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是省委、省政府又一亲民举措。平昌县人大常委会围绕全县工作大局,立足自身工作实际,在县委的统一部署下,与该县五木乡双河村、红山村、雄峰村、爱国村结成帮扶对子,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开展“挂包帮”活动。
领导带头引路
作为挂包领导,平昌县人大常委会主任郑南贵经常深入挂包点红山村进行调研,指导该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指导“三农”工作。春耕生产的现场有他的身影,抗旱救灾有他的操劳,环境综合治理有他的督促,干部培训会上有他的教导,村级经济发展有他的建议……自挂包红山村以来,无论是群众的生产、生活,还是支部、村委的工作,郑南贵都常挂于心,在村“两委”工作上给予了太多的精神鼓励和支持,在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上给予了最大的物质帮助,千方百计为群众致富找门道、寻路子,为干部工作分忧解难,用最大的努力促进该村各项工作的长足发展。
同时,郑南贵与常委会党组书记谢友先多次召集召开“挂包帮”工作会议,专题研究“挂包帮”工作,切实解决困难群众“生活难”问题。贫困户胡学传、残疾人陈统益是郑南贵结的“穷亲”。每到红山村,郑南贵都会去这些亲戚家串门聊家常,关心他们的衣食住行,解决他们生产生活中的特殊困难。看着他们这样清贫的生活,郑南贵每次都要自掏腰包送上三五百元才安心,以解他们生活上的燃眉之急。看着陈统益那无助的双腿,郑南贵又为他买了一副轮椅代步。
干部职工齐心协力帮扶
在“挂包帮”活动中,县人大常委会机关干部行动积极,用心帮扶,经常利用周末时间深入村社院户、田间地头为群众的生产服务,了解群众的所需、所盼、所求,办群众想办的事,帮助群众解决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机关实行“一对一”和“一对多”的方式结对帮扶,规定每名正科级干部挂包帮扶4户贫困户,每名副科级干部挂包帮扶2户贫困户,一般干部挂包帮扶1户贫困户,共结对81户“穷亲”。干部职工在结对帮扶中,根据贫困户的需要因户制宜的实行“菜单式”帮扶,一方面为“穷亲”宣传惠农政策,了解贫困户的致贫原因,“对症下药”找准脱贫致富的路子,并提供致富信息,寻找致富项目,协助解决务工就业等问题;另一方面在为“穷亲”提供一定资金帮助的同时,协调金融部门为“穷亲”贷款,为贫困户发展家庭经济垫“底火”,真正让帮扶工作落到实处。双河村村民蒲美昌家境贫寒、生活拮据,机关年青干部李全洲主动请缨,与蒲美昌结成帮扶对子,帮助他改厨、改圈、改水,建起了鱼池搞养殖,搞起了药材种植增加收入。通过一年的帮扶,蒲美昌家庭发生了变化,既改善了居住环境,又盘活了家庭经济。
为群众致富找门路
“造血式”扶贫既是“挂包帮”活动的真正用意,也是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唯一出路。怎样给贫困群众“造血式”帮扶?县人大常委会领导和机关干部职工经常思考着这个问题。时时处处都在为挂包村经济发展增强“造血”功能出点子、想实招。一年来,机关干部下村社召开群众会、院户会、坝坝会等30余次,详细了解了挂包村的村情民意、基础设施建设情况、产业发展情况、农户收入情况等,找到了帮扶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那就是鼓励和带动有能力的农户发展产业,切实解决“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输血式”帮扶困惑,让群众立足本地搞发展,逐步致富奔小康。
雄峰村村民毛胜和吴佳云在县人大农工委的关心下,外出学习了山地鸡养殖技术,修建了山地鸡养殖场。目前,毛胜和吴佳云的养殖场分别达到了年出栏山地鸡10000多只和5000多只的养殖规模,年收入可观。爱国村村民肖明华带着贫困的帽子外出务工多年,积累了回乡创业资金,经过考察,修建了2000多平方米的野猪繁殖基地,着力打造生态、环保、观光、旅游养殖产业,目前,繁殖基地已初具规模,他计划三年内投资100多万元,扩大养殖规模,把繁殖基地做大做强。
“挂包帮”既是人大干部的社会责任,也是融洽干群关系的纽带和桥梁,更是人大干部情为民系的真实写照。一句句情真意切的关怀,一条条切实可行的帮扶措施,一个个发家致富的门路,都来自人大干部的辛勤和汗水。在昨天,在今天,在明天,人大干部永远都会在扶贫救困道路上留下辉煌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