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观点理论 >

西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时间:2009-04-16来源:中国人大新闻网
  

  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关于组织全国人大代表进行2006年专题调研的通知,西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组织在藏全国人大代表,于2006年9月10日至16日,就沿青藏铁路经济带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西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报告摘要刊登。

  关于沿青藏铁路经济带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1.青藏铁路是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机遇

  建设青藏铁路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伟大战略决策,是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光辉实践,是我们伟大祖国日益强大、国力昌盛的体现,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各族人民在世界屋脊创造的人间奇迹。对于西藏来说,青藏铁路建成通车决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交通条件的改善,它对于沿线地区乃至全西藏的经济社会发展,都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它是西藏发展的经济线、政治线、幸福线和团结线,对实现“一加强、两促进”历史任务,建设更加团结、更加文明、更加富裕、更加和谐的社会主义新西藏带来了巨大机遇。

  青藏铁路的通车运营,从根本上改善了进出藏的交通条件。在青藏铁路开通之前,进出藏旅客主要通过飞机和汽车进出,公路运输占90%;进出藏物资通过管道、航空和公路完成,公路运输占绝对支配地位。青藏铁路开通后,由于铁路运输具有价格低廉、安全舒适的优势,大部分旅客已选择通过青藏铁路进出藏。货运方面,由于铁路运费低、损耗小,进出藏物资也将转至铁路运输,预计75%的货运量将由铁路承担。目前来看,青藏铁路已与航空、公路一样,开始成为进出藏的主要交通方式。青藏铁路的通车运营,进一步完善了自治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促进了交通运输方式的优化,形成了铁路、公路和航空运输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综合运输体系。

  青藏铁路的通车运营,有力地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青藏铁路的开通,推动西藏进一步成为国内外旅游的热点,来藏的游客大幅度增加。7月份,全区共接待海内外游客39万人次,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50%。其中,接待国外游客1.6万人次,接待国内游客37.4万人次,分别增长47%和50.1%,实现旅游总收入4.35亿元,同比增长43.7%。8月份,全区共接待海内外游客52.3万人次,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58%。其中,接待国外游客3.1万人次,接待国内游客49.2万人次,分别增长47.9%和58.7%,实现旅游总收入5.07亿元,同比增长53.5%。预计到年底,自治区旅游接待人数将突破260万人次,比2005年增长40%以上,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达到18%。

  青藏铁路的通车运营,带动了自治区相关行业的加快发展。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推动全区住宿餐饮业迅猛增长。7、8月份,自治区三星级、四星级宾馆饭店的客房出租率平均为83.7%;二星级以下宾馆饭店的客房出租率平均为79%;非星级旅馆的客房出租率平均为74.8%。同时,带动了饮食、娱乐等相关产业的发展。7、8月份,住宿餐饮业零售额分别为1.21亿元和1.27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61.6%和55.7%。同时,青藏铁路通车运营带动了区内公路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与去年同期相比,拉萨3个客运站增发客运班车907车次,旅客流量增加3.04万人次。

  青藏铁路的通车运营进一步活跃了自治区的消费市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势迅猛。7、8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实现6.74亿元和7.71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23.2%和39.8%。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保持了高位运行态势,达20.4%,增幅位居全国各省市区之首。在青藏铁路开通运营和旅游旺季的双重拉动下,今年7至8月,西藏经济在上半年发展良好的基础上进一步快速增长,国民经济继续保持跨越式发展的良好势头。

  2.沿青藏铁路经济带建设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公路交通运输网络建设亟待加强。目前,西藏全区公路网密度仅为每百平方公里3.4公里,公路等级较低,承运能力较差。青藏铁路建成通车,使拉萨成为货物集散地,但由于区内公路网络体系建设不够完善,所以物资集散疏通能力不够强,影响了铁路效益的发挥。亟待加强以拉萨市为中心枢纽的西藏交通网络的建设,包括建设G317川藏北线公路、中尼公路拉萨至曲水大桥段与大竹卡至日喀则段、G219新藏公路日喀则段、G109青藏公路与G318川藏公路;铁路那曲站的货物集疏运量仅次于拉萨站,需要相应的公路网络相配套,亟需建设那曲站通往昌都地区的国道317线和安多、那曲站通往阿里地区的省道301线。

