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代表风采 >

把忠诚镌刻在大地上——追记省、市、县人大代表邵顺友

时间:2010-10-26 来源:达县人大常委会
  



 

  邵顺友是达县农技站副站长、高级农艺师,省、市、县人大代表,达县人大常委会委员。他忠诚地履行着人大代表的神圣使命,义无反顾地肩负着人民的重托,把大地的丰收作为自己唯一的人生信条,把为农分忧当成生命的最大乐趣,终年奔忙在广袤的山水间,用真情和执着书写了农技工作者壮丽的人生篇章。在木棉花开遍巴山的时节,他因积劳成疾,突发心源性疾病,溘然长逝,用46岁的短暂生命诠释了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题记

 

  2010年6月5日下午,天空阴沉,暴雨倾盆。
  在达州市通川区殡仪馆里,挽帐林立,哀乐低回,淅淅沥沥的大雨似乎在如泣如诉的表达着人们无尽的伤悲。数百名来自达县各级各部门的领导、群众和社会各界人士胸佩白花、臂缠青纱,静静的伫立在达县农技站副站长、高级农技师,省、市、县人大代表邵顺友同志的遗体前,向这位25年如一日、常年奋战在农技事业第一线,用生命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广博内涵的“老黄牛”送行。
  泪水浸湿了衣衫,悲伤写满了脸庞。人们的恸哭声穿过迷茫的雨幕,飘向了凄凉的山野。
  达县农业局党组书记、局长孙洪旗满面泪水,他百般叹惜道:“老邵的离去是我们达县农业战线的一大损失呀!”
  省人大代表、达县智鹏麻纺厂副董事长陈恩碧哭红了双眼,她怎么也不相信前几天还和她在一起商讨省人大代表专题调研事情的邵顺友就这样走了。她悲伤的注视着邵顺友的遗像,喃喃自语:“我早就劝你要爱惜自己的身体,你为啥子不在意哟!”
  2010年6月3日20时,达县农技站副站长、高级农艺师邵顺友因积劳成疾,突发心源性疾病而逝,终年46岁,就象一位冲锋的战士訇然倒在沙场,永远的离开了他钟爱的事业和他牵挂的百姓。
  一名优秀的人大代表、一位以传播农业科技知识为己任的农技专家就这样匆匆地走了,把自己短暂的一生无私的奉献给了达县的农业生产事业。“巴山垂泪叹忠魂,洲河呜咽送英灵”人们不约而同的从四面八方走来,用隆重的葬礼为他送行。
  我离不开土地,我痴情于地里生长的庄稼,我的生命就是为了大地的丰收——邵顺友
  1964年12月,邵顺友出生在开江县的一个偏远农村家庭。那个年代,由于科技贫乏,耕作方式粗陋,粮食产量极低,缺衣少粮的现象在农村极为普遍。“饿肚子、吃不饱饭”成了邵顺友童年时代最刻骨铭心的记忆,在他上小学时写的一篇《我的理想》的作文中有这样感人的字句:我要把小麦、水稻培育成参天大树,让麦粒、谷粒长得象梨子一样壮硕,让农民的粮仓装满,让饥饿远离人间。
  1981年,邵顺友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四川农业大学,成为左邻右舍眼中的天之骄子。然而,为了童年的梦想,毕业后他拒绝了留校和到大城市工作的机会,带着对农村的特有情愫,毅然选择到达县大树区农技站工作。
