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有人找我说,上访不如上网。我告诉他,这事不能随便干,有想法、有意见可以,找张代表去,她完全能帮助我们!” 71岁的吴德华老人告诉笔者。张代表,指的是富顺县琵琶镇文昌村61岁的张吉华。由于她敢为百姓说话办事,先后被连片4村村民高票推选为富顺县第十三、十四两届人大代表。
听民声,她遍访村民
琵琶镇文昌村有14个村民小组(农业合作社),2417口人,地处偏远的沱江河右岸,土地贫瘠,多旱片死角;交通不便,无一条水泥路;村民全靠种粮吃饭。1986年,县里在此截江修建黄葛灏水电站,占去该村土地100余亩。长期的库水冲刷,库区沿线形成陡壁,村民出行、下河浆洗十分不便。更让村民纠结的,是占地补偿和电价问题,村民意见很大,多次上访。
2002年12月,文昌村小学的党员民办教师张吉华,因肯为村民执言,被村民推选为县人大代表。她先后来到长期上访的村民家中,认真听取意见,告诉他们:“凡事要冷静,要相信党和政府,问题终究会得到解决的。”多次谈心,渐渐平息了群众的情绪,为后来矛盾的化解奠定了基础。
诉民求,她全力执言
2003年初春,在县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她写成《关于根据实际情况,认真解决好黄葛灏电站修建后给文昌村村民带来的遗留问题的建议》,对解决好问题提出了中肯建议。县人大常委会将此建议作为A 类件给予督办。不久,富顺电力公司出资为文昌村5组、6组、13组村民建起了洗衣(洗菜)码头,为水毁严重的地方修建了堡坎,改缓了过去村民出行高陡不便的石梯。
在县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张吉华又递上了《关于解决好文昌村5组、6组、13组、14组村民因电站占地与邻村享受同等优惠电价的问题的建议》。建议受到重视,县电力公司派出负责人专程到村与村民平等协商,逐渐解决了这个问题。
此后,在2008年县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上,张吉华又向大会递上《关于简化报帐程序,解决好新农合中农民报帐难问题的建议》。建议受到县上重视,很快制定措施,简化了报帐流程,而今群众报帐不再难。
文昌村水利设施落后,旱片死角600余亩常年无水灌溉。在县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的小组讨论会上,张吉华发言,陈说该村的落后和需要扶持,令在场的副县长伍学林十分感动。会后,伍学林专程到该村实地考察核实,随即拨款35万元用以解决该村电排改造、修建水渠、硬化塘坎和囤水田坎等。至此,该村水利设施大改观,灌溉面积增大,旱片死角被消灭,百姓十分满意。
遂民愿,她鞠躬尽瘁
张吉华既是村校校长,又是县人大代表,更担负着村支部书记的重担,这对于一个接近退休年龄的妇女干部来说,压力不知有多大。可她坚毅地担起这副沉重的担子,费尽心力地为老百姓办出一件又一件卓越的实事。
解决交通不便问题,是村民最大的心愿。因为它牵涉到村民农副产品的交易交换、修房造屋材料的运进运出、学龄儿童上学读书等问题。为此,在2003年初的县人大会议期间,张吉华主动向同一代表团、又是同镇老乡的四川远达集团董事长张远平先生吐露心曲,希望能得到他的支持,帮助解决交通出行难问题,张远平欣然答应。欣喜万分的张吉华会后立即回村,向当时的村两委作了汇报。村里召开群众大会,通过“一事一议”筹资投劳,很快整理了好路基。2005年,张远平用自己的施工队伍帮助该村硬化了1.1公里(加上邻村1.1公里共2.2公里)村道,县城的班车当年便开进了村,村民高兴得燃起了鞭炮。
为进一步改善全村的交通面貌,已任村支书的张吉华,不顾高血压、糖尿病的病体,风风火火带领村班子成员跑镇政府、县交通局,终于争取到省上“通达工程”的3公里项目资金。但财政的补贴每公里仅12万元,钱的缺口很大。张吉华在通过宣传、组织村民“一事一议”集资整理好路基后,再次求助于张远平先生。远大集团慷慨解囊,又帮助该村硬化了村道4.1公里。尝到交通便利甜头的村民,在村支部的组织下,各组主动集资又硬化了组道4公里。如今,全村已硬化公路9.2公里,老百姓穿统靴走烂泥路的日子已成为了历史。但修路的劳累,使张吉华大病了一场。
在张吉华任党支部书记和县人大代表期间,为全村22位孤寡老人、52户困难家庭一一办好“五保”或低保手续;自筹资金15700元(她本人借出3000元工资),加上县委组织部门的补助,推进农村远程教育;与学校领导一起,争取到灾后重建项目资金,重建了崭新的文昌小学……
由于张吉华的努力,终使文昌村的面貌得以改变。2005年,张吉华被中共富顺县委授予“优秀村党支部书记”称号;2009年与2010年,张吉华被富顺县人民政府授予“优秀调解员”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