  二是以水电为重点的能源基础建设亟待加强。拉萨直孔水电站、阿里狮泉河水电站2006年年底陆续建成投产,可以缓解部分地市用电需求矛盾,但只能维持两年左右的平衡。亟待建设林芝巴河雪卡水电站,装机4万千瓦;林芝巴河老虎嘴水电站,装机10.2万千瓦;山南藏木水电站,装机42万千瓦;新增抽水蓄能电站,装机15万千瓦;拉萨河扎雪水电站,装机13.2万千瓦;昌都扎曲河水电站,装机24万千瓦。

  三是虽然铁路开通使直接和间接就业机会增加,但区内人员就业压力也相应增大。青藏铁路投入运营后,可直接增加就业2600人,间接就业3.1万人,带动的餐饮、住宿、商贸、金融、通讯、交通等就业岗位也将相应增加。但大量内地熟练劳动力进入区内,对自治区劳动力市场造成一定冲击。同时,区内劳动力的竞争能力有待提高的情况下,就业压力相应增大。

  四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增大。围绕铁路进行的小城镇建设和各项经济活动,在辐射带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同时,如果重视不够、措施不硬,也容易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五是铁路开通运营后,西藏的维护稳定和社会治安工作将面临严峻考验。青藏铁路通车后,西藏交通格局进一步完善,大量的区外个人、组织进入西藏旅游、投资和就业,流动人口的增加,加大了社会管理的难度。同时,达赖集团和国际反华势力有可能利用因铁路试运营期间,这样那样的问题而制造事端,要同样引起重视。

  3.对策和建议

  青藏铁路建成,有利于西藏主动参与国内(西部)区域经济合作,建立协作和相应机制,主动接受周边地区的经济辐射,吸引周边省区资金、技术和人才资本向西藏转移。能够充分发挥西藏的前沿优势、基地优势和通道优势,改善现有边境口岸和贸易通道条件,提高自产产品出口比重,拉动腹地(西部)与南亚地区的贸易,增强西藏对内地和南亚地区的吸引力。还可以以青藏铁路为主线,拉萨市为中心,各地(市)为次中心,合理规划,形成区域经济带。在这种有力推动下,各地(市)、县可以充分依托各自的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生产力布局,培育一批带动力强、特色鲜明、有发展后劲的龙头产业。

  通过调研,就沿青藏铁路经济带建设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进一步加快公路网络建设。为更好地发挥铁路运能,尽快安排建设G317川藏北线公路、中尼公路拉萨至曲水大桥段与大竹卡至日喀则段、G219新藏公路日喀则段、G109青藏公路与G318川藏公路、那曲站通往昌都地区的国道317线和安多、那曲站通往阿里地区的省道301线。

  二是进一步加快西藏后续电源的建设。适应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尽快安排林芝巴河雪卡水电站(装机4万千瓦)、林芝巴河老虎嘴水电站(装机10.2万千瓦)、山南藏木水电站(装机42万千瓦)、新增抽水蓄能电站(装机15万千瓦)、拉萨河扎雪水电站(装机13.2万千瓦)、昌都扎曲河水电站(装机24万千瓦)的建设。

  三是建议国务院及有关部门协调加强铁路沿线的规划工作,既有利于沿线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对保护好沿线的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是建议西藏自治区着眼于“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加强环境监测,开展环境承载能力与生态建设效能研究,为科学制定环保政策提供依据。把环境影响评价作为项目建设的强制性规范,凡是新建和技改项目必须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环保“三同时”制度。更加严格地执行矿业开发中的生态恢复与补偿机制。加大环保执法力度。

  五是建议西藏自治区健全劳动力市场机制,增加劳动力市场建设投入,充分发挥市场在劳动力配置方面的基础性作用,鼓励发展劳务中介组织,逐步完善劳动力市场体系。协调青藏铁路公司,对青藏铁路西藏段通车运营所产生的就业岗位,在群众可以承担的前提下,优先安排西藏剩余劳动力。大力组织开展特定岗位技能培训,完善政策和措施,鼓励引导铁路沿线城镇居民和农牧民开办家庭旅馆,自谋创业就业门路。

  关于西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1.西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些做法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这是中央从全党全国工作大局出发,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科学总结经济社会发展经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为贯彻好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自治区新农村建设,区党委、政府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结合西藏的实际,确定西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点是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核心是发展农牧业生产力、增加农牧民收入,关键是提高农牧民素质、转变生产生活方式,根本是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近期大力实施了以农房改造、游牧民定居、扶贫点建设为重点的农牧民安居工程,提出了“力争用五年时间,使全区80%的农牧民住上安全、适用的住房”的总体目标。各地(市)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和区党委、政府的决策,做了大量的工作。