  由于工作十分出色,邵顺友很快被当时的大树区委任命区团委书记,成为被人看好的政治新星。1987年是邵顺友人生的转折点,当时达县农技站点名要调他去工作。一边是前途不可限量的从政之路,一边是终年都与土地、庄稼和农民为伴的农技推广之路。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邵顺友毅然选择了后者,毫不犹豫的把生命中最美好的25个春秋交给了达县的农业工作。他举尽生命之力,在巍巍群山之巅、茫茫田野之上和广大百姓的心中,铭刻了一名农技工作者朴实、厚重和匆忙的影子。
  邵顺友待人和蔼可亲,在农民中极具亲和力,由于他体格偏胖,赵家镇的乡亲们便亲切的给他起了个绰号“邵胖儿”,可他一点也不在意,还答应得很乐呵。
  2006年的达县多灾多难,“7.8”洪灾的阴霾还未散尽,三个多月的特大干旱又随即袭来,全县农业生产形势极其严峻,一场与天灾夺粮食、保丰收的争夺战,空前的检验着每名农技工作者的意志和党性。
  为了确保赵家镇千亩水稻超高产栽培示范片灾年依然要丰收的目标,为了让历经灾难的农民不再无助,邵顺友天天顶着烈日在田野上指导抗旱救灾。其时正值酷暑7月,是水稻扬花、抽穗、怀籽的关键时段。为了把握住每一个技术环节,给农民鼓足抗旱的信心和勇气,每天天刚露鱼肚白他就起床,挎起那个磨出破洞的帆布包,匆匆赶往他牵挂的田野。
  清凉的晨风从山野吹过,田里掀起阵阵绿浪,扑鼻的稻香沁人心脾,这个城里来的因操于农事而早生白发的朴实中年汉子,已把自己融在了田间劳作的农人之中,和他们一起顶着烈日,赤着脚,光着膀子,侍弄着在田里的庄稼。体格偏胖的邵顺友本来汗水就多,经过烈日的一番炽烤,他早已变成水人,他站立过的地方仿佛被水浸过,湿了很大一片。但他来不及去拭额角的汗水,来不及去喝杯子里的老鹰茶,那一刻,他分明已忘记了年迈父母灶头的药罐,忘记了衣兜里的降压药,忘记了陪女儿逛公园、陪妻子买衣服的诺言……此时的他,已把自己的一切和大地紧紧的偎在了一起。
  由于长久的高温工作,邵顺友中暑了,同事都劝他休息休息,可等医生刚拔下输液针头,他又匆匆忙忙坐车赶到赵家镇,赶到他魂牵梦萦的稻田间。“没有科技人员在现场,农民兄弟就缺了主心骨,稻子丰收就没有保障,无论如何我都是不能离开那片稻田的。”邵顺友忧心忡忡的对同事说。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邵顺友和同事的辛勤努力下,赵家镇1000亩优质高产水稻示范片取得了全面丰收,最高亩产达到742.1公斤,平均亩产593.3公斤,比大面积增产30% 以上。在2006年的这场科技抗灾的攻坚工作中,邵顺友得到原省农业厅厅长滕彩元和达州市委领导的高度赞扬。
  由于邵顺友为人随和,工作敬业,口碑较好,乐于为群众说话, 2002年以来,他先后被选举为省、市、县人大代表,乡亲们都亲切的叫他“邵人大”,人们都愿把自己的心里的苦乐讲给他听。

