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站内搜索:
常委会公报 人事任免 调查研究 一府两院传真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全省现代畜牧业发展情况的报告
时间:2013-03-25 来源:四川人大网

2012年9月19日在四川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上


四川省畜牧食品局局长杨昌明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受省人民政府的委托,向省人大常委会报告全省现代畜牧业发展情况,请予审议。
  一、取得的成效及主要做法
  发达的畜牧业是现代农业建设的先导和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农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近年来,省政府按照省第九次党代会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的战略部署,把发展现代畜牧业作为突破口,严格执行《畜牧法》、《动物防疫法》、《草原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法律法规,认真落实国家扶持畜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坚持一手抓畜牧业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一手抓现代畜牧业试点和提质扩面,战胜汶川特大地震等各种自然灾害,克服国际金融危机、畜产品价格剧烈波动等多重压力,努力推进畜牧业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率先跨越。全省现代畜牧业发展成效显著,初步形成了现代畜牧产业体系,进入发展速度快、质量好、效益高的新阶段,为建设现代畜牧经济强省奠定了坚实基础。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灾后恢复重建规划任务胜利完成。“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全省把灾区动物防疫应急工作纳入灾后卫生防疫保安全的大范畴,及时开展死亡畜禽无害化处理、环境消毒和动物紧急免疫等工作,成功实现了“大灾之后无大疫、重灾之年不减产不减收”目标。恢复重建中,科学编制重建规划,全力组织项目实施。截至2011年9月,纳入规划的121个重建项目完工100%,完成投资91.1亿元,占规划概算总投资的102%。在恢复重建中,坚持产业恢复重建与新村建设相结合,创造性提出了异地重建的农民集中居住区,配套集中建设标准化养殖小区;就地恢复重建的民居,引导农户建设标准化养殖圈舍。灾区畜牧业在恢复重建中实现了跨越和提升,生产总量和发展质量均超过了灾前水平,既为灾区群众安居乐业提供了强有力的产业支撑,更打造了一批具有典型示范作用与新农村建设相配套、与转变发展方式相结合的亮点,为全省现代畜牧业提质转型提供了宝贵经验。
  (二)畜牧生产持续增产增收。四川生猪、水禽、肉兔、蜜蜂生产继续保持全国第一大省地位。据统计,2011年全省肉、蛋、奶产量分别比2007年增长14.2%、21.7%、17.2%,畜牧业产值增长16.4%。全省农民人均牧业纯收入、牧业现金收入达到667元、1624元,分别比2007年增长51.8%、43.3%,分别占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的24%、44%。畜牧业成为农业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三)生产方式快速转型升级。2011年,全省已建成32个现代畜牧业重点县,今年将达到40个以上。畜禽标准化适度规模养殖小区数量比2007年翻两番,达到16693个。无公害畜产品和产品基地比2007年增长1倍以上,分别达到615个、642个。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发展到17个,名列全国前茅。种畜禽场发展到1030个,经国家审定新培育了20余个畜禽牧草新品种。全省主要畜禽规模养殖面达到56%、良种面超过70%,分别比2007年提高29、10个百分点。以标准化为基础、适度规模为主导、种养结合的畜牧循环经济已成为全省畜牧生产的主要形式。
  (四)战略保障基地建设步伐加快。2009年国家发改委批准我省建设国家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四川生猪产业发展成为国家战略。2011年,全省经产能繁母猪存栏550万头(不含后备母猪),年可提供仔猪9000万头左右,出栏肉猪占全国1/10以上。国家级生猪调出大县达到84个,占全国500个生猪调出大县的16.8%;奖励资金4.58亿元,占全国总额的近五分之一(今年生猪调出大县发展到86个,奖励资金5.69亿元)。生猪屠宰加工能力达7000万头,精深加工能力达50万吨,冷库储藏能力30.9万吨,居全国第1位。2011年外销出口猪肉70万吨,其中精深加工产品25万吨,外销生猪328万头,为保障全国猪肉市场供给作出了重要贡献。2008年到2010年全省新增出栏优质生猪1167万头,提前两年实现国家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一期建设目标。
  (五)产业化经营水平大幅提升。四川成为全国重要的畜产品加工基地,全国知名的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均在川布局发展。2011年畜牧业省级重点龙头企业比2007年增加55家,达到141家,其中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130家,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28家。全省肉(禽)类罐头制造、畜禽屠宰、肉制品及副产品加工主营业务收入分别占全国的34.2%、11.1%、11.6%,分别居全国第1、第2、第3。肉类加工业跃升为我省食品工业仅次于白酒的第二大支柱产业。饲料、兽药产值超过300亿元,工业饲料总产量突破900万吨。各类畜牧业专合组织发展到7120个,其中经工商注册的合作社5917个,成员总数28.8万人,成员户均纯收入达到3万元以上。全省形成了主要畜禽养殖都有大型龙头企业带动、专业合作社组织、生产性服务体系配套的现代产业格局。
