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站内搜索:
常委会公报 人事任免 调查研究 一府两院传真
治蓉兴蓉其枢在水——深化水环境综合治理的调查与思考
时间:2012-06-25 来源:成都市人大常委会 作者:王东洲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千年蓉城繁衍生息、天府之国兴旺发达,正是在水的孕育和滋养下形成与发展起来的。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成都阔步迈向奋力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加快建设城乡一体化、全面现代化、充分国际化的世界生态田园城市的奋进征程,必须秉持治水为重,效法先贤,遵循规律,朝着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确定的宏伟奋斗目标走好科学发展之路。
  水环境直接影响着一个地区和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和发展承载力,关乎大局,关乎长远。市人大常委会一直密切关注,从2009年以来,依照《环境保护法》、《水法》等法律法规,连续四年部署开展了以水环境综合治理为重点的联合监督检查活动,与基层人大上下联动,与有关方面协调互动,邀请300多名人大代表全程参与,通过专题视察、分片检查、随机抽查、定点督查、协同排查多种方式,对涵盖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中小河道治理、农村面源污染整治等10个方面、500多个重点项目进行了监督检查,提出并转交了一批意见建议,推动落实了一批整改举措,督促解决了一批突出问题,成效明显,反响良好。同时,我们也看到,随着城市化工业化快速推进和社会公众需求变化,水资源配置矛盾日趋凸现,水环境改善压力明显增大,水生态修复保护任务更加繁重。治蓉兴蓉,其枢在水,我们在服务和推动成都新一轮发展热潮中务必要有这样的冷思考。
  一、高度关注成都水情的严峻性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2200多年前都江堰这项伟大水利工程造就了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的富庶成都平原。这是老祖宗留下来的一笔宝贵遗产。但由于全球气候变暖、青藏高原雪线退化、岷江上游来水减少等诸多不利因素影响,受到资源性缺水、工程性缺水、区域性缺水、季节性缺水和水质性缺水等多重矛盾交织的困扰和制约,现在成都水情远不比从前且日益严峻,河道基流极其匮乏,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水量消耗大幅攀升,生态用水严重不足,“水都”已是缺水城市,全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分别只有全省水平的1/4、全国水平的1/3和世界水平的1/10。成都是中西部地区特大中心城市, 目前总人口达1500多万,未来将超过2000万人,水资源是极其重要的战略性资源,临渴掘井后患无穷,未雨绸缪势在必行,早抓早得益,节约成本,费省效宏。我们一定要科学认识成都的市情水情,深刻领会2011年中央1号文件部署大兴水利的战略意义,深入贯彻市委水利工作会议对治水兴蓉作出的重大决策,结合人大实际,找准服务科学治水的结合点,把握加强依法治水的着力点,持续将水环境综合治理联合监督检查做深、做实、做出效果,探索建立人大服务和推动治水兴蓉工作的长效机制,力促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相适应。
  二、高度关注水系完善的重要性
  成都历史上是个河流密布环境优美的宜人都市, “沃野千里”的“陆海”水网水系横贯东西、穿城而流,赋予了这个城市天人合一、自然秀丽的独特灵气,也滋养出这个城市温润休闲、意趣盎然的独特环境,“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图画”是李白眼里的壮丽;“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是杜甫笔下的清幽。然而,城市发展不断与河流争地盘,水网被破坏,河少了,水浅了,河网水系的连通性和水动力特性退化衰竭。城市开发了河流挤走了,楼盘开发了湿地挤没了,商业开发了水脉挤断了,依赖河流的生物群落基本消失,成都人曾经引以为傲的“锦江春色来天地”难觅踪影,上百余处以桥名命名的街道、与水系有关联的街名也大多因没水而变为虚名。环境是城市可持续发展最大本钱,环境遭受不可逆转的破坏,是建多少高楼大厦都不能代替的,是上多少项目都无法弥补的。市委已就完善市域水网水系,打造环城湿地公园、加强锦江河流域综合整治,还原成都水清岸绿的生态环境,向全市发出了动员令。这是用生态环保理性匡正城市建设理性的重大举措,群众拥护、代表支持、社会期待。我们一定要主动对接,跟进措施,倾力助推,深入调查研究,畅达社情民意,积极献计献策。同时,要抓紧推动“198”区域保护进入城市立法程序,立好法、立良法,以法治保障来为水源涵养地、生态敏感区、生态湿地的保护修复提供有力支撑,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干扰破坏和侵吞蚕食,让这条中心城区的“翡翠项链”能够世代传承。
