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冯廷会
在相当长的时期,彭州市浅丘地区农业产业结构单一,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十分落后,曾经是彭州最贫穷的区域。近年来,我市抓住灾后重建的机遇,按照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要求,把“浅丘高效生态产业示范带”的建设作为 “四二一一”重大发展战略之一,从战略的高度,为实现浅丘地区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全面提升规划出了宏伟蓝图,并为实现这一宏伟蓝图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围绕市委的战略部署,市人大把浅丘高效生态产业示范带的建设情况纳入今年的审议内容。为搞好此次审议工作,笔者和人大农工委的同志近期对彭州浅丘高效生态产业示范带的建设情况开展了深入调研。 一、范围和特点 彭州市自然格局为“六山一水三分坝”,其中浅丘地区面积占到20%以上,其范围包括桂花、丽春、丹景山、葛仙山、红岩、隆丰、磁峰七个镇,82个行政村,13.93万人,幅员面积32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6万亩。这里自然条件优越,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无霜期长,年均气温14.7℃,年极端最高气温35.9℃,极端最低气温-4.2℃,年平均相对湿度82%以上。地表径流主要有湔江、青白江、鸭子河、土溪河等。森林覆盖率高,空气洁净,是川芎、黄柏、丹皮等中药材的主要产区,也是猪、牛、鸡、鸭、鹅等畜禽养殖特色产业发展的适宜区,同时也是世界猕猴桃种植最佳适宜区域之一。这里“山、丘、坝”地貌俱全,呈现出丰富多姿的微地貌景观和自然生态环境,山水秀丽,风光优美,旅游资源丰富,宗教文化发达,历史名胜古迹众多。 二、感受与体会 通过调研,我们看到,市政府高度重视浅丘生态产业示范带的建设,统筹和协调了各方面力量,全面推进示范带建设,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和成效。 一是基础设施得到了极大改善。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近三年来,该区域共投入资金7.22亿元,实施了18个灾后农业恢复重建项目。共整治和改良农用地4.6万亩,整治渠道108千米,新改建农村干线、村道路、田间道路328千米,修建微水工程124处,治理水土流失3.6平方公里,完成各类棚架建设80余万平方米,建成标准化畜禽养殖场320个、冷水鱼规模养殖场2个,极大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今年1—8月,引进实施项目6个,投入资金8500多万元。通过大量的投入和灾后恢复重建项目的实施,促进了示范带的快速建设。 二是特色产业得到快速发展。葛仙山镇的优质水果,丽春镇的辣椒种植加工,桂花镇的陶瓷、绿色生猪养殖,小鱼洞镇的冷水鱼,红岩镇的食用菌产业,以及近几年发展起来的跨多个浅丘镇的猕猴桃产业等,无不让人感受到浅丘地区的巨大变化。现已建成食用菌标准化基地3个,年产量6000万袋1.5万吨;蔬菜种植面积2.2万亩,产量4.5万吨;优质猕猴桃产业基地2.6万亩;伏季水果1.66万亩。基本形成了春赏花、夏品果、秋冬观翠竹、一年四季品河鲜的生态产业。 三是一三产业互动发展势头强劲。区域内拥有众多的农业旅游资源和人文资源,通过举办牡丹花会、红岩梨花节,葛仙山田园赏花节、花园沟李子节、丹景山棒棒会、莲花山桃花会等节会,推动了一三产业的互动发展,促进了农民的就业和增收。目前已拥有休闲农业经营主体72家,总资产达7230万元,年接待能力46万人次,营业收入1790万元,促进农民就业820人,带动农户1120户。 新兴明清古镇、磁峰鹿鸣河畔、红岩蜀水荷乡等灾后恢复重建项目也成为独具特色的亮丽风景,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推动了浅丘地区第三产业的发展。 四是体制机制创新效果显著。通过建立“农村资源经营专业合作社”(简称土地银行)新机制,把集体经济组织、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利益有效连接在一起,助推了产业集中、集群发展,使浅丘生态示范带生态产业在重建中得到提升,促进了浅丘生态产业的规模化、规范化和标准化建设。 磁峰镇鹿坪村在全省率先创新“土地银行”模式,建立金银花、猕猴桃基地2200亩,推动全市土地规模化流转效果显著;弘大合作社在丹景山东河村、葛仙山熙玉村试点土地股份合作社,实现企业与农民利益完全共同化,2010年东河村合作社社员分红收入是土地租赁收入的1.8倍,土地股份合作社结出丰硕果。 