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一座充满独特魅力的历史文化名城和现代化特大中心城市,拥有1400万人口,是西南地区“科技、金融、商贸中心和交通、通讯枢纽”。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成都市道路交通出现了新情况,机动车年均增幅15%以上、道路平均增量仅5%,加上人多、车多、人车混行、机动车和非机动车混行,庞大的交通流造成中心城区交通拥堵。 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上,省人大代表崔太平提出了《关于治理城市道路交通拥堵的建议》(第474号)。该建议被列为今年省人大常委会确定的6件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社会关注度高的进行重点督办的代表建议之一。该建议由省人大内司委负责重点督办,成都市由副市长刘仆领办。 努力“缓堵” 为办理好此建议,省人大内司委与成都市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并到市公安交管部门和城区拥堵路段开展了实地调研。按照省人大重点建议办理要求,成都市政府准确把握建议代表的意愿,认真按照建议督办要求,制定了办理方案,确立了办理工作重点。同时,成都市政府成立了以市政府副市长刘仆负总责的省人大重点建议办理工作小组,多次向省人大内司委作专题汇报,多次向代表征求办理意见,积极修改完善治理城市道路拥堵举措,并逐步开展对“结点路段”进行治理工作。 崔太平代表对成都市政府的办理工作表示满意。他建议成都市在缓堵措施和细节上要加以完善,并呼吁加大宣传力度,让所有城市道路出行的参与者接受绿色出行理念。 成都市委、市政府将道路交通管理工作纳入为民办实事“民生工程”目标,实施综合治理: 第一、持续推进依法严管,全力减少交通无序拥堵。本着“管出有序、管出畅通、管出安全、管出文明”的指导思想,全市交警坚持“严”字当头,始终保持对酒后(醉酒)驾驶、机动车、非机动车乱停乱放等影响畅通、危及安全的突出交通违法行为的严格处罚。 一是以醉驾入刑为契机,加大对酒后驾驶等严重危及交通安全的交通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对于酒后(醉酒)驾驶的交通违法人,始终保持“零容忍”的执法理念,采取灵活多变的打击方式,对酒后(醉酒)驾驶违法行为,保持严管高压态势,在依法严管的同时,邀请新闻媒体随警出击,通过媒体进行曝光,形成强有力的宣传声势和社会舆论氛围。二是为减少轻微道路交通事故对交通的影响,会同省保监局制定出台了《成都市轻微道路交通事故自行协商,快撤、快处、快赔暂行办法》,将交通事故“互碰自赔”适用范围提升至5000元,并在全市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分别设立了“轻微道路交通事故快处服务中心”,实行事故处理与保险理赔“一站式”服务,大力推进轻微交通事故“三快”处理模式,引导当事人快撤事故现场,既方便群众,又减少事故对道路交通的影响。 第二、科学实施需求管理,努力缓解交通供需矛盾。一是全面落实全市的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坚持服务公交优先发展的思路,规划设置了32条、总长371.2公里的公交专用道,对社会车辆侵走公交专用道的一律顶格处罚,有效规范了公交专用道的通行效率,公交车平均车速提速50%。对全市的74辆制式校车核发《公交专用道(校车)通行证》,持证载人制式校车可全天候进入公交专用道行驶,为全市学生安全、快捷出行提供了有力保障。二是遵循“小限制、大方便”的原则,充分发挥三环路、绕城高速公路的分流和屏障作用,对17条进出城道路实行高峰分流限行措施,调整扩大了货车及高污染车的限行范围,采取严把关口、提前预告、逐级分流的方式,通过引导驾驶人主动的改变出行习惯,削减高峰期的城区交通总量,使之与道路承载能力相匹配。三是根据全市加快推动城市道路及慢行系统建设改造、三环路路面整治改造,中心城区的交通重点项目、以人行天桥建设、重要路口立交化改造和市政道路综合整治等工程施工,研究制定施工交通保障方案和交通管理措施。四是注重发挥交通管理“以静制动”的调节作用,合理规划设置占道停车场,结合执行差别化停车收费的效果,撤除132个白天占道停车场、4372个泊位,进一步还路于行,提高中小街道的通行能力。五是建议完善慢行交通系统,推动新建72座过街天桥、5座地下通道,有效减少了机动车和非机动车混行干扰,提高道路通行效率。 与此同时,深入开展宣传教育,营造“践行文明交通、摒弃交通陋习”的社会氛围,着力提升社会各方文明交通素质。 再出“新招” 由于机动车增长速度过快,保畅通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下一步,成都市交管部门将在以下四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一是进一步加强交通组织管理。他们在深入开展文明交通教育活动,让广大群众自觉养成文明参与交通的良好习惯的同时,将进一步加强交通秩序维护,加大对各类交通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全面开展依法从严整治道路交通秩序专项行动,加大对影响道路畅通、危及交通安全的突出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继续做好占道停车管理工作.全面取缔非法占道停车(含人行道上)泊位,还路于行车、行人;依托智能交通、信息化技术手段,继续做好道路疏解、交通组织及管理工作。 二是应用智能交通系统,提高科学管理水平。结合全市智能交通指挥系统的正式启用,以实现交通流量自动检测、路口信号灯区域化联动控制、交通违法实时查控、交通事件快速处置、路面警力精确调度、交通信号联网联动为目标,挖掘科学管理潜能,不断优化路网交通流的组织和管理,为引导市民合理出行、减少无效交通提供科技支撑。继续扩展建设电子警察的设置范围和抓拍功能,用科技监控设备形成依法严管的强大“天网”, 促使交通参与者自觉遵守交通法律法规。 三是深挖中小街道潜能,均衡路网交通负荷。针对当前中小街道利用率不高的实际情况,围绕打造全市性的连续、循环交通组织模式,完善和增设交通诱导标志,打通中小街道的微循环,实行“单向行驶、单侧停车”,分流主干道交通压力,缓解停车难问题。同时,围绕重点工程,强化施工区域的交通组织保障,缓解节点交通矛盾。 四是持续实施依法严管,规范交通参与行为。健全多警参与、协警配合的依法严管长效机制,强力实施公交车、出租车、货车、机动三轮车“四车专项治理”,深入推进事故快处、乱停乱放、酒后驾驶、报废车淘汰“四大集中整治”,切实减少因乱致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