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发展规划的稳定性 实现地方发展逆困求进
地方发展规划,是经由相关法律程序制订,事关一个地方在一定时期内发展的科学规划蓝图。当前,如何督促政府在充满变数的发展形势下,既遵从规划既定方略不变,保持规划的法律性、严肃性和稳定性,又适应变化了的发展形势,突出规划实施过程中的灵活性,从而在变与不变的统一中推动地方发展目标的实现,是巴中市人大常委会一班人在履职中思索的一件大事。
2006年2月,《巴中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经该巴中市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八次会议审议批准后发布实施。目前,该《纲要》已经实施三年,其实施质量和效果究竟如何?巴中市人大常委会于近日督促政府组织开展了对“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的中期评估。面对一个涉及地方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发展项目的庞大评估工程,市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和运筹,不仅派出相关业务内行等精干力量跟踪督查,而且组织省、市人大代表和非驻会常委会委员,深入农业、工业、交通、教育、城市规划建设、交通、和重大项目工程基础设施建设现场进行调研了解,分析评价,及时为下一步的实施寻找妙计良策。
变数 困境
在规划实施期间,巴中的发展经历了前所未有的一系列困难变数,不仅要受地理位置偏僻、交通条件落后、发展基础脆弱等因素的制约,而且自去年以来,接连经受了特大冰雪、“5.12”特大地震等自然灾害的严重破坏和国际金融危机等不利经济因素带来的重大影响,使发展陷入了困境。
一是影响到经济发展质量,发展效益一度走低。财政收入总量减少,且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明显偏低。国有资产运营质量较差,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资产负债率高,资不抵债户数比例高,企业净资产收益率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下滑,企业销售收入增长比例在全省排名较落后;二是农业生产增长过缓,农业基础依然薄弱。“三农”投入仍然不足,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公益设施建设滞后,“靠天吃饭”局面仍未根本改变。农资生产和运输成本较高,农产品收购价格涨幅有限,金融支农力度较弱,农民增收渠道比较狭窄,增收仍然困难;三是产业结构调整进展缓慢。作为传统农业大市,巴中正处于工业化前期的准备阶段,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不发达,农业产业比重一直处于最大,产业结构属于“一、三、二”欠发达型。截止去年底,三次产业比为41.7:23.9:34.4,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不发达,部分行业低水平重复建设情况还很严重;四是环境保护形势依然严峻。全市工业总量小,主要污染物排放以生活污染物为主,城镇生活污染治理欠账多,减排压力大。同时,由于经济增长仍主要依靠生产要素大量投入和扩张的粗放方式,资源消耗量大,灾后重建及新增各类建设项目都将消耗大量能源;五是部分重点项目进展仍然较慢。《纲要》共列10余个大类100多个重点项目,目前,已有 20多个项目竣工,占规划的近20%;水利工程、高速公路等项目进展顺利;市政体育设施等一批未启动项目,仍占规划的近10%;六是村镇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仍然不高。城镇规划滞后,规划的指导性、权威性和强制性作用发挥不够,大部分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益设置不配套,部分干线公路经过的乡镇,公路与集镇功能不清,以路代街、以街代市现象突出,管理不到位,脏乱差现象比较普遍;七是优质教育资源仍然短缺。与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的目标尚有距离,县城、乡镇和村级学校之间在师资、教学设施等方面存在比较明显的差距,一方面导致部分乡镇学校和村校的教学质量不高,另一方面导致部分城镇学校“超大班”现象突出
成效 底气
虽然面临诸多困境,但在评估中,大家也看到全市干群在战胜困难、迎取规划目标实现而付出艰辛努力后所取得的可喜成效,为继续推进规划实施平添强劲底气。在所提出的近30项主要指标中,人均生产总值、出口总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等指标已提前完成规划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引进省外到位资金、非农产业就业比重、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二氧化硫排放量、人口自然增长率、城镇化率、城镇登记失业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森林覆盖率等指标进展顺利,可望如期完成;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化学需氧排放量、氨氮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人口自然增长率、耕地保有量、城镇登记失业率等指标属于约束性指标,其中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指标已提前完成规划目标;人口自然增长率年均3.7‰,控制在了年均增长4‰的规划目标内;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城镇登记失业率等5项指标进展顺利。