  一个农业科技工作者的成功,只能用庄稼增产丰收来证明——邵顺友
  “老邵是一个信念执着的人。” 这就是达县农技站同事心中的邵顺友。在二十多年农技服务工作中,他坚持学用结合,先后总结整理出30余本,150余万字的技术资料,创新和推广了20余项稻谷、玉米、油菜等作物先进种植技术,其中一项获得四川省农业厅科技进步三等奖,五项获得四川省农业厅丰收计划二或三等奖,一项获得达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为达县乃至达州市的农业科技水平整体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
  “像我这样的人,一生都与农业和农民打交道,没有什么撼动江河的壮举,也没有什么气吞山河的豪言,唯一骄傲的就是和农民一起分享秋后的喜悦!”皮肤黝黑、体格壮实的邵顺友就象大地的泥土一样朴实,他散发出了农业科技工作者特有的魅力,芳香四溢,沁人心脾。
  檀木镇石和尚村种粮户王汝海使用旱育秧技术多年,但秧苗的长势和收成却总是一般。2007年2月,他正在平整地块准备育秧。初到该村试点推广水稻栽培新技术的邵顺友看见后,用手指沾了点泥土放进了嘴里,突然眉头紧缩……王汝海看的莫名其妙,哈哈大笑:“邵科技,泥土不好吃吧!”邵顺友却急了:“兄弟,这地碱性重,不能直接用来育秧苗,需要加酸。”经他耐心解释,王汝海才知道育秧适合在中性偏酸的地里进行。后来,在邵顺友的跟踪指导下,王汝海加酸性物质调土、精心选肥施撒,采用高产栽培技术插秧……至那年始,王汝海家的4亩田每年都比以前多收稻谷千余斤。
  种植大户刘德福和王汝海一样,也是邵顺友指导帮扶的种粮户中一员。他家种稻50亩,但稻病一度坑苦了他。2009年,邵顺友在下乡推广农技时得知此事,主动找上门,一边帮助调配农药,一边耐心讲解各类稻病防治的法子,还亲自下田示范农药高效喷洒法……从此,他又多了一个帮带关注对象。现在,刘德福不仅能准确辨认青枯病、恶苗病、稻虫卷叶病等各种稻病,还能配药防治,成为了当地小有名气的农技能手。
  长期高负荷的工作,邵顺友的身体累垮了,健康状况每况愈下,高血压、心脏病常年困扰着他。2002年,组织着眼重视人才、以人为本,准备交流提拔他为某局副局长。他苦苦思考几天后,仍然做出了出人意料的选择:“留下来,从事农技是我打心眼喜欢的。”
  2009年春节后不久,和邵顺友以姐弟相称的省人大代表陈恩碧回赵家镇办事,突然她看见公路边的水田里有一个熟悉的身影,邵顺友正挽起裤腿站在田里给农民讲小秧分栽技术。二月的天气本是冷凉的,但由于不停的来回走动,邵顺友的额头却挂满了汗珠。陈恩碧看得有几分心痛,便关切的问他:“你不冷吗?你搞了这么多年的农业不烦吗?”
  邵顺友憨憨的一笑:“只要和农民在一起我的心头就热火,再冷的天我都会出汗。至于烦不烦嘛,唉!农业已是我的命根子,我永远也离不开土地。”
  邵顺友把所有的激情都投入到农业工作中,并取得了丰硕的成就,不少领导和同事都感叹道:“要是达县能多几个邵顺友,我们的农业工作兴许会有更大的成就。”
  自1994年以来,由他主持实施的达县水稻旱育秧技术和优质稻超过150万亩,新增产1亿公斤以上,产值增收1.5亿元。
  2008年,他在麻柳、檀木两镇主持实施的油菜高产创建的126亩示范面积,平均亩产油菜籽235.9公斤,比全县大面积亩产增产75.9公斤。
  2008年,他同时又在檀木镇主持实施的水稻高产创建核心攻关片面积200亩,最高亩产798.4公斤,平均亩产728.7公斤,比全县水稻大面积亩产491公斤增产273.7公斤。
  2008年,达县大力实施“科技特派员”行动,号召各类人才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广泛参与服务“三农”。那时,邵顺友不仅是县农技站副站长、达县电视台《今日农业》栏目主讲人,而且是省、市人大代表,县人大常委会委员,工作任务十分繁重。他主动向单位和组织自荐,要求成为科技特派员。20多年来,他先后在全县40多个乡镇蹲点搞科技示范,在300多个村、社进行科技扶贫,走遍了全县64个乡(镇)和达州市的部分乡(镇)的田间地头。在他走过的一块块田地间,许多农民记住了他的名字——邵百科、邵胖儿,以及他把科技知识真切传授给农民兄弟种好田地、种好庄稼的乡土情怀。

