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观点理论 >

解放思想是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法宝

时间:2008-11-25来源:未知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无疑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从根本上说,解放思想与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是有机统一的,二者统一的基础是客观性原则。从这一原则出发,我们所讲的解放思想,不是浪漫主义的空想,而是以尊重客观实际为前提的打破精神枷锁;我们所讲的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不是实用主义的解构,而是以真理性认识为基础的理论创新。理论和实践表明,改革开放30年来,哲学社会科学之所以繁荣发展,最关键的一条,就是坚持了解放思想。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和领域十分广阔,蕴涵着人们对宇宙、社会、人生的认识和探索。由于研究主体所处的时代条件、科研手段的差异,由于研究主体指导思想、思维方式的差异,往往出现对同一问题研究所得出的结果不同甚至相悖的现象。而且,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是否正确,是否合乎宇宙、人生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变化的规律与实际,往往需要较长时间的检验。因此,在繁荣哲学社会科学过程中,提倡解放思想十分重要,解放思想是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前提。从一般意义上讲,解放思想,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就是要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人类发展史证明,什么时期解放了思想,什么时期就会使哲学社会科学获得繁荣,什么时期国家和民族就会兴旺发达。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与群雄逐鹿相伴而生,思想解放与问鼎中原相辅相成;西方的文艺复兴时期,思想的巨人与城市的发展互为表里,人性的光辉打碎了封建的桎梏。哲学社会科学作为一种科学理论,在现实社会中发挥着指导实践的导向作用。作为指导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完善自我的有力武器的哲学社会科学,必须适应社会实践的需要,时时磨砺,时时更新。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形成和应用的重要载体——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只有适应普遍联系、永恒发展的社会实践,不断解放思想,排除认识障碍,冲破思想禁锢,才有可能正确地认识和把握客观事物内在的规律性,哲学社会科学才能繁荣发展。

  改革开放30年的经验更是雄辩地证明,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以解放思想为先导,改革开放与理论创新相伴随。如果30年前没有解放思想,没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就没有我国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伟大历史进程。譬如,四川省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与全国亿万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解放思想、敢想敢试,重新审视在我国长期实行的“计划经济”,在潜心研究价值规律的基础上,认识到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于1984年初率先提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84年10月20日,中国共产党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集中包括哲学社会科学界在内的全党全国人民的智慧,明确提出:“改革计划体制,首先要突破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明确认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自我批判、自我超越既是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特征之一,又是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关键所在。哲学社会科学要想繁荣发展,就应该而且必须坚持不懈地自我批判与自我超越。譬如,作为哲学社会科学重要组成部分的经济学,改革开放30年来之所以繁荣发展,其根本原因,在于这30年来,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坚持不懈地自我批判与自我超越,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同步伐,与亿万人民共同创造美好生活同脉搏,一次次创新发展,一次次走向繁荣。试想,如果哲学社会科学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思想僵化、固步自封,始终从老祖宗的本本、抽象的原则出发,死抱住昨天的理论不放,就不可能繁荣发展。

  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给我们一条重要启示是,哲学社会科学每前进一步,都伴随着新的思想解放。可以说,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30年,就是解放思想的30年。理论和实践表明,哲学社会科学要繁荣发展,就一刻也不能停止思想解放;中华民族要实现振兴,就一刻也不能停止理论创新。

  (作者系省社科联机关党委书记)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