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14日,巴中市巴州区四小四年级学生王婷在妈妈的陪伴下,提前20分钟来到学校。搬进新教室,王婷融入仅有50人的新班。
一个月前,王婷的班级有近70人,她常常跟妈妈吵着要换学校,因为班里人太多,影响听课。
时间回溯到2009年11月2日,在巴州区人大常委会的评议会上,刘洋、杨向明等3名常委会组成人员就“超大班”问题询问区政府负责人。副区长张洪祥当场作出承诺,力争在年底前彻底化解城区学校“超大班”问题。
运用询问方式,督促“一府两院”负责人在当场作出解释说明或承诺,真正使人大监督迈向实质性监督。
在巴州区,作为区人大常委会审议时的一种监督方式,询问正走向常态化。自2009年3月首次启用询问以来,巴州区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的审议发言越来越“大胆”,越来越有针对性。这些发言直指民生热点,切中工作“软肋”,促成了一系列问题的整改落实。
破冰“第一问”
结束“不敢问”与“不愿被问”
“巴州镇白云办事处群众反映场镇街道长期过往超重车辆,路面严重损毁,通行受阻,这个问题该怎样解决?”2009年3月20日,该区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在听取区政府工作报告后,委员李祖念率先询问。
副区长朱继中立即回应。当天下午,朱继中主持召开专题会议,安排部署了该路段治超载、抓限载工作,并制定出具体的管护措施。一个月后,该路段过往车辆通行无阻,受到当地群众好评。
“人大常委会当初确定我第一个向政府负责人提出询问,我起初不同意,怕会上成‘炮手’,会后成‘炮灰’。”委员李祖念说起首次询问的经历,不禁哑然失笑,他是该区人大常委会首次询问时确定的5名发言人之一。
3月20日这天首次启动询问,主要面临常委会组成人员不敢问和“一府两院”不愿被问的“两难”。一方面,常委会组成人员怕提问题得罪人;另一方面,“一府两院”负责人担心问题太尖锐。“为此,我们对首次询问进行了设计,确定了5名委员为询问发言人,明确了询问内容,与‘一府两院’负责人逐一交换了意见。”巴州区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刘青宁介绍了询问从案头走进会场的历程。
为慎重用权,该区人大常委会成立了人大监督工作专题调研组,就运用询问方式向部分区人大代表了解情况,广泛征求“一府两院”及政府部门的意见,并通过“巴州人大网”收集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
2009年2月底,区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听取了专题调查组的情况报告,讨论修改了询问试行办法,并决定在区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上首次进行询问。
完善询问方式
6人因答非所问或发言冗长
被当场叫停
“对不起,你所回答的内容脱离了所提问题,请于会后书面答复该委员,并报送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室。”2010年5月12日,区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上,一名政府部门负责人在回答询问时,被会议主持人叫停。
询问开展一年多来,先后有两名政府组成部门负责人因答非所问被会议主持人当场叫停,有4名常委会组成人员因发言冗长被叫停,并转为提出书面审议意见。
询问是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一种法定监督方式,但怎样进行询问?询问结果怎样处理?法律没有明确规定。刘青宁坦言,对询问方式的探索和运用,经历了从茫然到清晰的历程。
该区人大常委会在首启询问方式时,制定了询问试行办法,通过在实践中不断完善,逐步做到了“五个明确”:一是明确提出询问的主体。主要是常委会组成人员,同时,列席会议的本级人大代表、常委会工作机构负责人和下一级人大负责人等,也可以对有关问题提出询问。二是明确询问内容。询问内容应当与审议的议案和报告有关。三是明确询问对象。应当是正在审议的议案和报告所涉及工作的“一府两院”负责人或其相关组成部门负责人。四是明确询问的答复。由本级人民政府或者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当场口头答复。不能当场答复的,说明原因后,可在下次常委会会议上答复或者书面答复。五是明确问答时间。提出询问的时间不超过3分钟,回答时间不超过10分钟。
“询问对常委会组成人员的要求更高了,既要敢问,又要问到点子上。”委员李豫川对履职充满信心。
为了一次关于解决医患纠纷的询问,李豫川历时一个月查阅大量资料,并制作成演示文稿,在常委会上展示出当前“医闹事件”的复杂性,引起了政府高度重视。会后,区政府召开专题会议,并随即组建了全区医疗事故处理专家库,建立了风险基金,提高了全区医疗事故处理能力。
探路多种询问
从例行询问到专题询问
“在办理代表建议工作中,人大代表‘被满意’的情况不容忽视。请问区人民政府将怎样提高办成实事率?”
2010年9月27日,巴州区人大常委会机关四楼会议室,一次专题询问展开。5名应邀列席会议的人大代表就所提建议向区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负责人进行了当场询问,问清了建议办理情况,问出了监督权威,问出了办理实效。
为增强代表建议办理工作实效,该区人大常委会决定对代表建议办理工作开展一次专题询问,这是该区在全省地方人大监督工作中第一次开展专题询问。这次专题询问有力促进了代表建议的落实,提高了办理质量。目前,该区共办理落实代表建议117件,办结满意率达100%。
“我们在总结回顾一年多来的询问实践基础上,明确了例行询问和专题询问两种形式,形成了询问的常态化和多样化。”刘青宁介绍,例行询问已形成常态,在每次常委会上运用。专题询问是召开专门会议,对特殊议题开展询问。
近日,巴州区人大常委会向“一府两院”发出了专门文件,对开展询问的原则、内容、形式及要求、结果的处理等作出了明确规定,询问在该区成为常态之问、深度之问、实效之问。
从询问到落实
有问必答,有答必果
“九洲农贸市场为什么迟迟没有搬迁?”2010年7月8日,在区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二次会议上,当副区长何勇作完关于全区商贸流通市场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的报告后,委员立即询问。区商务局负责人针对询问当场作出了解释。
询问不仅问问而已,关键是问后的落实。在这方面,该区人大常委会进行了制度设计,从制度上保证了询问实效。
一是对每次询问的结果,该区人大常委会相关工作机构都要进行综合整理,作为常委会审议的重要参考。二是将整理后的询问实录报该常委会主任会议审定后,通过媒体向社会公示,并函告被询问对象和相关部门。三是对询问事项的落实办理情况进行跟踪督办,对落实办理不力、不到位的,该区人大常委会将依法启动质询等监督手段督促落实,形成监督链条,将询问推向更高层次,极大保障了监督效力。
“在问答之间,政府与人大代表拉近了距离,增进了理解,获得了支持,更重要的是推动了政府相关工作。”张洪祥作为副区长,近两年先后5次列席区人大常委会会议,接受询问近20次。对历次接受询问,他至今记忆犹新。
“能否形成询问常态,关键是要增强询问实效,需要进一步加强党对人大工作的领导,正确处理好监督与支持的关系,选准询问内容,增强设问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跟踪督办,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有问必答、有答必果,切实增强监督实效。”对一年多来的询问实践,刘青宁说出自己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