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站内搜索:
常委会公报 人事任免 调查研究 一府两院传真
新时期加强我省基层社区管理创新的思考
时间:2013-10-17 来源:四川日报 作者:王整 唐力

  基层社区是服务和联系群众的重要阵地,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宏大平台。我省正处于大力实施“三大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两个跨越”的重要时期,城乡社区形态变革加快,要准确把握这一特征和管理服务重点,抓住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契机,以基层社区为切入点,在贴近群众和服务群众中推进社区管理创新,为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创造良好环境。
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加强城市社区管理创新
  四川已进入新型城镇化加快发展时期,大量农村转移人口落户城市社区,流动人口在城市社区的比重越来越大,提升城市社区承载和服务功能尤为紧迫重要。一要加强城市社区建设,针对城镇人口激增所带来的住宅、教育、医疗、能源、交通、生态等基础设施超负荷运转问题,在城市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的过程中,科学规划布局社区建设,夯实硬环境、提升承载力。二要以户籍制度改革为核心,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有效实现就业、教育、医疗、文化、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务对城市社区常住人口的全覆盖,帮助城镇新居民更快地适应和融入城市。三要推进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学习借鉴成都市锦江区社区管理改革经验,剥离街道办经济管理职能和居委会的行政职能,增设社会管理服务机构,工作重心转向公共服务和引导居民自治。四要创新城市社区管理服务方式,大力推进无缝隙网格化社区管理办法;大力推行物业管理模式,着力解决老旧院落“脏乱差”问题,提升社区管理服务规范化水平;大力培育和发展社区社会组织,在更大范围为社区居民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培育居民参与意识,增强社区凝聚力。
在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加强产业园新型社区管理创新
  产业园区是四川新型工业化的主战场,也是创新社会管理的新阵地。目前全省建成各类园区176个,其中,100亿元以上园区51个,500亿至1000亿元以上的园区9个,产业和人口在园区“双聚集”,大批产城一体的新社区蓬勃发展。应对社会管理创新的新课题和要求,一要加强园区新型社区治理机制建设,可以企业、产业、产业链或整个园区为单位,形成党委领导、党群联动、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园区管理体系。二要推进园区社区共建,园区所在地政府要在园区建立社区工作站,产业园区要派出专人到社区工作,共同做好园区管理和社区服务工作,实现社区和园区共建共享。三要服务产业发展,政府、社区、园区要主动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的政策、资金、技术等难题,推行一个机构管理、一个窗口办理、“一条龙服务”的行政审批流程。四要服务园区职工生活,突出抓好社区生活配套设施建设,实行集中式居住、社区化服务,满足园区职工的多层次需求。五要确保园区安全稳定,建立专门窗口,畅通民主渠道,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
  在“两化”互动发展中加强城乡结合部社区管理创新
  城乡结合部是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拓展区域,城乡结合部社区具有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的双重特征,人员结构和居住环境复杂,各种矛盾和安全隐患多,创新这种新型社区管理,是加强社会管理的难点重点,需要积极探索、着力破解。一要高度重视工业化城镇化带来的征地拆迁和利益补偿等问题,积极构建矛盾预防机制,大力推进基层民主,建设矛盾调解体系,促进民生改善和社会和谐。二要切实加强流动人员和特殊人群的管理,坚持居住地管理原则,推行“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管人、以网管人”新模式,帮助流动人口融入城市,帮助特殊群体融入社会。三要高度重视失地农民等困难群体的生计问题,全力做好社保、医保、低保和就业培训等服务工作,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生存和发展难题,增强他们过上幸福生活的信心和能力。
  在城乡统筹发展中加强农村新型社区管理创新
  农村社区化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变革和大趋势。随着城乡统筹改革的深入推进,我省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大批传统自然村转变成为初具城镇功能的农村新型社区。加强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和管理创新,对于提升农村社区公共服务水平,不断缩小城乡差距,意义和作用重大。一要加快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建设新农村综合体,加快新村聚居点建设,大力推进“村改居”,逐步将建设初具规模、村民居住比较集中的村庄改建为农村新型社区。二要创新管理服务机制,建立以党组织为领导核心、村民自治为基础、民主议事为保障、专合组织(或公司)为利益纽带的农村社区治理结构,引入城镇社区管理模式,促进城镇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向农村社区延伸。三要加强社区环境建设,推进道路、供水供电、通信、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新型社区环境秩序化、优美化水平。四要加强社区生产生活服务,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配套建立农村新型社区公共服务网络,努力让农村新居民过上现代文明的幸福生活。
在建设幸福美丽新家园中加强灾区新型社区管理创新
  我省5年连续遭受两次严重的地震灾害,灾后恢复重建中,许多不同地域、不同习俗、不同生活习惯的受灾群众集中搬迁、异地安置,重构为新的城镇、村庄。这些灾区新型社区的形成,给我们带来了创新社区管理的契机。一要把公共设施重建作为民生重建的重点,强化灾区社区公共服务的硬件支撑。二要把灾区基层组织建设作为公共服务重建的重要内容,推进党建工作重心下沉、关口前移,引导居民建立自治组织,支持群团组织、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专业合作组织等入驻社区,重构灾区社区管理服务组织体系。三要推进社区管理服务方式创新,构建议事会决策、居委会执行、监委会监督“三方分治”格局。为群众提供便捷的公共服务,力争实现“进一道门、上一个网、办所有事”。四要同步重建精神家园,引导灾区群众振奋精神面貌。
  在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加强民族地区新型社区管理创新
  我省民族地区经济建设特别是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加快提升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意义重大。藏区新居、彝家新寨建设和新村扶贫工程的实施,在民族地区建成了大批新型社区,亟需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深度覆盖。一要创新社区管理体制机制,明确村党组织行使领导权,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行使决策权,村民委员会行使执行权,村务监督委员会行使监督权,形成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社区“四权”管理体制。设立各种管理服务站、管理服务室,搭建符合民族地区实际的社区管理构架。二要创新社区服务方式,县上建立社会管理综合信息数据库,将政务外网延伸至社区,提高社区管理信息化水平。整合志愿服务队伍,实施统一管理,向社区村民提供文化、医疗、环境、治安、培训、法律咨询等服务。三要创新群众性自治方式,完善村民治理机制,民主选举村委会主任和委员人选,采取票决制对村级重大事务进行民主决策。建立民主管理和监督约束机制,建立奖惩机制,保证群众自治长期正常运转。健全多元治理机制,建立由社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有威信人士和村民代表组成的议事会,组织和发挥社区社会组织的服务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