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近来公布治堵方案(征求意见稿)被网民誉为“史上最严厉治堵新政”因较多限制私家车主权益也引起了热议,议论的核心就是如何让公平性在方案中得以更好体现。
面对庞大的“私家车”和“公务车”两大群体,究竟该开出怎样相对科学、公平的药方?很多人认为,不再增加公务用车指标显然不足抵消庞大的公车队伍对堵车的影响。提升停车收费标准、收取拥堵费、购车需提供停车泊位证和限制外地户籍人口购车等多项措施,更多地指向私家车主,其合理性和公平性自然会遭到质疑。
“择机收取拥堵费”同样必须给予更多思量。一方面,这一简单收费方法能否真正解决问题?二是私家车主将成为唯一的“埋单”者。不区分不同地区、路段的具体情况,同时一边敞开大门让机动车增量迅猛增长,一边以拥堵之名大量收费,而苦于乃至不堪收费重负者往往集中在中低收入者。凡此种种,难免让人心中有所不甘。
城市交通拥堵,增加的是难题,考验的是智慧。对于一个城市的管理者来说,要吸取的不仅是世界城市治理拥堵的措施,更有未雨绸缪、科学规划的经验,增强工作的协调性和预见性,而不是任其发展,等病症爆发再被动地实施急救。(李代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