  一是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各地市县按照自治区的统一部署,成立了以主要领导为组长的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机构健全,责任明确,狠抓落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有条不紊地进行。

  二是生产发展有新突破。因地制宜确定发展思路;产业布局进一步得到优化调整;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方式开始起步。

  三是增收有新举措。加大了劳务输出力度;围绕特色产业的发展,开辟农牧民增收的新渠道。如那曲县依托罗玛镇杭措湖鸟类资源丰富的优势增加旅游直接收入,当雄县发展以特色产业和农村旅游为重点的第二、三产业。

  四是农牧民安居工程进展顺利。自治区、地、市、县高度重视民房改造工作,成立了以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安居工程领导小组,安排了实施安居工程前期经费,召开了民房改造工作专题会议,把农牧民安居工程与促进城乡经济统筹发展、与建设小康社会和生态保护相结合,针对不同地段采取不同的建设方式,或整体搬迁,或就地改造,坚持“宜改则改、宜建则建、宜迁则迁”的原则;在房屋设计上,充分考虑农牧民群众的承受能力和实际情况,坚持“安全、适用、卫生”的原则,不超标准、不贪大求洋,充分尊重农牧民群众意愿,量力而行;在整体规划中,把农房改造和水、电、路、公房、晒场等公共设施以及农牧区改灶、改水、改厕相结合,确保农牧民“建得起、住得进”。在资金筹措中,在地方补助资金的同时,还积极争取援藏资金,动员农牧民群众以投劳和自筹的方式实施农牧民安居工程。

  2.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各地市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都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认真探索,涌现出了一些好的典型和经验,但也发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农牧区的基础设施滞后,通路、通电、通水问题仍是制约农牧区发展的“瓶颈”。如那曲地区11个县,除安多、那曲两县县城位于青藏公路外,其余县均未实施油路建设。全地区仍有8个乡只能维持季节性通车,365个村不通公路。现有公路路况差、病害多、等级极低、通达能力弱,特别是西部县区基本上都尚无公路。

  二是农牧业产业化程度不高。截止2005年,全区共有3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家自治区级龙头企业和近50家地(市)级龙头企业,但由于规模太小,辐射带动农牧民增收作用不强,难以形成产业化。

  三是农牧民增收渠道单一。近年来,西藏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中,农牧业收入所占比重由2000年占人均纯收入的74.3%下降到2004年的59.3%,但仍然是农牧民收入的主要来源。西藏农牧民收入渠道仍然比较单一。由于目前西藏农牧民整体素质偏低,文盲半文盲占30%以上,远远高于全国8%的平均水平,文化素质偏低一定程度制约了他们掌握科技知识、开拓市场和提高商品意识的能力,不少劳动力因文化素质差导致择业门路狭窄,难以转入非农行业,造成农牧民从二、三产业中获取较大收入的可能性很小,增收渠道狭窄。农牧民非生产性收入占人均纯收入2000年仅为8.3%、2004年仅为12.25%。

  四是那曲地区作为全区最大的畜牧业生产基地,自然条件差,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草原建设投入严重不足,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

  3.对策和建议

  一是建议国家尽快启动“江河源”生态环保项目和退牧还草、牧民搬迁定居项目。

  二是西藏那曲地区已编制并上报《那曲地区畜牧业综合项目建设规划》,总投资44.55亿元。建议国家在项目投资上给予支持,以加强藏北易灾区防抗灾能力基础建设。此外,对农牧民安居房建设予以支持。

  三是建议自治区把特色产业开发作为一产上水平的一项关键措施来抓,重点培育一批优势农畜产品、产区,做大做强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农畜产品产业带。大力扶持和培育示范乡、专业村和重点户,大力推行公司加农户、基地连农户、中介组织牵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建设一批特色产业基地,壮大一批龙头企业,发展一批市场中介组织,形成一批拳头产品,实现优势区域、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先发展,推进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转变,走出一条符合西藏实际的农牧业特色产业发展道路。

  四是建议加强自治区劳动力素质和技能培训,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进一步在农牧区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扩大职业办学规模,有计划、有重点、多层次建立就业培训网络。鼓励运用市场方式对劳动力进行培训,支持企业与各类组织合作进行劳动力定向培训。重点培训农牧民建筑知识、农牧科技知识、民族手工业技能和市场经营常识,培育市场意识和风险意识,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驾驭市场和应对市场风险能力,以达到长期有效增加收入,为农牧民群众进入市场和劳务输出奠定良好的基础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