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下简称“新农合”)在小平同志家乡广安市广安区试点近7年来,农民群众的参合积极性越来越高,参合农民得到的实惠日益增多。这7年,是新农合从无到有、从低覆盖到广覆盖的7年;是新农合从不完善到比较完善、从低水平保障到较高水平保障的7年。该区新农合参合率从2006年的75%到2011年的95.07%,住院补偿比从2006年的19.49%到2010年的43.27%,住院次均补偿金额从2006年的551.29元到2010年的1486.41元;既与各级党委、政府大力推行改善民生的政策举措密不可分,又饱含着区人大常委会对其一往情深的跟踪监督和倾力支持。
2006年,与新农合“结缘”
广安市广安区名为“区”,实际上与“县”无异,总人口达120余万,其中农民人数将近100万。实施新农合制度以前,该区的百万农民群众同全国其他地方的农民群众一样,没有任何医疗保障,相当担心生病、吃药、住院。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履职以来,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改善民生,在我国经济实力大幅增强的基础上,出台了更多举措切实解决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其中,新农合制度就是为解决广大农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而建立的一项医疗保障制度。广安区作为伟人故里,十分有幸早在2005年就开始试点,2006年在全区范围推开,让全区的农民群众早日沐浴到新农合的“阳光雨露”。
然而,起初的试点过程也并非一帆风顺,部分农民的参合积极性并不高,对新农合的兴趣并不大。2006年1月,在广安区二届人大六次会议上,新农合的试点情况受到了与会人大代表的高度关注。有代表提出,新农合是党和政府为民办的一件大实事、大好事,为什么不少农民群众就是不愿意缴纳10块钱的参合费呢?代表的疑问,引起了大会主席团和常委会领导的格外重视。“我们将庚即组织调研组深入基层摸清相关情况,加强对新农合试点工作的跟踪监督,让惠民政策切实惠民利民。”时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王怀清满怀深情地说到。从此,广安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就与老百姓健康密切相关的新农合结下了不解之缘。
春节一过,区人大常委会即组织三个调研小组深入定点医疗机构、乡镇村组、干部群众中,就新农合的试点情况进行详细调研,听取各方意见、建议。通过调研了解到,医疗费用偏高、报账手续繁多、补偿比例过低等,影响了农民的参合主动性,导致不少农户不愿缴费参合。在听取了区政府关于新农合试点工作情况的报告后,常委会结合调研情况提出了不少建设性的建议,督促区政府认真研究解决存在的困难、问题。区政府以此为契机,以便民利民为出发点,对报账程序作了优化,对补偿方案作了调整,降低了起付线,提高了补偿比。由此,农民得到的实惠增多了,参合意愿也强烈了,2007年参合率达85%,比2006年提高近10个百分点。
2009年,与新农合“相知”
“又过了一两年了,不知新农合的运行情况如何,老百姓对此是否满意,建议把新农合工作情况纳入今年常委会的议题。”分管教科文卫工委的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唐亚玲在讨论2009年常委会议题安排时提出。唐亚玲的提议,获得了参会人员的一致支持。
当年3月,常委会组织调研组深入部分乡镇、医院和区合管办,就新农合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再次调研。原有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出来了,这次调研有了新的发现和收获。区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区政府关于全区新农合工作情况的报告,对新农合试点以来取得的明显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对存在的宣传不够深入细致、应参合人数核定欠科学、定点医疗机构监管有待加强等问题,作出了五条针对性很强的审议意见,并印发区政府研究处理。
为跟踪区政府对审议意见的落实情况,常委会于当年9月组织部分组成人员,前往代市、协兴等地医院调研。调查发现,区政府在收到审议意见后,主持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落实人大常委会的审议意见。对能够马上落实的,迅速安排相关部门马上办理,比如针对补偿范围较窄、标准略低、基金结余较多的情况,从当年4月1日起就执行新的补偿方案。新方案一是对各级各类定点医疗机构补偿比例统一提高10-20%;二是报销封顶线由全年累计个人住院补偿金额不超过3万元提高到不超过5万元;三是费用报销保底线由参合农民住院医疗费用扣除起付线后按20%报销提高为按30%报销;四是推行参合孕产妇当年分娩的新生儿随母参合。对需要时间落实的,也抓紧创造条件办理,截止9月,五条审议意见已全部落实到位。常委会在听取区政府落实审议意见的情况报告后,表示很满意,高票通过了这个报告。
这次监督,帮助新农合迈过了前进中遇到的“坎”,推动保障农民群众身体健康的新农合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进一步拉近了人大与新农合及百万农民的距离。
2011年,与新农合“联谊”
2011年1月召开的区三届人大七次会议上,新农合又成了会议讨论的一个热门话题。代表们议论的焦点集中在门诊统筹与家庭账户的利弊、门诊报账限额是否科学、全家外出人员参合难等几个问题上。另一方面,代表们也积极提出议案、建议, 为完善新农合制度建言献策,大会秘书处共收到相关议案、建议5件。大会主席团高度重视代表反映的问题和提出的建议,要求区政府认真研究处理。区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副主任姚余云表示,鉴于新农合在当前已成为受代表关注、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常委会要充分发挥监督职能,跟踪政府对代表所提问题、建议的落实情况,确保新农合的保障功能得到有效发挥。
今年3月,常委会组织调研组对新农合的最新运行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在调研中了解到,之所以新农合会在年初人代会上成为热门话题,是因为自去年启动门诊统筹工作以来,部分地方对门诊统筹政策的宣传不细致深入,乡镇、村组干部对门诊统筹也缺乏深度认识,加之部分乡村医生没有准确理解门诊限额报账的意思,导致不少农民群众无法适应取消家庭账户而实行门诊统筹的新形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的参合积极性。调研组每到一地,都会认真听取干部群众的意见、建议,同时积极向他们宣传解释门诊统筹的重大意义,帮助他们廓清心中的疑惑,进而树立对新农合的全面、全新认识。
“今年1月,针对去年新农合门诊统筹出现的新情况,区政府根据区三届人大七次会议主席团的要求,迅即组织召开各方人士参加的座谈会,全面了解运行情况,及时研究解决措施。以区政府办名义制发了《关于调整新农合门诊统筹补偿标准的通知》,将门诊补偿标准由40%提高到70%,同时将外出务工人员门诊就医纳入补偿范围。另外还印制明白纸30万份,分送每家每户,帮助农民群众更全面、更准确地了解新农合,从而提升对门诊统筹的认同度。”区政府副区长蒋晓明在区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四次会议上如是报告。
向敬飞委员在审议报告时建议,“政府要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契机,加大政策支持和财政投入力度,抓好基层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医疗护理专业人才的引进培养工作,不断提高基层的医疗服务能力,更好满足群众就医需求。”
“我区在新农合工作方面取得的成绩值得充分肯定,积累的经验特别是‘三限’措施十分宝贵,但因其还处于试点阶段,没有定型,政府要抓住大多数农民群众的想法,在探索创新中完善好实施好这项民生工程,尤其要常用面对面的办法,用生动的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引导农民群众增强互助共济意识、健康保障意识、风险保险意识,使群众充分认识新农合的宗旨是‘广覆盖、保基本、保大病’,消除群众的认识误区,推动新农合健康和谐发展。”区委书记、区人大常委会主任蒋英胜在会上深刻地指出。
据了解,区政府及时采纳常委会的意见和建议,目前正在加快推进医改,随着药品零利润销售制度的实施和新农合筹资标准的提高,农民群众的医疗负担将进一步减轻,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将成为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