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观点理论 >

建立统筹城乡医疗保障制度要在 “三突破”上下功夫

时间:2010-08-09 来源:民主与法制杂志 作者:吴应德 王东平 谭秀春
  

  伴随城乡统筹发展步伐的加快,现行的城乡分治、割裂运行的二元医疗保障制度已不适应发展需要,各地纷纷探索建立统筹城乡医疗保障制度。笔者认为,建立统筹城乡医疗保障制度应坚持“分步实施,逐步推进”的工作方法,重点在“三突破”上下功夫。
  ——突破体制障碍,整合管理机构。目前,由于体制性原因,城乡医疗保障工作分属于卫生、劳动保障两个部门管理。卫生部门既是“新农合”制度的制定者,又是定点医疗机构的管理者,既要维护参合农民的利益,又要维护医疗机构的利益。这种二者兼顾的身份,导致“新农合”管办不分,“新农合”政策的执行缺乏有效监督,也由此演绎出医院医疗行为不规范、小病大治、收费虚高  ;个别医院甚至虚构病历以套取基金等现象。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打破二元管理体制,整合管理资源,将城镇职工(居民)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行政管理职能进行整合,统一归并到劳动保障部门管理,实行医保局和“新农合”管理中心合并,或将“新农合”管理中心整体划归劳动保障部门管理。同时,要严格划分部门职责,劳动保障部门作为城乡医疗保险管理部门,负责管理、指导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工作的具体实施,并对定点医疗机构医疗保险工作实施监管  ;卫生部门作为医疗机构的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对医疗机构的运行实施监管,为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技术服务。
  ——突破身份界限,统一医保政策。现行的医疗保障政策把城乡居民人为地分为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和农民三个层次,参保对象因身份不同,享受的公共财政补助和社会保障待遇标准也不同,既影响了农民参保的积极性,又阻碍了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如要使制度更加合理、更趋公平。笔者认为,应以“城乡统筹、全员覆盖”为目标,打破户籍界限,制定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策。制定政策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体现全民参保的理念。结合不同层次人群需求、缴费的承受能力以及各地财力等因素,将缴费标准、待遇水平定为三个档次,三个档次的缴费标准和待遇水平可参照现行的“新农合”、城镇居民、城镇职工参保标准来确定,由城乡居民根据自身情况自行选择。且三个档次可相互转换,确保人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参保方式。
  二要坚持逐步实施的工作方法。注重新制度与现行的“新农合”、城镇居民、城镇职工参保缴费标准、待遇水平的衔接过渡,并视财力状况,逐步扩大医保药品报销目录,提高报销比例和最高报销限额,尤其要适度降低三级医院的起付标准,提高报销比例,努力提高保障水平  ;适度扩大定点医疗机构范围,逐步将有条件、有实力的私立医疗机构确定为定点医疗机构,方便群众看病就医。
  三要注重与医疗救助制度的衔接与整合。可探索将部分医疗救助作为参保补助整合到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中,对于重度残疾人、城市“三无”对象、低保人员和农村五保户等困难人员参加医疗保险的费用,财政可给予适当补助  ;因重大疾病产生的大额医疗费用,在按照规定报销相关费用后,还可给予一定的医疗救助,并适度增加救助额度。积极探索建立大病统筹补助制度,对于患有肿瘤、精神病等费用高、病期长的慢性病或重大疾病的参保人员,在享受基本医疗保险的同时,可享受二次报销,并适当提高报销标准,让更多群众尤其是困难群众享受到医疗保障带来的实惠。
  ——突破资源分散,促进资源共享。现行的城镇职工(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农合”保险在定点医疗机构选择、经办程序和基金管理等方面操作模式基本一致,但却需要两套人马、两块资源各自运行,既浪费了资源,又分散了经办工作力量,导致工作效率低下,难为参保人员提供高效优质服务。要改变这种现状,应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要整合经办资源。首先,要整合经办队伍,充实经办力量。在对城镇职工(居民)医疗保险、“新农合”保险工作人员进行整合的基础上,通过考调、招聘等多种方式,引进一批专业技术水平高、综合能力强的人员充实到医疗保障队伍中,通过强化培训、对外交流等方式,着力提高医保工作者的服务水平和经办能力。其次,应建立统一的信息化网络平台,促进网络资源共享。要依托“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现有的信息网络基础,由劳动保障部门牵头,卫生、民政、财政等部门加大配合协调力度,进一步完善和提升网络系统,努力建成方便群众和定点医疗机构实时结算、满足相关部门动态管理需要的信息化管理平台。
  二要整合医疗资源。一方面,要对所有定点医疗机构实行统筹管理,统一签订协议,统一医保费用结算办法,统一医保业务考核,简化经办流程,提高服务效率。另一方面,要根据大多数乡镇医疗机构硬件设施较差、人才支撑不足等实际,重点加大对乡镇医疗机构的资金和人才投入,切实改善乡镇卫生医疗机构硬件设施,解决医疗技术人才紧缺问题,促进城乡医疗机构整体实力均衡化和参保人员的合理流动,切实改变三级医院“门庭若市”,一级医院“门可罗雀”的局面。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