  (六)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完善。全省完成了兽医管理体制改革任务,建立了稳定的基层防疫队伍,乡镇基层畜牧兽医站建设全面加强。初步建立了防疫屏障、防疫监督、疫情监测、疫病控制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体系,强化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畜产品质量全程监管,2008年以来,全省无重大动物疫情和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发生。加强了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全省建立了生猪电子交易平台和14个全国性畜产品定点交易市场,率先在全国建立了生猪监测预警系统,探索形成了集市场监测预警、冻猪肉储备、合作社建立风险调节金、生猪远期交易等为一体的生猪市场风险防范机制,畜牧业抗市场风险能力得到增强。
  (七)草原保护建设成效显著。深入推进退牧还草、鼠虫害防治、草原防火体系等重大工程建设,启动实施草原生态奖补政策,遏制草原退化,促进草原生态保护建设。2011年,争取国家投资10.2亿元,启动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开展禁牧补助、草畜平衡奖励2.12亿亩。2008年以来,全省实施退牧还草3935万亩、牧区优良牧草种植推广示范5.4万亩、建设牧草种子基地5万亩和牲畜暖棚7000余户。累计完成退牧还草9660万亩、人工种草年均保持在2700万亩。项目区内草地植被平均盖度为85.8%,比项目区外提高12.7个百分点;项目区内鲜草产量为362公斤/亩,比项目区外退化草地提高69.2个百分点。
  今年以来,尽管生猪价格波动剧烈,但全省现代畜牧业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据统计,上半年,全省肉、蛋、奶产量同比增长2.4%、2.5%、0.5%,其中生猪出栏产地检疫量同比增长7.5%,出省活猪增长3.3%;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51.7%;农民人均牧业现金收入增加73元,占农民人均家庭经营现金收入的41%。生产方式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标准化、规模化、良种化、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我省在推进畜牧业大省向现代畜牧经济强省跨越过程中,主要抓了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着力推进现代畜牧业深化试点和提质扩面。立足我省是全国畜牧业大省和农村人多地少、居住分散、山地丘陵为主的实际,省政府2007年在资阳、遂宁、眉山丘区三市启动现代畜牧业试点,积极探索现代畜牧业发展路子。巨峰省长多次深入试点地区调研,对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努力方向和实现路径作出重要批示。总结推广试点经验,2008—2011年省政府连续4年下发文件,将试点范围扩大到内江市,并在全省选择52个现代畜牧业重点培育县(试点县),推动现代畜牧业由局部试点向面上扩展。先后2次召开全省现场推进会,巨峰省长亲自到会动员部署,加快推进现代畜牧业深化试点和提质扩面。
  (二)着力强化现代畜牧业发展扶持政策。积极争取国家支持我省畜牧业发展项目,认真落实国家标准化规模养殖、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能繁母猪补贴、畜牧良种补贴、生猪保险、草原生态奖励补助、退牧还草等一系列扶持政策。省政府逐年加大了财政对畜牧业发展的投入力度,足额配套地方资金,安排了现代畜牧业发展、专业合作社发展、畜禽牧草育种攻关、品种资源保护、规模养殖小区(场)粪污治理等专项经费。2008—2011年,中央和省级财政投入畜牧业专项资金累计达到107.6亿元,其中2011年达到34.6亿元,比2007年增加18亿元,增幅超过1倍。各地也相应加大了财政扶持畜牧业发展的力度。同时,创新财政支农方式,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由政府和企业共同出资建立农业信用担保公司,有效撬动社会资本投入畜牧业发展,财政投入的带动效应多次放大,有力推进了现代畜牧业的发展。
  (三)着力推进畜禽标准化适度规模养殖示范创建。坚持把引导养殖农户发展畜禽标准化适度规模养殖作为转变生产方式,推进现代养殖基地建设的着力重点和主攻方向,加大了散养农户标准化适度养殖改造力度。按照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五化”要求,深入开展了部、省两级畜禽标准化养殖示范创建活动,共创建部省级示范小区(场)163个,其中7个列入全国百例典型示范场。借鉴畜牧业灾后恢复重建经验,全面推行“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适度规模专业农户”共建、联建小区养殖模式,大力推广“生态养殖+沼气+绿色种植”发展模式,推动畜牧生产由分散走向集中,向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转变,推进养殖基地建设。
  (四)着力推广“两个带动”发展模式机制。坚持用抓工业的思路推动现代畜牧业发展,以抓市场的理念促进畜产品流通,既注重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带动主体的建设培育,鼓励和支持其发展优质种畜禽场和畜产品精深加工,打造优质品牌,更注重发展机制模式的创新推广,培养新型职业养殖农户,切实解决家庭生产与现代化大生产结合、千家万户生产与千变万化市场结合、培育龙头企业与农户发展致富结合的问题。从产业政策、项目等方面大力支持养殖专业合作社发展,构建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专业合作社统一投入品使用、生产技术、疫病防控、质量标准、品牌包装、收储销售“六个统一”的统分结合双层经营机制。全省探索形成了“六方合作+保险”、“寄养”、“托养”、“订单养殖”等带动广大农户发展现代畜牧业,带动广大农户持续稳定增收的产业发展机制,并依托专业合作社,把龙头企业、专业市场和养殖农户联结起来,形成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构建了产业链各主体相互依存、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良性发展的畜牧产业框架体系。
