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川新县城什么时候能建好?”“灾区百姓怎样过上有尊严的生活?” “如何借助灾后重建的机遇来调整产业结构?”“对口援建机制如何长效化?”……汶川特大地震已过去近两年,但灾区的恢复重建与发展振兴仍然牵动着广大媒体记者的心。
3月4日下午,在出席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四川代表团驻地,省政府新闻办举行“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四川省暨成都·德阳·绵阳·广元·阿坝·雅安重灾市州恢复重建新闻发布会”,向社会各界通报四川省和“5·12”汶川特大地震6个重灾市州恢复重建基本情况,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及对口援建省市等上百家新闻媒体记者踊跃发问,对灾区的殷殷关切之心溢于言表。发布席后,标示着“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的巨大展板上,一座座拔地而起的新居,一排排林立的厂房,一张张洋溢幸福的笑脸传递着灾区人民的感恩之情和决胜信心。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政府新闻办主任侯雄飞首先介绍了我省灾后恢复重建基本情况。成都市市长葛红林、德阳市市长陈新有、绵阳市委书记吴靖平、广元市市长马华、阿坝州州长吴泽刚、雅安市市长刘守培先后介绍了6个重灾市州重建灾后美好新家园的最新进展,并回答了记者提问。
据介绍,截至2010年1月31日,全省十个大类灾后重建项目已累计开工28186个,占规划项目调整后重建任务的94.89%。其中完工项目21944个,占调整后重建任务的73.88%。累计完成投资6145.75亿元,占调整后规划总投资的65.48%。在灾后恢复重建的有力支撑下,全省39个纳入国家规划的重灾县(市、区)经济发展加快,灾区总体经济发展水平达到或超过灾前水平。“去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目标,我们一定能够顺利实现!”侯雄飞介绍说,按照规划,四川灾后恢复重建将在今年底完成投资90%以上、完工项目92%以上。
灾区恢复重建捷报频传:成都市目前城乡住房维修加固全部完成,农房重建完工99.4%,城镇住房重建完工90%;震后德阳加强产业恢复重建,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新东汽重新巍然挺立;北川新县城将在今年10月形成基本框架,老县城将作为地震遗址进行保护,并将于今年5月12日初步对外开放;广元2009年GDP增幅创建市以来的新高,主要的经济指标达到和超过震前水平;震后的阿坝美丽依然,国家羌族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建设加快推进,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取得新成果;雅安开设灾后重建资金专付,实行专款专用,专政转管,封闭运行……
一份份优秀的成绩单,体现着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科学重建;一声声追问,寄托着深情的牵挂。灾后重建的决胜之年,灾区干部群众充满信心,在感恩中奋进。
北川新县城何时建好,
老县城遗址何时开放?
人民日报记者:地震对北川老县城带来了很大的损失,也是一个整体不见的县城,新县城什么时候能建好?对于老县城,是不是要列为保护遗产?
绵阳市委书记吴靖平: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我们主要是从安全、宜居、繁荣、文明、和谐等方面来把握北川新县城的定位,使新县城的建设体现民族性、适用性、现代性、科学性。整个北川新县城的规划面积是7平方公里,民生项目建设放在第一位。现在北川新县城每天有3万施工人员在加班加点工作,参与建设的都是具有一级或特级资质的大型企业,以确保工程质量、安全、进度。今年10月,可形成北川新县城的基本框架和基本功能。
北川老县城重点是解决道路交通基础设施问题,对其中一部分地震的遗址和遗迹采取保护措施,今年“5·12”可以初步开放,到明年老县城的遗址建设能够全面开放,这个地方今后可以作为地震的科普教育和抗震救灾纪念活动的一个重要的场地,这项工作正在紧张、有律、有序、有效推进。
抓住机遇调整产业结构
经济日报记者:德阳市是怎样借助灾后重建的机遇来调整产业结构的?目前德阳的产业结构和震前相比有哪些变化?
德阳市市长陈新有:德阳是我们国家的重大装备制造业基地,地震前, “二重”、“东汽”等龙头企业已经抓住机遇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地震以后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进一步加快了。这些龙头企业加大了在新能源领域方面的发展步伐,现在在核电方面,目前已经签订的合同50%以上的订单在德阳制造,风电的市场占有率也是非常高的。同时,我们抓住重建机遇,产业向园区集中,实现技术和产品的升级,进一步提升对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工作。接下来在产业布局、产业规划调整上面,我们还会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如何让老百姓分享
更多灾后重建成果?
中国网记者:第一个问题是关于广元的,灾后重建因为有大幅的投资拉动,所以广元财政和GDP有大幅的增长,灾后重建,房子建好了之后,政府的钱接下来花在哪些地方让人民生活提高一些?另一个问题是关于北川的,北川县城居民没有土地,又失去了家园,怎样保证他们真正住到自己的房子里面?
广元市市长马华: 我刚才介绍了广元去年经济社会发展,一些主要的指标超过预期,这是纵向比。横向比,广元总体上还是欠发达地区,发展不足,发展滞后,这些阶段性的特征还是非常明显。去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439个亿,这一年的投资相当于广元建市前21年的总和,这确实是非常不容易的事。从财政收入的情况看,增幅确实是66.1%,但是它的基数很低,总量很小,绝对额很小。另外,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10%多,但是绝对数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了15%多,是一个非常大的跨越,非常不容易,是在灾后重建的强力拉动下取得的效果,但实际上在全省占的位置、平均水平横向比还是低的。所以,我们整个经济总量增幅15.2%,但是在全省的排名还是没有上升,这是一个结构性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不是说广元市的钱比较多,不是这个概念,广元现在很大程度上还是靠转移支付,靠国家,靠省转移支付过日子的穷财政。即便如此,我们还是要充分考虑广元老百姓,城乡居民收入相对还比较低,而且享受低保的人数31万,相当于广元全市人口的1/10,这是一个很大的数额,要通过我们的努力,在产业培育、在民生工程方面的安排和推进,逐步让我们城乡的老百姓收入有稳定的大幅度提升,缩小和其他市州的差距,这也是我们着力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绵阳市委书记吴靖平:北川老百姓今年春节最激动的一件事就是到新县城看未来的住房,怎么分好房确实是一个很大的难题,现在我们主要把握一条原则,就是符合政策,实事求是,合情合理。首先,国家、省规定的对灾区,特别是急重灾区城镇居民住房的政策界线我们必须要遵循,但同时我们又要尊重历史,实事求是、合情合理地来对待北川,因为老县城是毁灭性的损失,很多居民地震以后什么都没有了,怎么解决他们的住房问题我们始终在考虑,新县城的住房有70平米的,有90平米的,有110平米的,有120平米的,通过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的政策,我相信这些居民是完全能够住进新县城的。
重建中如何解决基层疑难问题?
新华社记者:在灾区采访的时候,我们问成都市的市长葛红林,重建不但是基础设施等硬件建设,还包括软件,包括整个社会的重构,成都在加强村民自治方面基层的工作做得比较好,请您给我们解答一下这方面的工作经验。
成都市市长葛红林:大家知道,基础工作非常重要。我们在这次灾后重建的过程当中,高度重视这个问题,具体体现在通过民主议事会的方式,着力加强村民自治,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做到民事民议,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除了在机制上下了功夫之外,我们成都市在社会管理方面也有原创,成都市政府把村级的公共社会工作纳入市财政,通过这方面的工作,我们感觉效果还是非常好的。比如都江堰市,受灾是非常严重的,在灾后重建当中,暴露出有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邻里之间的纠纷问题,通过基层组织的建设,通过基层议事会的机制,有效解决了一些疑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