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临经济迅速发展、社会快速变革的新时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适时提出“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的总体要求,对此,我们地方人大应当站在什么高度,用怎样的状态和行动来贯彻落实中央的重要决策部署?笔者有三点思考。 人大工作要大气。古人曾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人大工作也要有海纳百川的气度和壁立千仞的大气,要不断提高境界,开阔眼界、着眼长远,注重培养厚德载物的精神和高瞻远瞩的视野,切实做到长远谋划、大气做事。一是讲大局。俗话说“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人大工作要具有“谋划区域、长远发展”的新思路,找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切入点、结合点、着力点,坚持“龙头怎么摆龙尾怎么甩”的原则,把工作重点放在保障和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大局上;放在保障民生,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上,从科学发展的高度观察、分析和处理工作中的问题,对涉及带有全局性、方向性、根本性的重大问题,深入调查研究适时做出决议决定,及时把党委的决策和主张通过法定程序变成体人民群众的共同意志和自觉行动,少说空话、大话,多干实事、好事,把行动落脚到倾听群众、服务群众、造福群众上来。二是谋大事。人大工作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要始终把推动党委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作为首要职责,把群众意愿和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树立民本观念,坚持以人为本,把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统一起来,把促进改革发展稳定与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统一起来,抓住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工作和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民生工程,把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谋划人大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充分发挥人大“智囊团”的作用,每年集中力量抓几件党委政府重视、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大事,力求谋在关键处,干在点子上,为党委谋大事、献计策、当高参。三是高标准。坚持“和谐、现代、务实”的理念,加强人大常委会及机关的思想建设、制度建设、作风建设、能力建设和文化建设,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牢记“创新为源、卓越为先、奉献为上、勇争一流”的奋斗精神,以更加注重密切联系群众、更加注重调查研究、更加注重实话实说的工作要求,拉高工作标杆,杜绝工作停留在一般化、差不多上,加强与一府两院和基层干部群众的沟通联系,改进调研、督查、视察等工作的方式方法,变被动牵引为主动介入,对调查研究、宣传报道、代表委员履职等工作制定详实的工作制度,用制度管人、管事,使务实、高质、高效贯穿人大工作始终。 调查研究接地气。调研是人大形成调查报告,决定重大事项,依法开展监督、提出议案建议等工作的基础,也是密切联系群众、改进干部作风、化解社会矛盾、促进地区发展的重要工作途径。调研的深度、效果,直接影响到决策水平和权威性。那么,如何做到调研下深水、接地气,务实为民呢?一是选题要精。选择调研议题,是否盯住一个“精”字下功夫,因势利导,是考量人大工作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一府两院”服务的对象是广大人民群众,只有服务对象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才会得到一府两院的重视,并加大办理力度,从而使群众更加满意。所以笔者认为,人大常委会在确定议题时,要注重发挥民意“宽带网”作用,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扎实开展好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把群众反映得最多、网络发表得最多、代表建议得最多的问题分析归纳出来,站在促进党委中心工作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高度制定调研议题,使一些党委关心、“一府两院”关切、人民群众关注、社会舆情所指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二是调研要深。“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人大调研的关键在于“接地气”,要读懂吃透与调研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针对调研内容广泛搜集代表所提意见建议与其他地区开展类似调研的经验教训,明确调研的方法、步骤、时间要求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做好调研前的备课准备。周密考虑调研参与人员,除人大专门工作机构人员外,还应邀请熟悉情况的委员、代表或专家、学者,充分发挥业有专攻的作用。将实地察看、明察暗访、问卷调查、抽样调查相结合,灵活运用调研方法,力戒纸上谈兵、坐而论道,力戒走马观花、浮光掠影,力戒管中窥豹、以偏概全,发扬“脱了袜子打赤脚、免起裤腿下田埂”的精神深入基层,用脚步丈量民心,在充分整理信息资料的基础上引导调研人员积极发表意见,做足调研后的归纳总结,最终形成高质量的调研报告。三是效果要实。调查研究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调研成果能否有效转化并指导实践,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开展调研要有目的性和针对性,要带着问题去调研,尽量多看一些没有准备的地方,多搞一些不打招呼、不作安排的随机性调研,在关注先进典型的同时关心帮助后进,避免出现‘被调研’现象,把解决问题、促进工作、推动发展作为评价调查研究实际成效的标准,力求准确、全面、深透地了解情况,脚踏实地解剖“麻雀”,拿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性方案。
依法监督有底气。监督“一府两院”是宪法和法律赋予地方人大的一项重要职权,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社会进步跨步跃进的今天,对人大监督工作的“技术含量”要求越来越高,新形势下我们如何练好这一“基本功”,壮足监督底气,当侧重思考。一是把好入口。目前,“官”多“兵”少、年龄趋于老化、文化素质参差不齐是人大机关普遍存在的问题,把好人员的“入口关”迫在眉睫。一方面要坚决抵制人情选人的现象发生,严格考核选用制度,把想到人大休养生息、二线养老的人拒之门外,抓好人才引进工作,将政治思想成熟、善于学习创新,大局观强、务实踏实的年轻同志充实到重要岗位;另一方面要优化常委会组成人员的年龄、知识结构,逐步提高专职常委会组成人员的比例,凝聚干事创业正能量,从源头上解决说外行话、走过场路、做无用功的问题。二是业务精通。俗话说“业精于勤,做事有底气,发展有朝气”。针对从事的具体岗位勤于学习,要有“钉子”精神、“蚂蚁”精神,持之以恒地学习政治理论和加强业务钻研,要在学习中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在学习中更新知识、提高素养,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通过理论武装的不断强化和知识的不断更新,做到始终把得准正确的方向和人大工作脉搏,努力使自己站得更高一些、看得更远一些,不断提升及时发现问题、透彻分析问题和科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依法监督的行家里手。三是理直气壮。做好监督工作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建设法制国家的重要内容,宪法和法律是我们的坚强后盾,也是我们底气所在。对于“一府两院”工作,人大及其常委会必须理直气壮地依法进行监督,要把“敢于”和“善于”相结合,挺直腰杆,勇于碰硬。凡是法定监督范围内的涉及经济、民生、稳定的重大问题,要敢问、敢管、敢说,充分运用询问、质询、特定问题调查、撤销、罢免等刚性手段,不断改进探索新的监督机制与办法,使监督工作真正有威、有效、有底气。
(作者为巴中市巴州区人大常委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