  (五)着力加强畜牧业生产安全监管。认真组织实施《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坚持不懈抓好强制免疫、监测、检疫、消毒、应急处置和引种管理等重大动物疫病综合防控工作,制定《四川省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管理办法》,推进无疫区评估认证工作,以种畜禽场疫病净化为重点,实行动物疫病区域化防控,不断提高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能力。加强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建设,在省畜牧食品局增设了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处,全省已启动建设40个县级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并采取加挂牌子方式,推进乡镇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机构建设。通过深入实施饲料、兽药“全覆盖”检测和“放心肉”工程,大力开展“瘦肉精”、生鲜乳中三聚氰胺及黄曲霉毒素等有毒有害物质的专项检测,严厉打击违反《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违法行为,切实保障上市畜产品质量安全。积极发展生态畜牧业,坚持规模适度、种养结合,构建种养平衡、农牧互动、生态循环、环境友好的产业发展体系。
  二、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思路
  从总体上看,我省现代畜牧业发展已进入高基数、高成本阶段,进入资源、环境紧约束阶段,制约产业发展,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矛盾和问题增多。
  (一)市场波动与农民增收的矛盾突出。近年来全国生猪价格波动频繁、波幅增大,成本居高不下,对以生猪为主导产业的畜牧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带来严峻挑战。
  (二)发展规模养殖与用地、环境保护的矛盾突出。近年来各地调整了土地利用规划,宜养区大幅减少,规模养殖用地难;加之规模养殖与规模种植不协调,畜禽粪污治理和环评等投入大,限制了产业增量发展和助农增收的空间。
  (三)发展规模养殖投资大与融资难的矛盾突出。转变传统生产方式,发展适度规模养殖投入资金量大,按照现有金融政策,广大农户缺乏有效抵押担保物,融资困难,进入以标准化适度规模养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畜牧产业体系难度大。
  (四)规模养殖生产能力提高和养殖成本比较优势衰减的矛盾突出。我省饲料粮发展不足,新型饲料开发研究滞后,玉米、豆粕、鱼粉等工业饲料原料大量依赖省外调入,加之1/3左右的生猪需外销,增加了营销成本,直接影响了养殖效益,原有的养殖成本比较优势不断衰减。
  (五)产业发展技术要求高与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不足的矛盾突出。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量大,从业者素质总体上偏低,新型职业养殖农民培训不足,科学养殖技术的推广应用难度大。
  (六)畜牧业发展质量有待提高。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我省畜牧业良种化、标准化、产业化水平还有一定差距;与农区相比,牧区由于自然、地理、历史等原因,生态局部好转、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根本改变,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落后,增长方式粗放,产业结构单一,草原增绿、牧业增效、牧民增收任务艰巨。
  面对上述矛盾和问题,着眼于推进产业化、全面建小康目标,我们将进一步明确发展现代畜牧业的产业定位、发展战略和发展路径。产业定位上,坚持把发展现代畜牧产业定位为政府扶持下,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和满足市场供给相结合的支柱产业,政策和机制设计上都紧扣“农民增收、企业增效、产业增值”目标,确保农民成为现代畜牧业的发展主体、发展成果的受益者,实现持续稳定增收。发展战略上,坚持统筹兼顾动物卫生、畜产品质量和生态环境三大安全,大力实施“调整、转变、升级、创新”战略,不断推进畜牧业良种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发展,巩固提升川猪优势,大力发展牛、羊、兔草食牲畜和林下鸡等特色畜禽。发展路径上,坚持试点示范和提质扩面相结合,重点突破和全面推进相结合,走科技驱动、内涵提升、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路子。根据我省自然资源分布特点和产业发展基础,积极探索平原、丘区,盆周山区和高原牧区不同区域的现代畜牧业发展路径。
  三、下一步的重点工作
  全省将按照省第十次党代会对发展现代畜牧业的新部署、新要求,围绕2015年把我省建设成为现代畜牧经济强省、国家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和长江上游草地生态屏障战略目标,以深化试点和现代畜牧业重点县(试点县)建设为抓手,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进全省现代畜牧业发展上新台阶。重点抓好八个方面工作:
