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有三宝,日月星;人也有三宝,精气神。人之所以成为万物之灵,就在于人有精神,有理想、有信仰、有追求、有创造力。事实证明,精神状态不一样,工作的标准、劲头、效果都会不一样。只有不断克服自我满足、不思进取、无所作为的思想,树立和发扬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从严要求,积极进取,才能成为让党和人民满意的称职的领导干部。
仔细研读十七大报告,不难发现,从主题到内容,从奋斗目标到战略部署,无不贯穿和体现了精神状态的要求。特别是“四个一定要”的论述,不仅集中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需要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怎样保持良好精神状态的问题,而且充分反映了解决这个问题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新世纪新阶段,我党发展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面临的挑战也前所未有。我们已经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但更艰巨的任务还在后头。面对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面对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课题,我们要把社会经济继续推向前进,没有良好的精神状态,是不可想象的。
精神状态是否良好,主要取决于理想信念是否坚定,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否正确。理想信念是人的动力之源,信心之本。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就会有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大无畏的气概和克难攻坚的勇气,就能正确面对挫折和失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直接影响精神状态。如果“三观”发生偏差,想问题、干工作跳不出个人利益的小圈子,就会患得患失,萎靡不振。相反,如果树立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我们就会有健康向上的心态,就会以饱满的工作热情、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工作中。因此,我们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大力加强主观世界的改造,不断加强党性修养,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
患得患失、精神萎靡是奋发有为的绊脚石。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就要及时调适心态,正确对待名利得失。以感恩之心对待组织,就能多一些服从意识,少一些斤斤计较;用来对待他人,就会多一些理解和谦让,少一些隔阂和矛盾。要淡泊名利。保持一颗平常心。在个人名利上,要知足常乐、得失不计。在对待组织与个人的关系上,不能认为“得”是自己奋斗来的,“失”是组织造成的,一旦不如意便怨天尤人。这样,就会增强奋发有为的紧迫感。要服务群众,拥有一颗公仆心。切实摆正自己所处的位置,牢固树立“基层至上、群众第一”的群众观点,多想为民服务中的不足,少想自己的成绩,时刻把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努力为群众做实事、解难事、办好事.真正做到一心一意为广大群众谋利益做贡献。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还体现在求真务实、注重实效上。一些单位的工作外表上看轰轰烈烈,热热闹闹,给人的印象似乎是在追求有所作为,但实际上搞的是图虚名、争彩头的花架子。这种“有为”其实比“不为”更有害。轰轰烈烈地搞形式主义,不仅白白消耗了人力、财力和物力,而且在关键时刻还有可能误大事。对这种虚假的奋发有为一定要摈弃。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坚决抵御形式主义的诱惑,杜绝虚张声势的“空转”,以真抓实干的作风,带领群众使每一项工作都往实里抓、往深里推、往细里做,一项一项跟踪问效,确保每一件事、每一个过程、每一个环节都精益求精,过得了质量关。(作者系路桥区人大常委会人大工作研究室副研究员 罗德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