通过引进成都中际公司建设的成都龙门山猕猴桃基因库,就是为瞄准猕猴桃产业高端,构建一流的科技战略高地而实施的重要项目。基因库将成为猕猴桃产业的“发动机”,按照科研、生产、营销一体化经营的思路,通过实行“大园区、多业主”和“1+N”模式,正在着力打造龙门山万亩有机猕猴桃产业园。这些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进程,让我们感受到了强烈的现代农业气息。 到现在,区域内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7家,农民专业作合作组织85个,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和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农户2.8万户,占农户总数的62.2%。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们看到,高效生态产业示范带的建设已经显现出了良好成效。但是,要真正实现我们所期待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全面发挥,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一是虽然浅丘特色生态产业基本形成,但是产业的现代化程度还不高,作为浅丘高效生态产业示范带,其示范带动作用还不强。 二是旅游服务设施还不配套,功能也不完善,特色产业多功能作用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三是缺乏完整统一规划,统筹推进不够,项目过于分散,相互间联系不够,没能形成一个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生态观光环线系统。 四是各镇、各部门间配合不够紧密,资源较分散,不能集中项目、资金、政策,重点打造,快速形成一批较为成熟的亮点景区,发挥示范效应。 四、对发展浅丘高效生态产业的几点建议 1、深化认识,乘势加快推进。浅丘高效生态产业是融农业的经济功能、生态功能与社会功能为一体的新兴产业。建设浅丘生态高效生态产业示范带前景广阔,意义深远。加快浅丘生态产业的发展,有利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动一三产业互动,促进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增加收入;有利于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自然、文化资源,丰富城乡居民生活。因此,市政府和各镇、各相关部门都要充分认识建设浅丘高效生态产业示范带的重要性,加强协作与配合,选准发展路子,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加快推进。 2、科学规划,形成区域特色。要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注重特色”的原则,把浅丘地区逐步建设成为产业化经营集聚区、高效农业示范区、生态旅游观光区,强化规划指导,逐步改变目前一定程度上存在的档次偏低和项目、景点过于分散的状况;要重视布局规划,完善功能,加强规范化管理,形成区域特色。 3、多元开发,加大投入力度。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推动、吸纳”社会资本功能,依托项目和产业作为有效载体,按“谁投资、谁建设、谁受益”的原则,吸引民间资本、工商资本等投入浅丘高效生态产业示范带建设,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投入格局。 4、完善设施,提高服务功能。支持配套完善休闲、娱乐设施,为游客特别是城市居民提供就餐、游玩、度假等服务,满足游客回归自然、享受宁静舒适的田园生活需求。积极引进从事第三产业的业主投入到浅丘高效生态产业示范带建设中,为游客提供多样化的服务,使他们不仅能品尝到各种珍奇美味,还能开展如种菜、采果、垂钓等农业体验活动。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可以使部分生态产业带中生产的直接产品在各种休闲体验活动中就地消费,增加产品附加值。 5、强化宣传,树立品牌意识。品牌是信誉度、是竞争力,要通过不断的努力,培育一批独具特色的产业、产品和观光旅游的品牌,增强附加值和外向度。要利用已有的特色产业,包装打造一批高品质、高档次的特色旅游产品,满足游客需求,提升宣传效果。要将浅丘生态观光旅游纳入我市旅游宣传促销的整体计划之中,把浅丘地区的秀丽山水、优美风光编印成特色旅游宣传品,推出有一定特色的浅丘生态观光旅游推荐线路。通过召开旅游推介会等多种形式,扩大知名度,提高浅丘生态观光旅游产品的市场影响力和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