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基层人大 >

为文化建设护航——广元市人大常委会依法推进文化灾后恢复重建记

时间:2010-12-13 来源:民主与法制杂志 作者:袁昌军
  

  “5.12”汶川大地震,山摇地动,广元惨遭蹂躏,人民受难,文化悲泣。古利州城标——来雁塔六层以上全部震垮,残存塔体多处裂缝。四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同程度受损。朝天明月峡古栈道附近的“老虎嘴”大面积塌方。四川省唯一的豫剧团—广元豫剧团的演出场地受损严重,无法正常使用……
  广元市委五届十二次全会在深入研判形势、立足广元实际、顺应全市人民新期待的基础上,提出建设川陕甘三省结合部经济文化生态强市战略目标,从此,文化强市成为全市主要奋斗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法推进文化灾后恢复重建,也成为人大常委会的重要使命。

  为文化保驾
  市人大常委会坚持把文化发展作为重点,主动纳入监督视野,采取多种监督方式,加速推进文化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组织在广四级人大代表集中视察,向市人民政府发出《关于视察城镇文化工作的意见》,拉开促进文化事业发展的序幕;
  审议市人民政府贯彻实施《文物保护法》情况,悬而未决的文物保护经费被纳入财政预算;
  相继作出《关于剑门蜀道遗址保护的决定》、《关于加强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决定》,文化多样性的保护走在全省前列;
  组织人大代表暗访网吧,从“零点断网”到建立网吧监控中心,网吧接纳未成年人的老大难问题得到初步解决;
  在市人大常委会的示范和影响下,各县区人大加强了对文化事业的监督,剑阁县的剑门关、鼓楼,利州区的来雁塔,元坝区的昭化古城等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得到各级人大代表的高度重视;
  ……

  为文化安家
  地震后,广元更需要以文化安抚受伤的心灵,靠文化提升“精气神”。灾后文化项目、资金大量涌入广元,如何发挥其最大效益?通过视察,人大代表形成了共识,随后在人大会议上提出了代表意见和建议。在集中梳理和认真研究的基础上,市人大常委会提出,要紧密结合广元实际,坚持整合资源,集中优势和力量,统一安排,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施工,打造能代表广元文化的标志性工程。全国人大代表、市人民政府市长马华非常重视,经过艰苦努力,市文化艺术中心项目终于花落利州。该项目规划总投资1.58亿元,建设内容为广元剧场、市博物馆、市图书馆、市文化馆、市青少年活动馆、市艺术剧院、电影放映厅。更难能可贵的是,该中心地处广元城区东坝的中心,是地产商眼中的黄金口岸,在这里给广元文化安一个家,市人民政府损失了卖地收入,收获了群众的口碑,一失一得之间,文化有幸,市民满意,政声可嘉!
  为文化添彩
  为了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召开了全市文化法制建设研讨会,专题研讨如何依法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在此推动下,全市形成了依托项目发展文化产业的良好局面。全省文化产业重建项目共40个,广元有15个,占将近四成。项目确定后,全市迅速启动以文化产业园区为重点的恢复重建,以项目建设拉动资金投入。通过旅游联动、事业联动、民间推动等方式,整合资金,同时以项目对外招商引资,广泛吸纳社会资金,从而推动文化产业建设。
  利州区民俗文化园占地2.5平方公里、投资1.2亿元,全部都是民营资本投入。该园投入40多万元打造的大型民俗歌舞情景剧《红烛映九天》在市区上演,让市民们在久违的嘹亮山歌、清新淳朴的民俗风情中深深沉醉;
  古蜀道上的重要景点剑阁借助灾后重建的契机,在国家和对口援建方的支持下,集中打造剑门关文化产业园。今年国庆长假,剑门关景区接待游客13.86万人次。
  据悉,广元市灾后文化产业重建中,地方投入1.2亿资金,拉动了近20亿的投资,目前该市文化产业项目建设进展顺利,文化产业带渐显雏形。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