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代表工作 >

专利转化,让企业打主力

时间:2007-01-30来源:未知
  

  有人形容我国目前的科研布局是“足球场上最怪的阵势”:高校、科研机构、企业都是“前锋”,都往市场冲……

  新闻闪回去年初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上,国家明确提出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半年后,支持创新的新政在四川抢先“落地”,人们开始领会到“主体”的威力:81%的省级政府应用科研资金流向企业、创新型企业技术开发费150%抵扣所得税……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型四川建设,已经破题。

  主持人:本报记者杨晓嘉宾:省科协副主席曾祥炜委员乐山市科技局副局长林自强代表四川久大盐业公司副总经理万天霞代表

  鼓励创新要明确主体

  记者:刚刚拿到一组数据,去年全省企业专利申请量比上年增加30%多,是历年来涨幅最高的一年。这是不是得益于明确了企业这个创新主体?

  林自强:肯定是主要原因之一。哪一类创新活动对经济发展贡献最大?科技管理部门手中有很多参照系,单从专利转化来讲,去年全省一项专项调查显示,来自企业的职务专利直接转化率一般不低于70%,而非职务专利转化率一般不高于20%。这是因为以单位为申请人的职务专利技术成熟度较高,而且企业一般要“有用、有效益”才会申请专利。因此,我们在鼓励全社会参与创新的同时,也要抓住重点、明确主体,那就是企业。

  万天霞:久大这个全国最大的井矿盐生产企业,由亏损大户成为盈利大户,就是靠内部创新推力,获取了在真空制盐、盐深加工、新型复合材料等领域的创新成果,并于去年成为全省首批创新型试点企业之一。久大的创新主要有两种途径:其一,培养人才自主创新,去年我们与高校联合办学,选拔80多名工程技术人员攻读工程硕士研修班,仅此一项就投入300万元以上;其二,产学研联合搞开发,我们是华中科技大学的博士后产业化基地,与四川大学联合建立了实验室。

  优惠政策别只给大企业

  记者:搞好技术创新,除发挥好企业的主体作用,还要注意什么?

  曾祥炜: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但创新离不开全社会的共同参与。现在看来,国家创新政策还可以制订得更周密一些。比如导向资金、优惠政策不要只拿给大企业、国有企业,也应考虑广大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兼顾个人发明者群体。因为没有约束的创新,将是“计划内”创新的一种延伸。当然,我们的眼睛也并不是都盯着有限的政府科技资金,要让个人发明者的科技成果得以转化,让中小企业的创新成果产业化,需要更多中介机构和风险投资的介入。

  记者:一些高校、科研院所认为,创新不应忽视在基础科研上的投入。

  林自强:有人曾打比方,说我国目前的科研布局是“足球场上最怪的阵势”:高校、科研机构、企业都是“前锋”,都往市场冲,而中场和后场堪忧。去年国家明确将自主创新划分为“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两部分,前者主体是高校和科研院所,而“技术创新”在肯定主体为企业的同时,也鼓励产学研联合。而且,我省目前只是将大部分应用科研资金投向企业牵头或企业参与的项目,另外有单列的基础科研资金,投向生物工程等几个大项目,不会影响对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投入。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