同时,就其与以往的规划实施相比较而言,“十一五”发展规划在实施中表现出两个明显特征,凸显发展质量。一是涉及总量和速度的指标完成较好。前三年,地区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等指标增速分别比规划高出0.6、1.9、7.1、11.9、5、4.6个百分点;二是社会事业和民生领域进展明显。三年来,城镇累计新增就业10余万人,基本实现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目标,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了目标内。教育投入加大,资源配置得到优化,城乡义务教育学杂费全部免除。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加强,卫生安全应急能力提高,新型合作医疗保险覆盖率达100%、参合率达90%以上;城镇职工参加基本养老、医疗、生育、工伤、失业等保险共近40万人次,城镇低保应保尽保,农村低保全面实施,城镇、农村享受低保近30万人。
未来 希望
面对写满变数的规划实施过程,市人大常委会在近期召开的常委会议上提出要求,要始终坚持尊重规划的法定稳定性和严肃性,逆困境而进,增强一以贯之抓实施的底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市委的重大发展战略,认真分析不利因素,把握国家扶持贫困地区发展和在应对金融危机中出台的诸多优惠刺激政策等有利机遇,切实增添措施,推动规划顺利实施,为未来巴中的发展继续写新的希望。
着力优化交通环境,积极构建交通枢纽地位。坚持按照原有规划,按质按量的完成交通建设项目,推进建设进程的顺利实施。积极应对和处理实施过程中发生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配合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政策调整后,巴中新增交通重点项目较多的大好机遇,积极加速推进包括南(充)巴(中)汉(中)、巴(中)达(川)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开工,灾后重建项目,近10个省道干环线公路项目及70多个农村断头公路建设项目,严格按这些项目实施的需要,积极调控筹措地方安排配套资金和相应的工作经费,加强交通部门技术力量配套建设,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
强化农业生产能力建设,夯实农业基础地位。增加对“三农”的投入,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积极推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完善农资和农村日用消费品连锁经营网络,建立农村物流体系,降低农民生产生活成本;积极发展劳务产业,大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把住历史机遇,强力争取优惠政策。继续紧紧抓住国家和省对巴中的支持以及灾后重建、扩大内需等历史机遇,争取更大的投资,更特殊和优惠的政策,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发展、重大项目支撑经济发展。要储备、争取、实施一批基础建设、产业发展、民生改善、生态保护等重点项目,完善工作机制,加快项目实施。
推进产业发展,努力优化结构。要依托巴中拥有的26个农产品获无公害农产品品牌认证,42个绿色和有机食品标志使用权,以及一大批名优土特产品等优势资源,推进农业发展体制创新,在确保粮食稳产和安全的基础上,做大、做强特色产品,大力调整结构,推进规模经营。加快工业结构调整,重点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和矿产资源开发企业,扩大全市工业经济总量;狠抓企业技术改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完善旅游规划,积极创建优秀旅游城市,促进商贸、房地产、物流、金融、信息、中介咨询等服务业发展,全面提升旅游和服务产业整体水平。
促进社会事业发展,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继续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加大教育投入,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均衡发展,深化医疗卫生、文化体育、住房保障等方面的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抓好职业培训和劳动就业工作,努力提高劳动者技能水平,缓解就业压力。
加强环境治理保护,建设绿色生态巴中。坚持把节能减排作为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的重要抓手,严格按照节能环保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把好新增、引进投资项目的准入关,防止借灾后重建和扩大内需之机对高耗能、高污染、资源型的企业给予支持和保护。加强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完善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加快城镇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切实治理生活污染物排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强力推进规划实施,积极发挥规划作用。市政府及各相关部门要认真分析原因,加大工作力度,力争规划目标的如期实现;要统筹做好全市规划与地方规划、五年规划与年度计划的衔接工作,加强对规划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和指导,及时纠正明显偏离规划目标的做法;认真总结规划实施以来的成功经验,为编制“十二五”规划做好准备。
面对人大常委会的审议意见,一名政府负责人当场表示将在今后两年的规划实施期内,继续抓住机遇,突出发展关键点,集中力量,狠抓落实,以确保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和任务,力争在规定时期内不拖腿,不欠帐,给全市群众交一份满意的答卷!(巴中市人大常委会 王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