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文质彬彬,做事干练有序;他,善于思考,更重于行动;他,是领导眼中的参谋,同事眼中的老师,农民眼中的专家;他,情系“三农”,战斗在农技推广第一线,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赢得了领导、同事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被誉为农技推广的排头兵、农民增收的引路人!他,就是2011年换届选举产生的渠县第十七届人大代表、县农技站站长王志。
热爱家乡 矢志为农
出身于农民家庭的王志,从小看到父辈们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却依然难以解决温饱,站在广袤的田野他曾感到无比困惑。俗话说,“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为什么勤劳的乡亲却依然摆脱不了贫困?年幼的他立志要揭开其中的缘由。1982年,15岁的王志初中毕业,他毅然报考了达县农校农学专业。在这里,他开始了系统的农业知识学习;也就是在这里,他逐步悟出了家乡贫困的原因,那就是农业技术的严重落后导致劳动生产率低下。也就是从这个时候他立下了人生之志:要做致力于改变家乡落后面貌的探求者。1985年,王志以优异成绩毕业,他放弃了优越的工作单位,主动要求分配到最基层的农技部门,成为渠县一名基层农技工作者。从此,在农技推广这个广阔的舞台上,他不断探索,不断学习,不断进取。 在长期的农技推广工作实践中,王志深刻地感到农民对农业新技术的渴求,同时面对新知识的日新月异,更感到了自身知识的不足,他不断地为自己“充电”。 2000 年至2002 年参加了四川农业大学农业高新技术专业自考班学习,获得了大学本科文凭;面对农业技术推广中的具体难题,他不断地自学、不断地试验、不断地总结,攻破了一个又一个难题,逐步成为了学习型、技术型、实践型、创新型专家。 26年来,王志的足迹踏遍了宕渠大地的山山水水;26年来,他用无私奉献的精神实践着用知识改变家乡落后面貌的理想,也得到了各方面的充分肯定。2011年,他晋升为渠县农业系统唯一的推广研究员,并先后获得部、省、市、县农业科技奖10项,其中参与研究“高配合力新资源不育系803A的创制及应用”获2009年度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参与研究“四川盆地丘陵干旱区玉米地膜覆盖及配套增产技术”获1999年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参与研究“丘区杂交玉米旱地多熟制规范化分带轮作高产技术”获1996年度四川省农业丰收奖一等奖。
技术创新,科技兴农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作为一名基层农技推广者,必须把农业技术科研成果迅速转化成为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实际效果。王志始终坚持“高新技术抓引进,关键技术抓突破,常规技术抓普及”的原则,26年来共引进水稻、小麦、玉米、甘薯、油菜、花生等主要粮经作物新品种130个,水稻旱育秧、强化栽培、玉米膜侧集雨节水栽培、冬作洋芋栽培等高产高效新技术50项,累计推广面积500万亩次、累计增产粮食20万吨,累计新增社会效益 3.4亿元,为渠县争创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四川省粮食丰收杯奖做出了杰出贡献。 一是抓高产高效创建。渠县是一个人口大县,耕地面积97.1万亩,人均耕地0.66亩,低于联合国公布的人均耕地面积警戒线0.8亩。作为一名农技推广者,王志清醒地认识到渠县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形势十分严峻。而粮食稳定增产的根本出路在于千方百计保面积,依靠科技攻单产。于是他带领一批高中级农艺师,按照“百亩攻关、千亩展示、万亩辐射”的创建原则,推行“四新”技术,落实“五良”配套,大力开展水稻、小麦、玉米、洋芋、油菜等主要农作物高产高效创建,一项项作物单产纪录连续打破,自2007年开始实现渠县粮食“五年增”。特别是2011年由王志主持推广的超级稻更是创渠县水稻单产新高。 二是抓科学抗灾减损。渠县地处大巴山暴雨中心下游和川东高温伏旱区,重发、频发、多发的自然灾害使渠县遭遇了2004年“9.3”洪灾、2006年特大旱灾、2010年“7.18”和2011年“9.18”特大洪灾,渠县农业生产遭受重创。王志对受灾时间、受灾程度进行了祥细分析,科学制定了“收、救、防、改、抓、建”六字抗洪方略和“以早制旱、以调制旱、以旱制旱、以改制旱、以科技制旱”的抗旱措施,及时制定科学救灾减损意见,并带领科技服务小分队抓点示范,夺取了抗灾救灾的伟大胜利。2010年7月由他主持研发的洪水再生稻形成了“统一割前施肥、统一低留稻桩、统一喷药防腐、统一科学管水、统一病虫防治、统一根外补肥”等“六统一”技术,获得成功。
增养人才,真情助农
技术员—助理农艺师—农艺师—高级农艺师—推广研究员,这一路走来王志清醒地认识到这不仅是他个人成长的台阶,也是党和人民给予他工作的充分肯定。国家把他培养成为一名专家,一方面要牢记使命宗旨,做好本职工作,在重大技术问题上发挥专家作用,另一方面要将自已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进行整理、归类、总结,形成科技论文、心得体会、现场讲解。他先后发表了《渠县玉米膜侧集雨节水栽培技术研究》、《渠县旱地新三熟麦/玉/豆栽培模式研究》、《浅谈丘区旱地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四川大豆主产区产业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葛根生长期的田间管理技术》等科技论文10篇;受邀为县乡行政领导、技术人员讲解农业高新技术20场次、受训人员5000人次。他始终淡泊功名戒浮燥,甘为人梯讲奉献。在工作、生活等各个方面关心、支持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长,由他培养的中高级农艺师近20位,已成为渠县农业的中坚力量。 这就是王志,以纯真的誓言彰显爱农的决心;以无声的行动践行一个人大代表的职责;以一流的业绩体现一个科技工作者的责任;以高尚的品质抒写壮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