  (一)切实加强畜牧业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大《畜牧法》、《动物防疫法》、《草原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四川省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管理办法》、《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和培训力度,推进“六五”普法和依法治牧、依法兴牧。加快我省动物防疫法实施办法修订,配套完善相关法规和规章制度。加大综合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畜牧兽医行业生产、经营、加工、销售等各环节的违法违规行为,保护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促进畜牧业健康发展。
  (二)进一步完善畜牧业扶持政策。在积极争取国家现有扶持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我省促进畜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强规划引导,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强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良种繁育、饲料生产、健康养殖、动物防疫、加工流通、质量监管、技术推广服务等体系建设,提升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畜牧行业公共服务能力。
  (三)扎实推进现代畜牧业深化试点和提质扩面。加强试点市(县)和重点培育县工作指导,完善推进方案,创新发展机制,努力破解制约现代畜牧业发展的用地紧、融资难、环保压力大等突出问题,为全省现代畜牧业发展提供成功经验和实现途径。深入推进简阳市、射洪县、洪雅县现代畜牧业带动现代农业实现新跨越试点,努力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上取得新突破。继续推进红原县、炉霍县牧区生态型特色畜牧业试点,积极发展牧区现代草原畜牧业。2012年全省建成40个以上现代畜牧业重点县,2015年建成60个。
  (四)着力调整优化畜牧业结构。按照全省畜禽生产五大主产区规划布局,优化产业结构、品种结构和种养结构。巩固和发展生猪产业优势,继续实施新增优质生猪生产能力工程,加快建设国家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大力发展有比较优势和市场潜力的节粮型草食牲畜、特色小家畜禽和标准化林下养殖,加快推进“以草换肉”、“以秸秆换肉奶”工程。深入实施畜禽良种工程建设,加强畜禽遗传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力度,加强优质畜禽、草种新品种选育推广,全面提高良种化率和畜禽繁殖能力。推行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增加省内饲料粮和优质牧草供应,实现种养互动发展。
  (五)大力推进现代养殖基地建设。深入开展畜禽标准化养殖示范创建活动,鼓励龙头企业、养殖专业合作社牵头打造相对集中的标准化养殖小区,大力发展出口备案养殖小区,带动农户发展适度规模养殖,推动标准化养殖小区由点到线到面发展,推进现代养殖基地建设。2012年,力争全省新建(改扩建)畜禽标准化养殖小区2000个,生猪等主要畜禽规模养殖比重和良种覆盖率提高3—5个百分点。到2015年,全省新建10000个标准化适度规模养殖小区,备案养殖基地形成年提供20万吨出口猪肉的生产能力,畜产品加工企业可控优质原料达到50%以上。
  (六)大力推广“两个带动”发展机制。从项目安排、财政资金等方面支持标准化适度规模养殖农户、农民专合组织以及发挥“两个带动”作用明显的龙头企业发展,重点扶持发展机制完善、管理规范、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实体化运作的农民养殖专业合作社,不断壮大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带动主体,增强带动能力。依托合作社,加强养殖农户实用技术培训,着力培养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讲诚信的职业农牧民。大力推广“六方合作+保险”、“温氏订单养殖”,等“两个带动”机制模式,提高带动主体对农户的带动面、参与面、受益面。
  (七)深入开展畜牧科技助农增收行动。全省组织万名畜牧兽医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开展畜牧科技助农增收行动。组织省市现代畜牧产业技术和行业专项专家组,定点联系现代畜牧业重点(培育)县、试点县和生猪基地县。依托畜牧科技推广示范项目,在全省普遍实行基层畜牧科技人员包村包社联户,推广畜禽适度规模养殖配套技术、优质畜禽生产综合配套技术和疫病综合防控技术,提高先进实用养殖技术入户率、到位率和覆盖率。2012年,全省万名科技人员每人联系5户以上养殖农户,帮助养殖户人均牧业增收80元以上。到2015年,全省畜牧适用技术推广面达到80%,畜牧科技成果转化率提高5个百分点。
  (八)统筹兼顾畜牧业三大安全。进一步强化各级政府对动物卫生安全、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工作的主体责任,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强公共服务机构和能力建设,不断提高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水平,千方百计确保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和重大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坚持生态优先、协调发展,全面落实草原生态补助奖励机制政策,深入推进退牧还草工程建设,建立健全草原监理监测体系,改善草原生态环境,保护草原生态建设成果。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今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是全面完成省委九届六次全会提出的农业农村发展“六个上台阶”目标任务的决胜之年。站在新的起点,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省第十次党代会确定的发展目标,以求真务实的作风,努力在推进现代畜牧经济强省建设中有新突破、新进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