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传递出一系列重要信息。这些信息,关注点很多,其中讨论得很火的一个话题是:推进城乡一体化要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城镇建设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充满诗意的语言拨动心弦。近些时雾霾引发的“大城市病”的议论和担忧,让人颇感压抑,而中央这次会议对城市发展前景的新描述,带给了公众清新和温暖,一扫心中的雾霾。 离别故乡、落脚城市,是时代变迁中的个体记忆,也见证发展的日新月异,不过,千篇一律、万城一面的建筑、钢筋水泥丛林,则与人们理想的居住环境有不小距离。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见山望水,让大街小巷与青山绿水相互交融,景物自然秀美,历史文脉延续不断,如此,乡愁才有所依凭。在城镇化的过程中,让农村那些古树、湖泊、老井、古建筑等特有的地标风貌与人文足迹存活下来,这是发展小城镇的智慧,也是对乡镇历史文化心存敬畏。 这次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对“人的城镇化”的诗意表达,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城镇化建设的生动诠释。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在这样一个系统的设计中,“诗意表达”获得了坚实的根基。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发展和推动城镇化建设当属必然,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但从媒体报道的一些地方城镇化建设改造过程看,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要简单抹掉“居民乡愁”的现象;在一浪高过一浪的推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不难发现一些地方政府单纯追求GDP增长的“跑马圈地”。一些颇有地方风土文化气息的乡镇百年老屋,被“突突”轰鸣的挖掘机一臂掀翻,令人叹惋。如此大拆大建、大砍大填,实际上拆掉了祖先延续下来的民俗和邻里文化,拆断了人们对乡土的那份古老而深厚的感情,拆除了人们传承和记忆千年的乡村文化的生长之基。 土地的城镇化而非人的城镇化,最后往往是面临着举步维艰的结局。城镇化的确全面铺开了,但不少农民并未真正成为“市民”,同时也失去了“乡愁记忆”。山东某市“整建制”将全市村落集体“隐退”,70万农民“被上楼”,被动“享受”由水泥楼房围成的街区生活;河北某市罔顾实情,大搞撤村复耕,一片片刚建成不久的村民院落瞬间又成废墟……这样的例子,在很多地方都有。 总而言之,新的城镇化建设不能走过去城市发展的那条老路。顺应公众的愿望,就要让城市真正融入自然,让城市成为“诗意栖居地”,最大限度地凸显建筑风格的多元化,展现多元的地域文化风貌,使居民能时时感受到家乡地理与文化的独特魅力。当然,要做到这一点,仅靠中央开一次会议还不够,还需要触动一些官员仍习惯“为民做主”的神经,需要进一步体现公民的参与权与监督权,让城镇发展命运与他们的意见同行。这方面,尚有大量的工作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