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5·12”抗震救灾周年纪念之际,我们深入体察灾后恢复重建的新变化,深切感受灾区浴火重生的新面貌,重温恩格斯的著名论断——“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一个聪明的民族,从灾难和错误中学到的东西会比平时多得多”,感悟尤其强烈,体会尤为深刻。自强不息、顽强拼搏,万众一心、同舟共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激励灾区人民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国家、社会和对口援建省市倾力支持下,谱写了惊天动地、气势磅礴的时代壮歌,创造了人类救灾史上的奇迹。作为一名人大代表,我在抗震救灾中得到的最大收获,就是意志品质得到锤炼,道德情操得到陶冶,精神境界得到升华,在人大工作岗位上倍加珍惜肩负的重任,努力依法履职,服务大局,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更加美好的新生活而奋斗。
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是引领灾区人民重建家园的精神旗帜。面对灾后恢复重建的繁重任务,成都市人大常委会坚持以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为动力,紧密联系实际开展“同心同德、艰苦奋斗、感恩社会、共建美好家园”活动;积极为减少震灾损失提供协助、为所联系的重灾乡镇排忧解难、为灾后恢复重建献策出力;充分发挥人大作用进行切实有效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依法支持政府科学规划、统筹推进农村永久性住房和城镇住房重建,加快277所中小学、93个县乡医疗机构重建进度,加大震损学校医院维修加固和交通重建力度。这些工作既对地震灾区早日建成美好新家园起到促进作用,又对灾区人民自强不息重建家园产生积极影响,更加坚定了他们恢复重建的信心和勇气,激发他们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和聪明才智在残垣断壁之中重新播种幸福和希望。
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是鼓舞灾区人民重振经济的强大力量,也促使人大代表更加关注灾区发展。受灾企业在废墟中恢复生产,灾区经济亟待振兴发展,责任和使命激励着灾区人大代表,困难和挑战考验着灾区人大代表。成都市人大常委会利用专题座谈会、发表公开信、参与赈灾行动等多种方式引导广大代表深入一线调查研究,集纳民智为经济重建献计献策,深入开展了“我为成都发展献一策”活动,为灾区又好又快发展贡献力量,形成各类调研报告和情况反映830多份,提出建议、意见3600多条。代表们掏真心、献良策、出实招,力所能及地帮助企业克服重建资金、人力物力、基础条件等方面的各种难题。人大代表把发扬抗震救灾精神转化为破解难题的真知灼见,全力支持政府迅速出台一系列扶持重点产业和受灾企业恢复生产的政策措施,激发和推动遭受重创的一大批企业在困境中学习“东汽”精神,咬紧牙关,迎难而上,抢抓重生的契机。目前成都市主要经济指标逐月回升,灾区经济呈现朝气蓬勃的发展势头。
伟大抗震救灾精神也是人大依法履职、服务灾区建设的巨大动力。目前,仍未见底的国际金融危机对灾后恢复重建、振兴灾区经济造成影响,使灾区建设发展这场硬仗难度增大。成都市人大常委会坚持把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融入服务科学重建、科学发展的履职实践,调整思路,突出重点,着力在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上求突破,整合立法资源,完善立法机制,为灾后恢复重建和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提供法制保障;着力在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上求实效,创新监督方式,加大监督力度,为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和深入实施就业促进、扶贫解困、教育助学、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百姓安居、道路畅通、环境治理“八项民生工程”服务,依法落实节能减排,为创建生态城市营造法制环境;着力在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作用上求拓展,依靠全市1.8万多名各级人大代表的整体力量,带着感情、带着责任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专题调研助重建,献计献策促发展,改进服务惠民生,化解矛盾增和谐。
“5·12”汶川特大地震激发的抗震救灾精神,是中华民族新的宝贵精神财富。灾区人大代表对抗震救灾一周年的最好纪念,就是要把对伟大的党、伟大祖国、伟大人民的无限感激之情,转化为重建美好家园的强大动力,转化为战胜艰难险阻的坚强意志。要切实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积极探索为科学重建、科学发展提供法制保障,促进解决灾区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力争在两年内基本完成原定三年的目标任务,实现灾区居家有住房,上学有校舍,治病有医院,水电有配套,连接有道路,尽快让灾区人民早日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以科学重建、科学发展的实际成效回报国家、回报社会、回报人民,以优异成绩向新中国成立60周年献礼!(作者为全国人大代表 成都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王东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