  三、高度关注水源保护的紧迫性
  成都供水水源单一由来已久,现有3座自来水厂向中心城区供水,供水水源均来自都江堰岷江水系。一旦岷江上游发生大型山洪、泥石流或重大污染事件,供水水源难以应付突发饮水危机。加之饮用水水源地上游来水的质量、饮用水保护区及上游区域的工农业污染源、加油站等危险品贮存场所、危险品交通运输等,也都是影响饮用水安全的潜在隐患。饮用水安全似一把利剑,一直悬在成都人的心头。开辟与建设第二水源迫在眉睫。市委高度重视,科学谋划,对“十二五”时期大力提升我市供水风险防控能力,加快推进成都第二饮水水源建设,抓紧构建全域成都多水源供水体系,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一定要把该监督的监督到位,把该支持的支持到位,有针对性地开展调研督查、专题询问和专项审议,促进有关方面组织实施好李家岩第二饮水水源规划建设,统筹实施好城乡供水管理和饮水水源保护的政策措施,精心编制好天府新区供水和环保控制性详规,从源头上为“再造一个产业成都”提供安全稳定的供水保障。
  四、高度关注水质改善的艰巨性
  沿着流经成都中心城区几十条大中小河道实地察看,不难发现流域水质普遍下降,部分河道水质甚至已下降为劣五类。未来五年全市经济总量和人均生产总值将加快实现“双过万”,如此大规模增长将给污染减排带来极大压力,如何控制住一座座拔地而起的新建工厂污染排放,还要使地区总排放量降低,以尽可能少的水资源消耗和水环境代价,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对全域成都水环境改善和水生态保护是巨大考验,任务十分艰巨。市委对打好这场硬仗作出了部署,强调要科学核定“河、湖、库”水功能区纳污能力,严格控制排污总量,稳步实施各类水环境整治工程,全面完成下河排污口治理任务,确保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有明显改善。我们一定要把推动市委部署贯彻实施作为监督工作重中之重,突出重点,抓住关键,追踪发现问题,跟踪解决问题,形成不间断、不松懈的监督检查推动力和影响力;纳入“我为成都发展献一策”活动重要内容, 引导代表访民情,察民意,代民言,把群众合理诉求及时反映上来,督促有关方面多管齐下解决与老百姓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水环境污染问题。同时,要结合“六五”普法教育,加大水污染防治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在全社会营造依法保护水环境人人参与、人人有责、人人共享的良好局面。
  对都江堰管理局合理调配水量供给,优化我市来水排水,改善主城区流域水质,我们将发挥在蓉省人大代表作用,视察调研,提出建议,继续呼吁,协力促进;对成都经济区上下游水环境治理,保护成都平原流域水质,我们将争取省人大从地方立法和监督层面,加强统筹协调,给予指导支持,搭建区域联动、一致行动、良性互动的机制性平台;对全面推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格落实水资源开发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加快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深化拓展创建全国节水型城市成果等工作,我们将继续尽人大之责,出人大之力,选准主题,专项检查,依法推动,添力加劲。
  围绕抢占新一轮发展的制高点,比环境、比生态、比基础、比潜力已成为最重要的竞赛场。成都要实现领先发展,实施“五大兴市战略”,打造具有全球比较优势、全国速度优势、西部高端优势的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把环境做好、把生态做优、把基础做牢,才能提升抢占先机、赢得主动的竞争优势。兴水利是发展大计,也是民生大计,可解决就业,扩大内需,美化景观,调节气候,改变生产、生活方式,一举数得。我们要在市委统一部署下,依法履职,积极作为,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做好地方人大“该做、能做、有用、有效”的工作,推动治理水环境和整治脏乱差深入实施,促进“兴水”、“供水”、“节水”、“净水”、“治水”五项重点工作贯彻落实,努力为夯实成都新一轮发展环境基础做出新的贡献。

(作者为成都市人大常委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