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这是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上提出的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总要求。党中央作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大部署,是根据我国社会发展的现状和当前国家社会形势的实际决定的,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全社会的工作,落实好了对中国未来的发展复兴有强大的动力和支撑。但由于我国起步晚、基础薄弱、经验不够,全社会的意识不强,因此,推动不快。为此,笔者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有如下思考: 一、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宣传,增强全社会自觉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营造创新社会管理的氛围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做好这一工作有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但这些工作在我国的起步较晚,时间不长,基础差,基层组织和人民群众的意识不强,当前在全社会的宣传不够、不到位,单位和人民群众知晓度不够。有关领导工作主动不够,基层组织和群众自觉参与不够、工作经验和办法不多,推动不快。因此,当前应切实加大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宣传力度,特别是深入基层人民群众中去宣传,使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深入人心,人人知晓,主动参与,主动配合,才能使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扎实、卓有成效的不断推进深入展开。 二、加大领导和组织的工作责任,确保工作落实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工作,特别是基层组织和社会组织的主动参与,这一不像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吹糠见米,看得见,成效快,现在很多地方和单位领导重视经济工作,轻视社会管理工作;抓经济主动积极,抓社会管理被动;认为经济工作是硬指标,社会管理是软指标;抓经济工作出政绩,出干部,抓社会管理则不能,上级检查考核经济工作也是重点。因而,“一手硬,一手软”,不热心重视社会管理工作。本人认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首先要从各级一把手做起,真正重视,落实到位,纳入对单位、对干部的全面考核,一起奖惩逗硬,作为干部使用、提拔的重要依据,只有这样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才能有力的推进,见到成效。 三、加大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投入,推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不断深入开展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既是着眼现在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社会长期发展的一项十分重要、必要的工作。目前,我国社会进入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各种社会矛盾突显,人与人的关系复杂,相互缺乏信任,干群之间关系紧张,缺乏依靠和信任,真诚的沟通,城乡距离增大,干部民主意识差,法治观念不强等。这些都迫切要求我们必须加快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但目前我们的软硬件条件和基础都比较差,不适应形势的需要和开展工作的需要,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当前的投入远远不够。因此,现在除中央政府要加大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投入外,地方各级政府更应高度重视有计划的加大对该工作的投入,除加大对软硬件的投入,更应加强对人才的培养投入,培养一批懂社会管理、会社会管理、真正热心献身社会管理的人才。只有这样,才有基础、有保障,使我国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有序健康开展。 四、加大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人才的选拔培养,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供坚定的组织保障和人才保障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除了领导和组织层面重视外,当前真正需要一批懂社会管理、会社会管理的人才。成都市锦江区社区和民间自治组织、北京市叶氏集团、叶青大厦楼宇管理、朝阳区“阳光家园”的经验充分证明了这一点,领导重视,懂社会管理、会社会管理的人才,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最重要的。目前,最缺的就是这一点,特别是城乡基层最为严重,“一才难求”,加之基层的条件和待遇都比较差,就更难了。因此,当前各级领导和组织,一定要重视选拔人才外,要特别重视培养这方面的人才,各级组织、行政院校一定要采取多渠道、多种形式培养社会管理的人才,对现在从事社会管理工作同志也要有计划的选送培训,让他们提高知识能力、管理水平,鼓励他们安心工作。只有这样,我们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才能科学、有序、扎实深入的推进,实现社会的稳定、和谐。 五、加强服务,切实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社会管理,主要是对人的服务和管理,一切社会管理部门都是为群众服务的部门,一切社会管理工作都是为群众谋利益的工作,一切社会管理的过程都是做群众工作的过程。因此,只有做好服务群众工作,才能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才能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坚持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指明了社会管理的实现路径和根本遵循。实践表明,任何一项社会管理任务,如果没有把群众满意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如果离开了富有成效的群众工作,就很难取得良好效果。做好群众工作,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人民群众的教育引导,更好引领社会思潮、弘扬社会正气、培育文明风尚,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打下牢固思想基础。各级各部门、街道、社区、村(居)委会等在内的基层组织直接面对广大群众,是做好群众工作的生力军,是社会管理工作的主要力量,可以说是社会矛盾的解压阀、和谐社会的稳定器。如果有的地方政府、基层组织在企业改制、房屋拆迁、土地征用等方面,能做好群众工作,与民争利,那么群众上访,拆迁自焚就会大大减少,那里的干群鱼水关系也就不会异化为水火关系。只有通过做好群众工作,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协调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才能够不断实现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程度地增强社会凝聚力。 城市和场镇社区等基层组织建设一头连着党委、政府,一头心系人民群众,俯下身子听民意、解民忧,传递党和政府的温暖,才能密切群众与政府的联系,增强基层政权的公信力,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四川的“大调解”格局、黑龙江的“六调联动”机制、广东流动人口居住证“一证通”制度等实践证明,各级基层组织只有始终把知民情、解民忧、化民怨、暖民心作为经常性工作,才能将情况掌握在基层、问题解决在基层、矛盾化解在基层、工作推动在基层、感情融洽在基层,才能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内江市市中区司法局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为重点,努力办好服务群众的“八件实事”,做到心中有群众用心服务,取得了明显效果。去年以来,全国25家媒体宣传报道他们服务群众工作稿件53篇,群众送锦旗11面。他们服务群众的“八件实事”受到了省、市、区领导和市、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高度评价。 综上所述,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需要领导真正重视和狠抓工作落实,需要一批懂管理、会管理、热心做工作的一批人才,需要国家和社会各方面的投入,需要更好地服务群众,更需要的是全社会的自觉积极参与,基层组织和群众自治组织扎实有效的开展工作,把群众团结起来,组织起来,把事情办好。我相信我国的社会管理工作将有令人满意的提高,人们向往的有序和谐社会必将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