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提议,在这次县乡人大代表选举工作中,还是让我们组的‘老登记员’刘文华来担任我们组的登记员,大家说说,要不要得?”现场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我年纪太大了,怕出差错。我看还是找个年轻人当登记员”。 “你是‘老登记员’了,以前干了几十年的选民登记从来没有出过差错,这回我们还是要让你来当登记员,你就再干这一回怎样?”全场再次掌声雷动……这是2011年8月8日,在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凤陵乡坪园村一组召开的县乡人民代表大会换届选举宣传动员户长会上呈现出的动人情景。 这位被当地村民称为“老登记员”的老人名叫刘文华,是仁寿县凤陵乡坪园村第一村民小组村民,今年84岁。因为能写会算,是全乡唯一的一位从第一次全国县乡人民代表大会选民登记工作开始,到今年的第十七次全国县乡人民代表大会换届选举选民登记工作中,一次不漏的老“选民登记员”和计票员。他还是全乡唯一的一位从1953年全国第一次人口普查到201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普查员。 刘文华老人回忆起各届人民代表大会选民登记时的情景,深有感慨地说:“每次选民登记后,农村就有一次新的变化啊。” 老人回忆说,他在1950年刚刚解放的土地改革时期,就被当时的村公所找去当文书,负责土地丈量和各户登记。在1953年腊月间,乡公所通知各村公所的干部开会,传达上级指示:要选举人大代表并召开乡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乡长,全乡还要选两代表出席县人代会选县长。当时,群众真正有了当家做主的自豪感。 因为是第一次选举人大代表,大家都按要求,“凡是满了16岁的都来参加选举大会”。由于在当时物资紧缺,不少村公所的选民登记册和选民证,都用“火纸”做成,然后用毛笔写上选民的名字。凤陵乡9个教师除两个在乡公所负责全面选举统计工作外,其余7个被安排到7个村公所去搞选民登记和选举大会统计工作。选举大会以村为选区,刘文华被乡公所指定为复兴选区的选民登记员和选举大会计票员。 那时的选民登记工作相当简单。除去地主、富农、反革命户外,每户登记。选民登记的结果显示,全村有选举权的只有240多个人、12个姓氏,以贫困户居多。 第一次人大代表选举在1954年正月间进行的。会场由乡公所的一位干部主持,区公所还有位干部到场指导,选民自带板凳依次坐好。当时很多人没有文化,因此在选举人大代表和村公所干部时,就让候选人坐在主席台上,在候选人的背后面放一张桌子,桌子上再放一个碗,桌子与被选举人之间扯张床单隔开,不让候选人看到选民是否在自已的碗里丢玉米籽。两名监票人分别站在桌子的两头,监督选民丢玉米籽。选民在自已认为合适的候选人背后的碗里丢一颗,最后由监票员按候选人所得玉米籽的多少,当场向大家报数并确定谁当选。在这次选举中,刘文华当选为复兴村的文书。1953年腊月,他与村长、妇女主任出席乡公所的第一次人代会选举了乡长。 1954年选举后,整个农村进入了初级社阶段。到了1957年正月,第二次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又开始了,刘文华再次担任村公所选民登记员和选举大会总计票员。这次选举比第一次选举正规些,但选民证还是用“火纸”做的,还是采取“丢玉米籽的办法来选举村公所干部和乡人大代表。不同的是采取的是“五选四”。这次选举后,农村进入了高级社,实行联户搞生产。 1961年春天,第三次人大代表选举又开始了。农村已进入了人民公社时期,乡公所改称公社,村公所改称生产大队,刘文华仍担任大队的选民登记员和选举大会总计票员。这次选票也比前两次正规多了,地主、富农的子女也有了选举权,各村还张贴了选民榜示。选民证和选票都由县上统-印制,村上的选举也采取“画圈圈、打叉叉”的方法了。 1965年人大代表选举后,因为“文化大革命”,到1980年12月底,各公社和大队又才召开人大代表选举。这已是全县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了, 县人大常委会在这年设立,并恢复了县人民政府。当时刘文华任大队选民登记员和选举大会总计票员。在那“出工一条龙、收工一窝蜂、分粮一把秤、天天记工分”的年代,仁寿农村最大的变化先是修起了黑龙滩水库,凤陵公社3个大队实现了自流灌溉,改造了低产田,水田一季变两季,粮食作物增多;全乡都通了电,很少用煤油灯了,加工粮食也更方便了,还有黑白电视机看了。 选举最大变化是从县第十三届县乡人大换届选举时开始的。在那一年选民登记,全村总人口有1750多人。由于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村民的法律意识和市场经济意识不断增强,群众对代表履职、为村民办事也十分看重。对那些只说不做的人,村民极为反感,既使作了代表侯选人,也不会投赞成票。 在第十六届县人民代表大会换届选举前,乡镇的届期都是三年。从2007年开始,县、乡镇统一为5年并同步了。今年第十七届县乡人大换届选举,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农村独生子女、老年人越来越多,选民人数与上届持平。 刘文华老人回忆,从1954年春开始的全县县乡人大代表选举到现在,他已连续担任了17次选民登记员和选举大会总计票员。在1981年以前,每次选举是不准代票的。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选举日除非生病起不了床,否则就得参加,不然 “破坏选举”的帽子就会扣在头上。改革开放后,才允许代票,这也方便了在外打工而又无法按时参选的选民。 刘文华说,担任17次选民登记员和选举大会总计票员,最大的体会是:在选民登记中出不得半点差错,姓甚名谁,哪年出生,现在是否在家……这些问题千万马虎不得,还有不能用代替字,字迹要端正,做到不重登、不错登、不漏登。每一次人大代表选举,选民登记中的各项程序是一次比一次完善,各项登记表册也一次比一次详细。由于连续担任了17次选民登记员和选举大会总计票员,他在第三次县乡人大换届选举的时候,就注意保存选民登记的原始材料,为下次选举提供了很多方便。特别是“一次登记,选民资格长期有效”的方法 ,只需把上届登记后滿了18岁的、迁进或迁出的、死亡的、剥夺政治权利的加上或减除,经过“五核对”后就行了。 值得刘老欣喜的是,每次人民代表选举大会后,农村又是一次新的变化。农村先是通了电,点起了电灯,不再用煤油灯,现在又进行农电网改造。后来又是修公路,现在水泥路四通八达,在家门口就能赶上到仁寿、乐山、成都的客车,摩托车、面包车、小汽车进入了农家,离家不远还修起了高速路。本村除12户五保户和贫困户外,住的都是楼房,80%的家庭都用上了冰箱、空调。国家实行粮食直补、家电下乡补贴,又实行了农村合作医疗和社会养老保险,日子比以前过得更好了。对老年人,政府还年年拿钱慰问。刘老相信,在新一届县乡人大换届后,中国、中国的农村定将出现又一个巨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