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成都市双流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人大代表何果明有点高兴,因为他提出的有关保障养老的建议,得到了市政府的重视和采纳。何代表之所以对这个建议特上心,得从多年前他随成都市人大代表团出访澳大利亚说起。在澳大利亚期间,在学习考察议会制度的同时,何代表对该国完善的养老设施、浓厚的尊老民风、优良的护老法律非常感兴趣,并引起了他的深思。从那时起,一直留意有关养老方面知识和资料的收集,关心着国家的养老政策和动态。 几年下来,了解的情况,让人吓一跳:我国从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人口年龄结构从“年轻型”转变为“老年型”,银发浪潮奔腾而至。2010年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的第10个年头,首次出现增长高峰,到2015年老年人口总量将突破2亿,占总人口的14.8%。伴随老年人口的剧增,养老难、难养老,已经成为了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当前,居家养老是无奈的选择,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自理能力逐渐弱化,而子女忙于工作无法随时陪伴照顾。况且,老人独居、空巢现象比较普遍,他们更渴望得到照顾。有的老人晚景凄凉触目惊心。但是,现在养老服务设施数量、质量远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比如,养老院床位严重短缺。从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养老经验看,每1000名老人拥有养老机构床位数50—70张,而我国则缺口数量在300万张以上。老龄化问题、养老问题越来越突出和严峻,解决不好,直接影响家庭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何代表长期在基层摸爬滚打,深知人生的不易,感觉养老问题,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国家,都是件大事,早抓主动,晚抓被动,有必要从代表的角度为政府分忧。否则,情何以堪?2011年4月,在成都市人大常委会开展的“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人大代表在行动”活动中,何代表以双流为对象,对这一问题积极开展调研,发现双流这个西部经济第一县,面临的老龄化问题也不容乐观:截至2011年2月,全县户籍人口92万,60岁以上的15.26万;80岁以上的1.78万;全县共有敬老院21所,能容纳2900多人入住,实际入住2600多人,这就形成一个悖论:一方面,敬老院和床位数,远远不适应老龄化的需要,需要大力建设;另一方面,现实需求还存在较大空间。经过研究发现,其原因在于两个方面:一个是很多老人的观念尚未转过弯来,对进敬老院在心理和感情上不接受,宁受孤独之苦;一个是敬老院条件有限,服务仍有待跟进。基于此,他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关于加速建设居家养老、社会养老社会服务体系的建议》,建议市政府加强居家养老、社会养老的服务体系建设:由政府出资、社区操作、建社区老人基本资料数据库,并形成服务体系网络化、信息化、具体服务指标化、制度化。降低老年人入住养老院的费用,完善养老院设施和服务;有条件的地方建老年食堂或流动食堂;建设生态养老公寓,可根据不同情况建设不同档次的养老公寓,并配备基本的体育锻炼器材、医疗等设备设施;建立老年护理医生队伍,现在可着手培养专业养老护工,通过培训或学校毕业后进入家庭或养老院工作;针对目前相当一部分老人只有一套房屋、略有存款等现状,制定和细化“以房养老”、“以存款养老”政策,通过完善措施,实现老人们安心养老的愿望。 何代表这条建议一提出,即引起了成都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东洲的充分肯定,认为“何果明代表意见很好。我市如果做好银发产业,对各方面都将起到很好推动作用,此事似应早做,抓好试点”。 市人大常委会办事工作机构将常委会领导的意见和何代表的建议,及时送交市政府办理。市政府高度重视,迅速召开会议,认真研究,积极采纳。经过四个月的调研、办理,提出了详细的改进措施,并于今年8月4日正式行文答复代表:一是进一步加大养老机构建设力度,在城区,采取小型化、多点位的布局,突出社区养老功能;在近郊区,采取因地制宜、方便交通和医疗的布局,突出医养结合功能;在远郊区,采取环境优美、品质优良的布局,突出医养结合功能。“十二五”期间,全市每年新增机构养老床位7600张,共新增3.8万张,使总数达到7.35万张。同时,适度发展多层次、多种类型的老年公寓等养老设施,满足不同收入水平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的需求。二是进一步增强了社区养老服务功能,加强街道(乡、镇)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和社区(村)养老服务站建设,指导、监督辖区内养老服务组织的工作,“十二五”期间,街道(乡镇)养老服务中心和社区(村)养老服务站建成率达到100%,确保社区养老服务管理工作落到实处。三是进一步扩大了居家养老服务覆盖面,完善对居家“三无”老人、“空巢老人”、失能老人、行动不便老人的监护保护措施,采取政府购买服务、邻里互助、志愿者服务等多种方式,建立完善居家养老巡访探视制度,及时解决居家老年人自理难问题。“十二五”期间,每个社区有一家或多家行业组织为居家养老提供专业服务,初步形成居家养老服务产业形态。四是完成《成都市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成都市城乡养老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成都市城乡养老设施布局规划》,研究出台《关于加快我市社会化养老机构发展的意见》。五是进一步推进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以锦江区、成华区为示范,建立健全基层街道(乡镇)、社区(村)养老服务中心、养老服务站,大力扶持社会化养老服务组织。到2015年,全市养老服务要基本形成“9037”养老格局。即90%的老年人通过自我照料和社区服务实现居家养老;7%的老年人通过社区组织提供的各种专业化服务实现社区照料养老;3%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集中养老。全市养老机构总床位数达到户籍老年人口的3%以上。 “养老五条”在吸纳了代表的有益之见的基础上,进行了充实、完善、精细化,展现出一幅化银发浪潮为低吟浅唱的美好和谐人生图景,令人充满憧憬。以双流为例,政府加大对养老的投入,仅今年上半年就发放高龄补助611万元,全年将发放1000多万元;完善为全县低保空巢老人开展每天半小时上门探视服务制度;加大对养老院硬件和软件建设,切实做好养老的保障工作。“人间重晚晴,是古风,更应是时尚。只要政府重视了,拿出措施,加大投入,点滴做起,坚持下去,形成世风,最美就不过夕阳红。” 何代表对此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