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上午10时30分,上海市人大常委会成立31年来,“首次专题询问”出现在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21次会议,市政府一委八局负责人直面市人大常委会全体组成人员,等待“现场考问”:世博后城市长效管理,准备好了吗?据悉,这是上海市人大常委会首次对政府部门开展的专题询问,也是今年全国范围内地方人大常委会开展的第一次专题询问。
[过程]
询问不满意再追问应询人
本次专题询问被安排在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21次会议的第二天,主题是“关于建立世博后城市管理的长效机制”。
“本次专题询问的重点将围绕市容环境管理、工程建设管理、交通组织管理三方面,”市人大城建环保委主任委员甘忠泽介绍说,“开展建立世博后城市管理长效机制情况专项工作监督,对政府专项工作报告进行专题询问,目的在于督促和推动政府在全力以赴保世博的同时,认真梳理和总结世博举办期间城市管理的经验,尽快形成世博后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并通过询问,突出重点,努力推动一些代表关注、群众关心的城市管理顽症的解决,使世博后上海城市管理水平上一个新的台阶。”
据了解,专题询问之前,将先听取和审议市政府关于建立世博后城市管理长效机制的情况报告,然后进入专题询问阶段,整个询问初步安排一个半小时。
以常委会全体会议形式进行,采用一问一答的方式,提问时每人每次一般不超过2分钟,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回答问题时每次一般不超过10分钟。询问人仅限于常委会组成人员,常委会组成人员询问问题须向主持人示意,提问后可指定回答问题的政府部门。
应询人则为政府部门主要负责人,接受专题询问的政府部门包括市建交委、交通港口局、公安局、绿化市容局、环保局、水务局、住房保障局、规划局、民防办等一委八局。如果询问者对回答不尽满意,还可以对应询人进行追问。
[成效]
专题询问后还要跟踪落实
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杨佳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今年首次运用的监督方式,专题询问比起一般询问来说,询问主题更集中,能抓住重点,推动解决一些重要问题。杨佳瑛告诉记者,“同时,专题询问之后,有关专门委员会将对政府部门的落实情况进行跟踪问效,进一步突出重点、有针对性地加强监督。这种贯穿于专题询问工作全过程的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改进工作直至解决问题、跟踪落实较好地体现了监督的实效。”
[背景]
全国人大已两次展开询问
为贯彻落实吴邦国委员长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所作的常委会工作报告精神,丰富监督形式,拓展监督渠道,提高监督实效,今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开展了两次专题询问。
今年6月2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上,常委会组成人员分6个组审议国务院关于2009年中央决算的报告时,进行了专题询问。8月27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对国务院关于国家粮食安全工作情况的报告进行了联组专题询问,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乌云其木格和21位常委会委员发表了审议意见,并就20多个重要问题提出询问。这是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以联组会议形式进行的专题询问。而在年底,全国人大常委会拟结合审议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情况报告,采取大联组会议的方式开展专题询问。
据悉,湖北、安徽也拟在近期开展专题询问这一监督方式。
[专家看法]
问要问出要害,答要答出承诺
在今年召开的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吴邦国委员长强调以增强监督实效为核心,进一步完善监督工作方式方法,“要依法开展专题询问和质询”。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王贵秀表示,依法开展专题询问和质询,是通过对话以权力制约权力,促进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维护社会稳定和谐。
中国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顾问程湘清则说,询问和质询是人大监督的法定形式,但加上“专题”二字就是一种很新鲜、很引人瞩目的提法,遂成为人大监督工作的一大亮点。
程湘清表示,“专题询问”的实践,事先要明确“专题询问”的目的,选准询问专题,确定适当的询问形式、时间和场合,制订出具体工作方案。会前,组织常委会组成人员围绕询问专题有针对性地开展调查研究。
“利用分组会、联组会等会议形式,充分发扬民主,提倡畅所欲言,注重集思广益,使‘专题询问’开展得有声有色、生动活泼。问要问出深度和要害,答要答出责任和承诺,一问一答之间体现人大监督力度和功效。这是询问能否真正取得成效的关键一环。”程湘清说,每次“专题询问”后,可把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出的所有问题,分门别类进行梳理,及时送交政府改进工作,并要求反馈改进工作的情况。
[名词解释]
专题询问是人大监督的法定形式,开展专题询问能加大监督力度,提高监督实效。
目的:通过对话以权力制约权力,促进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维护社会稳定和谐。
形式:以常委会全体会议形式进行,采用一问一答的方式。询问人仅限于常委会组成人员,应询人则为政府部门主要负责人。如果询问者对回答不尽满意,还可以对应询人进行追问。
特点:会对被询问者产生一定压力。但运用比较灵活,影响面小于质询,给人大的监督工作留下了较大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