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站内搜索:
常委会公报 人事任免 调查研究 一府两院传真
四川“一号文件”的关键看点
时间:2013-03-01 来源:四川日报 作者:鲁宁

    周二晚间下班后,笔者在上海的报纸上读到四川省委2月25日发布“一号文件”的新闻。四川确定今年农民纯收入增长要达到15%,为此,省委决定实行农民增收工作县(市、区)委书记和县(市、区)长负责制,并提高市(州)、县(市、区)党委、政府目标考核中农民增收指标的权重。
    因工作需要,我养成了关注四川的习惯,久而久之,对四川省情及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在意。毫无疑义,四川“一号文件”是在中央“一号文件”基础上,结合四川“三农”实际出台的。其主要看点可大体归结为: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有新部署,促进农民增收有新政策,发展现代农业有新举措,推进新农村建设有新要求,深化农村改革有新安排。
    得益于平时对“三农”问题的持续关注,笔者以为,支撑四川“一号文件”的上述“五新”,最核心、最要紧的是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有新部署。具体讲,就是在稳定现有农地承包政策的基础上,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组织有序流转,通过奖励、补助等多种政策手段,扶持联户经营、专业种植大户、家庭农场等。这就牵住了土地有序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这个牛鼻子,“新政策、新举措、新要求、新安排”,也就有了施展空间。正是因为对“三农”问题的清醒务实把脉,四川“一号文件”的政策主旨才能做到提纲挈领、纲举目张。
    四川既是农业大省亦是人口大省,和国内其它农业大省相似,四川农业资源要素的配置已经并将继续发生重大变化:一方面,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青壮年劳力大多远离了农业;另一方面,农地资源日益稀缺,再不改变农业经营方式,农地抛荒及粗放经营必然进一步加剧。再一方面,农业资本投入严重不足,城市工商资本有心开发现代农业却遭遇政策不明晰之“玻璃门”阻挡。把适度开放城市工商资本下乡“务农”提上日程,无疑是创新农业经营体制的又一题中之义。
    不过,凡资本皆有逐利天性。城市工商资本“务农”注定是把双刃剑。拿捏得当,“三农”和工商资本及地方政府皆从中受益;拿捏不当尤其是一哄而上,很可能上演又一场变相的圈地运动,既伤害农民长远利益,亦增添国家粮食安全风险。四川“一号文件”对此既开放亦审慎,明确现阶段必须坚持农地的经营主体是农民和农村家庭。如此,工商资本“务农”,可以重点关注打造和延长农业产业链的前后端,这里大有施展空间。前端譬如良种培育、产前服务等,后端则致力于农产品深加工、物流配送和规模化市场营销。如果这样观察,可以见到其中的政治清醒,亦可称得上经营体制机制创新的一大亮点。
    各国农业不分传统还是现代,比较效益皆难同制造业和服务业比肩。这些年中国农民增收较快,主要不是来自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附加值提升,而是来自各级财政直补、减负及社会让利。从长远看,确保农民持续增收,还要挖掘农地本身的“财产权禀赋”。正因为如此,四川“一号文件”提出扎实做好农地确权颁证工作。这项基础性工作做得越扎实,工商资本以“务农”名义行改变农地用途的市场风险就越可控。农民拿农地租赁流转、抵押融资、入股经营、股权分红才有较牢靠的法制保障。如是,农民方可拥有直接种养之外可供选择的多元增收渠道。
    天府熟、天下安。祝愿蛇年四川“三农”工作开局良好。
    (作者系上海《东方早报》评论员,本报特约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