  我当这代表,就是要维护群众的利益,就是要为老百姓说话 ——邵顺友
  朴实、憨厚,看起还有几分木讷的邵顺友,也有着铁血和豪情的一面。他先后担任过省、市、县人大代表,在每次人代会上,他都积极撰写代表建议,为老百姓的利益竭力呐喊、奔走疾呼。
  一件邵顺友情系民利、与企业老板较量的事件在赵家镇家喻户晓。2006年3月,邵顺友在赵家镇蹲点主持水稻超高产强化栽培示范片的建设,一个午后,几位农民得知他是人大代表,便拽着他到九龙村学校查看一炼油厂的污染情况。其时正值生机勃勃、百花斗艳的阳春时节,可校舍周围的树木却树干灰黑、恹恹不振,学校傍边的小池塘里、田野的土壤表面漆黑一片,草芥不生,一股股刺鼻熏眼的味道直叫人头晕作呕。一位住在附近的中年男人,因为空气长期受到废气的污染,全身生出了斑斑点点痛苦不堪。这个废油加工厂严重的侵害着周围群众的身体健康,但苦于炼油厂的老板很有后台,群众是敢怒而不敢言,于是便求他帮忙。
  听到几位农民担心怕事的忧虑,邵顺友当即表示,这件事他要一管到底,坚决还群众一个清幽干净的生活环境。第二天,邵顺友便来到企业老板家,听明来意后,老板当即暴跳如雷,怒火冲天:“你邵顺友多管闲事,你要是能把这个企业关闭了,我把手板上的肉剜二两给你吃……”
  几次三番苦劝无果,邵顺友并不气馁,他迅速向达州市人大常委会提交了一份建议,建议迅速引起市人大常委会的高度关注。在市人大常委会的督促下,相关职能部门密切配合,该污染企业很快就被强行关闭了,受害群众也得到相应的赔偿。
  就在这家废油加工污染企业的处理过程中,邵顺友常常接到请他出去吃饭、喝茶、唱歌等五花八门的电话,还有人托邵顺友的朋友要他撤回建议,别把事情做绝了。面对威逼利诱,邵顺友丝毫不为所动,“我是人民选出来的,我就是要为人民说话、维护他们的利益,朗朗晴天,岂容邪恶逞强。”平日谦和、温驯的邵顺友字字铿锵。
  事后,一位妇女为了感激他,千针万线本来是给自己老公扎好的一双鞋垫,亲手送到邵顺友手中。“邵代表,我们村里的老少永远都记得你……”一位年逾80的老人,拉着邵顺友的衣襟,感激地说道:“邵人大,你硬是真正的在为群众说话呀!”
  邵顺友认真履行人大代表职责,积极为农村建设奔走疾呼。在担任人大代表七年多时间里,他先后提交的议案、建议、批评和意见共计133件,其中省人代会48件,市人代会42件,县人代会43件,领衔提出35件,协同提出42件,附议56件。
  2003年,他在省十届人大一次会议上递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在四川实施中应尽快解决的五大问题》的议案,明确提出了停止收取品种开发基金。
  2004年2月13日,他应邀参加了我省“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努力增加农民收入”的座谈会,在会上,提出了《加大农业投入,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的四点建议。
  2005年4月7日,他应邀参加了约见副省长陈文光的座谈会,在会上,他针对全省的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问题提出了《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全力推进粮食生产持续增长》的建议。
  2005年,他在省十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提出了《规范我省种子生产、经营秩序,确保我省农业生产用种安全》的建议,建议建立淘汰种子目录等制度,被省农业厅高度重视与采纳。自2005到2008年,全省停止使用了213个主要农作物品种,这对我省农民用种安全和农产品持续增产增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008年1月,他在四川省第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上,领衔提出了《关于制定“四种信访条例”》的议案(为第32号议案);同时领衔提出了《关于进一步强化支农惠农财政补贴政策的有关建议》,引起省政府的高度重视。
  2008年3月,他在达州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提出了《关于在新农村建设中加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建议》,被达州市政府第85次常务会议作为专题进行了研究。
  这些议案和建议,在省、市、县人代会上得到了与会代表的强烈反响,引起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关注,为加快和推进农业和农村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

