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观点理论 >

党员领导干部要树立与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政绩观

时间:2009-06-11来源:中国人大新闻
  

  “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中国传统戏剧《七品芝麻官》中这句家喻户晓的台词是封建制度下为官境界的一种写照。如果说这句在人民群众中广为流传的为官名言对今天的党员领导干部来说仍然有所启示的话,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党员领导干部要为人民执好政、用好权,不能无所作为,应该多为老百姓办实事、做好事,这就是政绩。

  古今中外的官员历来不乏重视政绩者,但社会制度不同,其追求的目的也不同。在封建社会,封建官吏追求政绩的根本目的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在西方国家,资产阶级政治家也重视政绩,但归根到底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我们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贯穿我们党全部活动的基本要求。

  党员领导干部应该树立什么样的政绩观呢?按通常理解,政绩确有“显绩”与“潜绩”之分。所谓“显绩”,是指显现的、现实的,就是立竿见影让人马上能看得到的业绩;而所谓“潜绩”,是指一种潜在的、长远的,就是耗时费功不太容易在短时间内收到明显成效的工作。显然,专注于前者之“高智商”干部更容易出成效、被关注、受重用,而那些立足于默默无闻打基础、踏踏实实抓长远的“老实人”却常常与荣誉、提拔、晋级无缘。两相比较,孰轻孰重?如何选择?这在一些干部心里早已达成了一种心照不宣的共识。比如:安徽省原副省长王怀忠落马前曾“点拨”一个多年追随他的县委书记“你知道什么是政绩吗7让我看见的才是政绩!”作为一个省部级的党员领导干部,他的政绩观直接导致了一些至今仍难以挽回的后果。如投资3 2亿元人民币、现已废弃的阜阳国际机场就是全国最著名的“政绩工程”之一。除此以外,他的几大“政绩工程”让阜阳财政负债20多亿元,相当于财政可支配收入的5倍,至少透支了阜阳1 0年的财力。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领导干部的政绩观严重背离了科学发展观。

  应该讲,政绩观与发展观密切相关,有什么样的政绩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反之亦然。一些领导喜欢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认为修建楼堂馆所就是政绩,盲目追求数字,忽视基础建设,最终必然走弯路、绕圈子。“雁过留声,人过留名。”为官一任,想干出一番可圈可点的政绩,给后人留下点什么,这本无可厚非,但如果背离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一味想着自己出风头,就不是创造政绩而是“作秀”。 党员领导干部最主要的政绩应该在结合本地实际打基础,谋发展上。贪图安逸、养尊处优创不了佳绩,心浮气躁、急功近利出不了实绩,弄虚作假、投机取巧成不了真绩。唯有求真务实、埋头苦干,才能创造出实实在在的政绩。这就要求党员领导干部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必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在科学把握米社会发展基础、优势条件和制约因素的基础上,形成切实可行的发展思路,并在具体工作中加以贯彻。少一些浮夸攀比,少一些迎来送往,多深入些实际,多体察些人民群众关注得多、批评得多的问题。领导干部想群众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踏踏实实为群众做事,多做些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好事实事,群众自然会拥护你,支持你,会给你政绩。

  政绩观很大程度上依赖干部政绩考核体系。既要看任内做了些什么,更要看走后留了些什么。考核班子和干部,既要重视“硬件”,又要重视“软件”.既要看主观努力,也要看客观条件。在考核干部的时候要多听听基层官兵的声音,认真作好民主测评,使其真正发挥作用。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着力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切实按照客观规律谋划发展,必须做到“六个实”:察实情、讲实话,鼓实劲、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他还强调了检验政绩观的三个标准,就是要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的检验。这是党中央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任务,为广大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进一步明确了树立正确政绩观的行为准则,也是对各级党组织应对逆境的胆识与能力提出的新要求。改革开放30年来无数的经验证明,唯有脚踏实地、实事求是、求真务实,我们才能战胜遇到的各种困难和挑战。

  (作者系路桥区人大常委会人大工作研究室副研究员)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