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的构建涵盖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和谐的社会文化是其中的重要内容。现在所倡导的和谐社会的和谐文化是指一种以“和谐”为精神内核和价值导向,以提倡、诠释、传播、推行和谐理念为主要内容的文化现象和形态。它包括思想观念、价值体系、行为规范、文化产业、社会风尚、制度体制等多种存在方式,自然也包含社会语文生活的和谐,语文生活的和谐是和谐文化的基础。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和根本精神,中国自古以来一直十分崇尚 “和”的理念。“和”具体是指天、地、人关系的协调与统一,是揭示人、社会、自然相辅相生、相互依存的普遍道理。从这层意义上来说,“和谐”可以从大的方面归结为 “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和“人与人的和谐”等三个方面的“和谐”,要实现和达到以上三方面的 “和谐”,就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高效沟通和交流。众所周知,语言文字是人类沟通交流最主要的工具,它的出现推动了人类文明史突飞猛进,它也是人类文明圣火传承的载体。因此,我们要努力推进语言文字规范化,构筑和谐的社会语文生活。
构筑和谐的社会语文生活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在历史上促进了国家统一、民族融合,对社会进步尤其是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传承有重大作用,是民族文明和文化的重要标志。语言文字既是文化的载体,同时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文字发生了改变以后,直接影响到人们的思维方式,影响到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构筑和谐语文生活,推广普通话和规范汉字,实际上也是推广一种国家团结的意识、统一的意识,构筑和谐语文生活也是我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非常重要的表现和象征。在当前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国情下,构筑和谐的社会语文生活的现实意义在于,首先对实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有很大的现实价值。我们要大力弘扬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文化,就要科学地继承发扬传统文化中的有益思想价值,加强对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开发,运用多种方式结合高科技手段使民族文化的丰厚资源与现代数字网络技术相结合。宣传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对语言文字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次,对于实现党的十七大的重要部署,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文化建设的新要求和物质生活改善后人民群众对文化工作的新期待,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也是必不可少的平台基础。
构筑和谐的社会语文生活既是社会客观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主观需求,即面临着党和国家要求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华文化,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大繁荣大发展的契机,也要应对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城镇化和人员流动的加快,各种媒体媒介平台日益丰富,语言文字工作的复杂性进一步凸显的挑战。构筑和谐的社会语文生活,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守广播、电视、媒介、网络、学校教育语文标准化、规范化主阵地。语言学界要承担起学术和社会的双重责任。要认真进行基础研究;要对社会语文生活进行监测,并向社会公布语文生活状况;要以发展的态度看待语文生活的新现象;要及时跟踪研究语文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及时提出科学的对策和建议。更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使先进技术进一步为和谐的社会语文生活服务。我们相信全社会形成合力,我们一定能构建和谐的社会语文生活,从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