发展服务业作为结构调整的重点和主要经济增长点,采用新技术、新业态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不断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完善落实进一步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在科技创新上:加大投入力度,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健全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在重大产业项目上:要加快建设富士康(成都)基地、仁宝(成都)基地,联想(西部)产业基地、攀钢西昌钒钛资源综合利用、一汽大众成都轿车项目等一批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市场前景好的重大产业项目。
  (三)加快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推进新型城镇化步伐。科学构建城镇体系: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构建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特大城市和区域性中心城市为依托、大中城市为骨干、小城镇为基础,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制定和完善包括户籍制度改革、进城农民工在就业、子女入学、劳动报酬、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城镇居民享受同等待遇等的政策措施。做好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增强城镇发展动力、提升城镇综合承载力等后续工作。加大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力度:通过新区建设和调整产业布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城镇质量和品位。大力发展城市经济,充分发挥区域性中心城市集聚和辐射带动作用。积极培育新的地区经济增长点:启动实施成渝经济区发展规划;加快天府新区规划建设步伐;加强川南经济区规划建设;建设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加大川东北天然气资源开发力度。
  (四)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开创农村改革发展新局面。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大农村土地整治投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大幅提高农业技术装备水平。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建设一批特色优势、高效益的现代农业产业基地,积极发展特色种养殖业的现代农业示范区,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安全、高产农业。加大新村建设力度:加快推进新村建设,全面提升村落品质,建设具有地域风格和民族特色的新型村落。加大“三农”投入:提高预算内投资、土地出让收益、政策性金融等对农业农村的支持倾斜力度,不断增加农业科技投入,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提高支农资金投入的使用效益。积极推进统筹城乡改革发展: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探索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市场,积极推进村级事务管理职能与村级集体资产经营管理职能的分离。
  (五)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城乡居民的各项收入,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和经济同步增长。积极扩大就业:充分重视就业工作,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努力提高保障水平。加快社会事业发展:继续加快教育、卫生、人口计生、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重点支持农村、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社会事业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继续落实好国务院关于房地产调控的政策措施,切实增加住房有效供应,坚决抑制投机炒作行为,加大廉租房、公共租赁住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从根本上缓解供需矛盾,促进房地产市场长期稳定健康发展。加强社会管理: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能力建设,引导社会各界有序参与社会管理。加强社区建设,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维护社会稳定。
  (六)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加快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全面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增强农村发展活力。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完善公共财政体系,优化支出结构,加大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建立基层政府基本财力保障机制。继续推进政府机构改革,理顺职责关系,优化组织结构,完善体制机制,推进依法行政,提高行政效能。积极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以开发区和产业园区为主要载体,大力引进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及现代生物等重大产业项目。深入开展国际国内合作:继续实施充分开放合作战略,加快融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加强与南亚、中亚国家的经贸交流与合作,扩大与欧美日韩和新兴市场国家的投资与经贸交流,全面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交流。积极推进与周边省(区、市)、泛珠三角、长三角等合作,进一步扩大和提升西博会的国际影响力等。
  (七)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节能减排:要把降低能耗、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制定和完善有利于节能减排的政策措施,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考核。有计划地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加强节能技术和设备的研发和推广。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继续推进生态省建设,巩固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成果,加快发展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继续实施湿地保护、自然保护区等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加强防震减灾体系的建设,稳步推进生态移民。低碳绿色发展: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推动资源节约,启动低碳城市试点示范。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低碳技术的开发、示范和产业化应用。
  (八)保持市场物价基本稳定,切实保障群众生活。大力发展生产。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生活必需品等生活资料及重要生产资料的生产和供应。加强市场价格监测。适时发布市场供求、价格信息,合理引导消费,研究制定和适时启动应急预案。努力降低农副产品流通成本。严惩恶意炒作、串通涨价、哄抬物价等违法行为。加快建立价格临时补贴和最低生活保障机制。推进公共产品价格改革。构建惠民价费体系,切实减轻群众负担。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