  幺儿,你要听妈妈的话,孝敬长辈,好好读书,长大后一定要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等爸爸工作忙完了,就陪你出去玩——邵顺友
  在整理邵顺友2009年的工作日记发现,全年260余个工作日中,他有110天战斗在乡村一线。
  在女儿的记忆里,帆布包、黄胶鞋、旧草帽是爸爸一生中最时髦的装饰。为了全县的农业生产,他常年下乡入村,不断奔波操劳。从小到大,爸爸很少时间陪自己,大部分周末时间也奔赴乡村,她曾埋怨过父亲,为什么分配时间时,对家是个“抠门者”,而对乡村却是个“慷慨者”。但只要有时间和女儿在一起,邵顺友都会教育文华要听妈妈的话,孝顺长辈,好好学习,长大后要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2008年4的一个周末,文华得了流感,强行拉着即将出门的父亲相陪前往药店买药。刚到药店,邵顺友的手机响了。接完电话后,邵顺友百般无奈的对女儿说:“文华呀,对不起了,村里的乡亲正等着爸爸讲解稻谷高产栽培新技术,爸爸必须马上赶去。”望着父亲渐渐远去的背影,文华不觉鼻子一酸,泪水潸然落下。
  “他一年四季大多数时候都是天不亮就从家里出发,白天顶着烈日、暴雨,晚上沐着星辰、夜霭,等他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中的时候,晚饭已经变凉。他的双手常常被庄稼叶割出道道血印,裤脚和胶鞋上永远都沾着泥土。由于常常下田,爸爸的双腿总有长不完、好不了,奇痒难忍的毒疙瘩……”说起父亲的时候,邵文华强忍的眼泪夺眶而出。
  “老邵脾气好,体贴家人,孝顺父母,只要在家他总抢着做家务。”说起丈夫的时候刘大芬泣不成声,谈话数度中断,“以前他常常帮我按腰椎,不管再忙他每天都要照料阳台上的花盆,可现在不行了,女儿上班后,家里就剩下我一个人孤零零的。他走后的每个夜晚似乎都特别漫长,他的气息还在房间的每个角落,我多么希望他还象往常一样,无论再晚都会回来。”
  由于邵顺友是独子,赡养父母的义务便落在他一个人的肩上。但因为忙工作,他和父母总是聚少离多,很多时候都错过了父母的生日和节日,他常常抱歉的对父母说:“爸、妈,等我工作闲了,我就把你们带到外地去看看。”父亲有抽烟的习惯,无论工作再忙、回家的时间再晚,邵顺友都会给父亲买包烟,10多年来,这已成为了他每天的必修课。
  长期以来,邵顺友住在城里,战斗在乡村,先后在达县40余个乡镇蹲点搞科技试点和300余个村、社进行科技推广,走遍了全县64个乡镇和邻近县、市、区的部分乡镇,仅在水稻栽培新技术推广方面,最近10年累计推广达250万亩,新增稻谷总产达9500余万公斤,成为“四川省农业科技推广先进个人”、“四川省增粮增收‘三百’工程先进个人”。这组枯燥的数字后面,凝结的是他宝贵的汗水、心血乃至生命,记载的是他敬业的精神和不懈的追求。
  邵顺友一生酷爱养花,特别对木棉花有独衷。但就在木棉花开遍巴山的时节,他却走了,走得是那么的突然、那么的匆忙,还没来得及向妻儿和他牵挂的农户作最后的道别,就撒手人寰,永远的离开了他钟爱的事业。
  檀木镇农民陈元兴不相信:5月28日,他还专门送来大豆种,说等豆子下种时,我俩还要喝2盅呢。
  麻柳镇碾盘湾村农民刘兆双不相信:仅3、4天前,他还来村里查看水稻长势。
  堡子镇农民伍习才也不信:6月2日,他电话说第二天要来指导土豆测产和掏挖工作。
  麻柳镇农技站站长王大辉更不信:6月3日下午3点才通过电话,他一再叮嘱要组织全镇洒好第二次农药,别让群众因稻瘟病遭受损失。
  可老邵却真的走了,46岁的生命就象划过天际的流星戛然而止。他强壮的身躯已化作一方矮矮的土丘,静静的长眠在大山间,花儿为他装扮,鸟儿为他欢唱,蝶儿为他起舞,他该好好的休息了,头枕着巍巍青山,身盖着殷红的泥土,默默的注视着远方那一片沃野。
  如今,我们再也看不见你谦和的微笑,却听见了晚风的声声悲鸣;我们再也看不见你奔忙在田间的步履,却铭记你为党为民的一腔忠灵;我们再也看不见你挥手望远的神态,却记住了你笑着的容颜。晚风拂过田野,稻叶发出的“沙沙”声似乎在诉说着人们对你无尽的哀思。老邵,你知道我们揪心的难过吗?你的妻儿难以承受你逝去的悲伤,整日以泪洗面,你知道她们心灵的疼痛吗?遗像里的你笑容一如往昔,而你呢,在哪里?
  其实,你还在。你办公桌上的钢笔、本子还在;你那只很多农民朋友曾喝过、至今还布满茶垢的塑料水杯还在;你那双还粘着黄泥土的胶鞋还在;你栽种的那盆还散发着浓郁芳香的木棉花还在;你不胜不休的工作作风还在;你全心为民的思想还在;你甘于奉献的精神还在;你奔忙、奋进、穿行于大地山河的影子还在……
  愿天地护佑,农民的好伙计——邵顺友,一路走好!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