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站内搜索:
常委会公报 人事任免 调查研究 一府两院传真
园区用工如何做到“不差人”?——省人大常委会重点督办代表建议促进解决“园区用工难”
时间:2011-11-09 来源:民主法制建设

  工业园区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阵地。目前,我省工业园区发展势头良好,已成为推动全省工业化进程、承接产业转移、优化经济结构、加快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然而,“用工荒”、“招工难”等现象也一度成为园区发展的障碍。
  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省人大代表张良杰提出《关于加大力度解决各地园区用工难问题的建议》,被确定为今年省人大常委会重点督办的建议之一,由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彭渝牵头、省人大财经委负责督办,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以下简称“省人社厅”)具体办理。彭渝副主任对该督办案高度重视,在主任会后及时召集财经委有关领导,研究部署督办工作,明确工作目标、落实工作责任,强调必须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统筹协调,狠抓落实,高质高效完成督办工作。
  为了将代表建议意见转化为促进我省园区建设的新动力,今年5—6月,省人大和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以下简称省人社厅)组成联合调研组先后前往自贡、泸州、成都3市开展了园区用工问题专题调研,听取了当地有关部门的汇报,实地走访了5个园区。
  从调研情况看,随着园区的加速发展,园区企业用工需求快速增长,“用工难”问题在我省各地园区有所显现:一是对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生产管理人员、制图员、化学检验工、中控运行工等管理、技能型人才的招聘难度大;二是部分劳动密集型行业用工缺口大,新投产企业缺工现象尤为明显;三是企业员工流失严重、就业稳定度不高。究其原因,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引起的。从面上看,我省年轻劳动力供给趋紧、转移输出的农民工短期内无法快速回流、劳动力职业技能水平不高等是造成企业用工难的重要因素。从具体园区看,由于资金投入不够、对引进企业的速度预期不足等原因,部分园区特别是远离现有主城区新建园区的生活、教育、文化、体育和商业等生活配套设施和公共设施园建设滞后,使园区缺乏就业吸引力;从企业看,个别企业用工环境条件较差、薪酬水平偏低、用工管理不规范、未形成具有凝聚力的企业文化等,也导致企业用工招人难、留人难。
  园区用工如何做到“不差人”?省人社厅在向代表答复时表示,将结合代表建议,从四个方面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积极促进园区用工、帮助城乡劳动者就业。
  聚焦一:园区环境
  镜头:
  8月25日,与往常一样,南充市嘉陵工业园某制衣有限公司员工吴兴文下班后,并没有马上回到宿舍,而是和同事来到篮球场打球。
  “远离家人到工厂上班,最难忍受的不是工作上的辛苦,而是精神上的空虚。”吴兴文说,现在嘉陵工业园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员工放松心情、安心工作。
  “为了让园区员工快乐工作,快乐生活,我们加强了园区文化建设。”嘉陵区就业服务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说,今年以来,工业园共举办篮球联赛、文艺晚会等活动50余场次。另外,就业指导办的工作人员还深入到员工中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为他们排忧解难。
  完善措施:督促各地按照规划实施园区的建设和发展,加快生活配套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进度;努力提升园区建设与城镇化互动发展水平;  在园区建设高标准的生活配套区、休闲娱乐中心,设立银行、邮电服务网点等;在园区周边兴建学校、幼儿园,修建医院、经济适用房和廉租住房等,逐步为员工营造良好的衣、食、住、行和就医、子女入学环境。
  聚焦二:就业服务
  镜头:
  对现代服装产业来说,用工难一直是最为头痛的问题,而彭州华茂国际服装产业园通过完善的就业服务,有效破解了这一难题:
  通过联合百余家企业收集岗位信息,及时掌握企业技术工人和熟练工人的需求状况;  在园区设立用工信息联系点和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平台,统一向外发布用工信息。
  与四川大学、成都纺专等学校之间建立“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逐步形成“订单式”人才输送对接机制,形成各层次的人才体系。       
  与劳务输出区、县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及时发布园区企业用工需求信息。
  定期不定期开展招聘活动,针对沿海打工的内地熟练工,建立熟练工档案,召唤熟练工回省就业。
  独创“家庭车间”模式,实现村民家门口就业,实现产业进社区。
  完善措施:进一步加强就业服务,有针对性地促进园区企业用工。指导各地建立由园区管理部门牵头,相关部门为成员的园区用工协调办公室,专门负责园区企业用工服务;建立园区企业用工预警机制;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积极引导劳动者就近就地就业;采取异地培训、外出招聘、定向输入等方式,建立长期劳务协作关系和各类劳务协作基地;在农村劳动力集中返乡、学生毕业求职的重点时段等开展形式多样的招聘活动,促进供需双方对接等。
  聚焦三:职业培训
  镜头:
  今年以来,针对“招工难”现象,宜宾南溪区罗龙镇加大对产业大军的培训力度,加强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他们结合企业岗位空缺的实际,制订失地农民培训计划,邀请区就业培训中心为失地农民开展有针对性免费技能培训活动,推广“订单式”、“定向性”培训,为就业群众练足内功。截至目前,该镇已组织培训200余人次。同时邀请职业指导专家进行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转变部分求职者怕苦、畏难、盲目攀比的择业观念。这些措施有效缓解了“用工荒”、“求职难”的矛盾,受到企业和广大群众的好评。
  完善措施:进一步健全面向园区服务的职业教育培训机制。大力发展技工教育;引导职业培训机构围绕园区用工需求开展短期职业技能培训,采取送培训下乡、到园区开设课堂等方式,创新方式方法;将工业园区企业作为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的定点生产实习基地;指导园区在职业学校设立“订单班”、“定向班”,培养企业所需人才,提高职业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等。
  聚焦四:规范用工
  镜头:
  日前,成都市新都区卫星城工业园区被授予“全国模范劳动关系和谐工业园区”称号。据悉,该园区经过创建和谐劳动关系工作的推动,职工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100%,社会保险参保率达98%以上;企业集体合同覆盖率达95%;园区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建制率、劳动用工备案率均达到100%;95%以上企业建立了工会组织和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98%的企业建立了职工平等对话和诉求表达渠道畅通机制,企业普遍建立了劳动合同台账管理制度和职业培训制度,依法按时足额支付职工工资,无集体劳动争议发生。在规范用工、促进劳动关系和谐方面,该园区在全省无疑具有标杆作用。
  完善措施:加大对劳动就业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和执行力度,引导企业规范用工,创建和谐劳资关系。同时,指导“招工难”企业根据劳动力市场的实际情况放宽招聘要求、降低标准、合理安排性别比例;建立完善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提高工资水平;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