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是四川?
从直选村支部书记到乡镇党委领导班子成员候选人,再到全面推行“公推公选”,“公推直选”,再到以“两推一述”、“8+3”、“5+3”模式选拔厅局级、县处级干部……
“30年中,四川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步伐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有党建专家说。
单项试验
基层民主探路“萌芽”
改革开放初期,选干部就如相马,往往是少数人在少数人中选,缺乏制度保证,选出的某些干部质量不高,缺乏民意基础。1983年,机构改革启动,四川开始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破冰之旅。
对基层干部选任机制的试验逐渐萌芽。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巴中、南充等地率先在村干部选任方式上突破,公开推荐村级领导班子候选人。“在当时,这样的单点式乡村民主试验,虽在改革开放大潮中看似轻描淡写的一笔,但绝不容忽视。试验为日后的‘大刀阔斧’的改革积累了初步的经验。”省委组织部研究室主任岳勇说。
随后,干部“双向选择”、“竞争上岗”和群众提名推荐村干部等探索,在全省“扩面”,改进基层干部管理和选举产生办法等试点风起云涌。
三次高潮
从“自创动作”到“制度推广”
1998年,已试行10年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面临修改和正式颁布,这在全国范围内引起总结与反思浪潮。
氛围最热烈的就包括四川。在一些省份刚掀起村委会主任“海选”时,四川巴中已开始直选村支书了。
1998年3月,省委在巴中召开现场会,总结推广直选村干部经验的同时,鼓励将公推公选扩大运用到选拔乡镇领导干部上。在省委的推动下,当年的最后一天,蜀地偏远的小乡遂宁市安居区步云乡诞生中国第一个直选乡长候选人。同一时期,巴中、南充市推出“量化淘汰”公选;青神县南城乡进行乡镇党委、纪委、政府三套班子公推直选试验。
国内类似的零星试点地不少,但是,没有哪个地方像四川一样如此大面积地悄然试验。这一阶段被称为“第一次高潮”。
2001年9月,省委组织部下文要求除少数民族地区外,至少1/3的乡镇在当年换届选举中要采取“公选”的方式。这个文件,推动着改革向纵深发展,形成“第二次高潮”。到2002年,全省乡镇干部换届一半以上的职位实现公推公选,共计公选乡镇领导干部近5500名。
“第三次高潮是2004年。”全省全面推行村党支部书记公推直选工作,41387个村(居)党组织采取“公推直选”方式产生党组织书记。此后,成都、德阳、遂宁等10个市州的30个县(市、区)共计45个乡镇开展“公推直选”乡镇党委书记试点。目前,成都市已实现新任乡镇党委书记全部实行“公推直选”。
随后,在2005年8月的新都会议上,省委组织部推出了推进党内基层民主的 “五项联动措施”,明确规定,要进一步扩大基层党组织书记“公推直选”。这些,为推动政治民主改革提供了极具说服力的鲜活“样本”。
常改常新
党内基层民主纵向延伸
改革无止境。无论从最初的群众提名产生候选人,还是到现在的公推公选、公推直选,始终坚持把群众公认原则贯穿全过程,大大加快了党内民主建设进程。
2004年7月22日,省委常委会首次采用电子表决方式决定干部任免。不久,“票决制”从常委扩大到全委会。
人们注意到,改革进入深水区,推进难度越来越大,单项突破已很难取得明显效果。借《党政领导干部职务任期暂行规定》等5个文件的发布,“开放的组织系统”这一概念被提出来。
事实上,除“公选”、“竞岗”之外,四川接连推出一系列扩大民主、引进竞争机制的新举措:“两推一述”、“三票制”、“公推直选”乡镇党委书记等是其中的亮点。
2007年,在“8+3”公选厅级干部的成功模式之上,四川又探索出一条以“5+3”模式统筹公选县处级干部的新路。
从乡镇层级扩大到县市层级,从部分干部职位扩大到地方政府的全部组成人员,从在一定范围内公开选拔扩大到电视、网络“直播竞选”……这一镜头生动见证了我省官员选任方式更加民主的坚实步伐。
30年改革,一个启示——
扩大民主 群众公认
“扩大干部选任工作中的民主,始终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一条主线。”省委组织部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随着改革大船驶入深水区,改革正向着民主、公开、竞争化的目标稳步迈进。“下一步,要在‘核心部位’、‘关键环节’上着力。”
如何规范干部提名方式?如何有效地管理监督干部?如何实现扩大干部工作民主与建立科学制度机制的有机统一?如何提高选人用人的公信度?……进入攻坚阶段,还有许多难题需要破解。
“坚持德才兼备标准,在用人导向上提高公信度;规范干部任用提名制度,在提名方式上提高公信度;完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在考准考实上提高公信度;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在任用环节上提高公信度”——这,正是四川干部人事制度改革30年收获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