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站内搜索:
首页
综合要闻
领导活动
会议报道
立法工作
监督工作
代表工作
基层人大
观点理论
建言献策
对外交流
机关工作
人民代表大会
常委会会议
主任会议
四川省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专题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实现伟大中国梦 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
践行节能低碳 建设美丽家园
芦山地震专题
四川省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专题
学习贯彻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
四川省人民代表大会
四川省人大常委会
省人大代表
常委会领导
常委会委员
组织机构图
法律法规
法制讲座
大案纪实
反腐追踪
律师事务所
律师信箱
当前位置:
主页
>
观点理论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生长于中国土壤——三论贯彻习近平在全国人大成立60周年大会讲话精神
时间:
2014-09-09
来源:
新华网
一种政治制度的生长,总是与社会土壤息息相关。扎根所生存的土壤,就会不断吸收养分而茁壮;离开了适宜的土壤,难免“橘生淮北则为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之所以行得通、有生命力、有效率,就是因为它是从中国的社会土壤中生长起来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提出的这一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政治制度形成的社会条件及发展规律,是完善和发展中国政治制度的根本遵循。
不知从何处来,就不知向何处去。近代以来,从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到君主立宪制、议会制、多党制,中国都经历过、尝试过,但都没有找到正确答案。直到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后,带领人民奋斗实践,才最终确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确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显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而是深刻总结近代以后中国政治生活惨痛教训得出的基本结论,是中国社会100多年激越变革、激荡发展的历史结果,是中国人民翻身作主、掌握自己命运的必然选择。
评价一种政治制度,不能割断历史,亦不能罔顾现实。60年发展历程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独具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安排,能够有效保证人民的权利和自由,能够有效调节国家政治关系,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能够有效维护国家独立自主。实践充分证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和实际、体现社会主义国家性质、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保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好制度。在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在人类政治制度史上的伟大创造,为世界政治文明提供了一个新样本。
我们说要有制度自信,就在于中国的历史和社会土壤生长出了适合自己的制度。自信不是自满、自大,而是要不断改革创新,不断推进制度体系完善和发展。怎么完善和发展?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必须深深扎根于中国的社会土壤。可以借鉴国外政治文明有益成果,但绝不能放弃中国政治制度的根本;可以虚心学习他人的好东西,但决不能囫囵吞枣、邯郸学步。否则只会水土不服、画虎不成反类犬,甚至会把国家前途命运葬送掉。只有扎根本国土壤、汲取充沛养分的制度,才最可靠、也最管用。
“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世界上不存在完全相同的政治制度,也不存在适用于一切国家的政治制度模式。设计和发展国家的政治制度,必须注重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形式和内容的有机统一。不妄想搬来一座政治制度上的“飞来峰”,不妄用别国的标准来评价本国的得失,坚定走自己的路,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一定能够创造出来。
(新华社北京9月7日电)
上一篇:
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二论贯彻习近平在全国人大成立60周年大会讲话精神
下一篇:
领导干部应当坚持依法执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