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站内搜索:
常委会公报 人事任免 调查研究 一府两院传真
努力提高人大会议效能
时间:2011-09-01 来源:人民权力报

  在日前召开的山东省人大工作座谈会上,对发言时间进行限制,各市发言拒说客套话、寒暄话,会期缩短句句务实,一股清新的会议之风扑面而来。
  看到上述这则新闻,笔者不禁为人大打破常规,限时发言、缩短会期的新举措鼓掌叫好。笔者以为,这样的举措至少有以下几个好处:
  首先,增强了会议的效果和质量。我们知道,当今社会,知识信息迅猛递增,工作和生活节奏加快。限时发言必定是开门见山、抓住重点、突出主题的会议,其质量是挤掉了水分“捞干的”。少而精的发言,参会者愿意听、喜欢听,也乐意接受。
  其次,促进了机关作风建设。会风体现着作风,会风反映着机关的效能。快捷高效而实在的会风,事半功倍,这叫求真务实、实事求是。这样的会风,也为我们其他各项工作带了个好头,作出了好样子。
  再次,节约了会议经费。每次召开会议都会有费用支出。比如场地费、水电费、材料费、交通住宿费、餐饮费等。短而实的会议不仅节约了经费,节省了参会人员的时间,更彰显了厉行节约之风。
  但缩短会期就是真正的高效能吗?当然不是,有些环节恐怕仍然需要精益求精。如发言者事先的准备是否充分?又如,这次会议有没有做到能省则省,是否有节约的空间?只能说,缩短会期是提高会议效能的开始,会议效能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近年来,各地机关部门在会议制度建设、管理水平方面进步明显,会议质量得到了相当程度的改观。但现实中,一些机关部门的会议仍存在着种种不尽人意之处:有些机关单位有事就开会,无事也开会;有的习惯于在风景区开会,入驻星级酒店开会;有的靠会议贯彻会议、靠文件落实文件;有些可以不开的会议,即使再“瘦身”,也是多余;有的参会者把开会当“儿戏”,无故迟到、早退,中途“溜会”甚至干脆缺席。
  胡适先生当年曾经感慨国人不会开会,并且热心地介绍美国人亨利·罗伯特撰写的《议事规则》。时至今日,如何进行制度设计,完善会议规则仍然是我们需要解决的课题。我们更应当清醒地认识到,会议效能建设是个工程,这个工程没有终点。
  更大的期待是,从限时发言做起,总结经验,完善制度,带动会议效能建设全面开花,良性发展。在这方面,一些地方进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如成都市从2009年开始,市人大常委会启动常委会会议评估机制。评估内容包括全体会议和分组审议的情况,还包括会议列席情况、会议服务、会场秩序、着装情况、报告发言人、报告材料、审议情况、记录情况、公民旁听情况等。会议质量情况,将由评估小组进行综合评定并通报。成都市人大常委会实施会议评估机制,通过“回头看”,开展调查研究,运用数据分析,用事实说话,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提出建设性方案和前瞻性意见,为开好以后的会议夯实基础。这样的机制值得其他地方借鉴。
  提高人大会议效能,任重而道远。从更深层次来看,要想正会风,真正开好每一次会议,既要反思会议纪律和会议组织的问题,更要考量会议规则,完善会议制度。但毕竟会议效能只是整个机关效能的“子集”。如何提高会议效能,根本上还是加强作风建设,提高机关效能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好,要想“单兵突进”,提高会议效能,既不现实,也不可能。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有建立,才能完善。重要的是现在就出发,坚持下去,就可以做得很好。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衷心期盼,各地各机关部门都能积极行动起来,开拓创新,努力探索提高人大会议效能建设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