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站内搜索:
常委会公报 人事任免 调查研究 一府两院传真
从谋划阿坝州“十二五”规划的思考所引发的一些建议
时间:2010-09-21 来源:民主与法制杂志 作者:王福耀

  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收官之年,积极谋划好“十二五”规划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任务。中央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对今后10年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重点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的字里行间,清晰地表明  :中央将把强化区域统筹,促进西部大开发作为事关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基本国策,这无疑为我省“十二五”大发展提供了重大的历史机遇。从我省的情况看,与全国类似,区域间发展不平衡,省外省内环境继续处在深刻复杂变化之中,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发展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都很突出,也尤其需要把强化区域统筹作为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重要途径和举措,加快藏区跨越式发展,把藏区培育成为我省新的经济增长极。在“十二五”规划中,贯彻落实好中央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精神和省委藏区工作座谈会议精神,谋划好、实施好藏区跨越式发展,是摆在全省各族人民面前的一项突出任务。
  在省委的坚强领导和关心下,我省藏区跨越式发展有了长足进步,最近10年,是藏区经济社会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10年。认真总结藏区多年发展的成功经验与不足,在谋划和推进藏区跨越式发展中尤其需要在以下几方面狠下功夫。

 

  夯实基础设施,提升自我发展能力
  以阿坝州为例,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对发展的影响在交通方面表现尤为突出。全州交通运输方式主要是公路运输和航空运输,以公路运输为主。由于幅员辽阔,以高原和高山地形为主,公路建设里程长、成本高。目前,全州公路通车里程9313公里,其中一级公路4.3公里、二级公路1427公里、三级公路494公里,四级公路5728公里和等外级公路近1658公里  ;公路网密度11.22公里/百平方公里  ;公路网等级3.816  (含村道),公路网等级水平较低。全州还有47个乡镇不通油路、611个村不通公路。交通基础设施的滞后,不仅影响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而且影响经济产业的培育、成长和壮大,从而成为制约阿坝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瓶颈。由于交通不便,导致特色农牧资源优势难以转化为经济优势,影响了现代农业建设和农牧民增收致富  ;导致工业加工原料和产品运输成本陡增,制约工业经济布局,影响了工业强州进程。交通滞后更是突出表现为制约阿坝州旅游主导产业的发展,影响了推进旅游国际化进程。阿坝州是世界自然遗产最密集的地区,大九寨国际旅游区是四川国际旅游的通道,汶川大地震前全州接待入境游客占全省的三分之一,仅次于成都。阿坝旅游的发展对建设旅游经济强省举足轻重,阿坝在四川对外开放中的地位和作用十分显赫。目前,虽然建成了九黄机场,但从空中进入州内的只是少量游客,绝大多数游客仍然必须从陆地进入。随着自驾游的兴起,交通滞后的制约表现得更为突出。
  因此,加大对阿坝州交通建设的支持力度,建设发达的公路运输体系,尽快构建起全州“六纵六横”的公路交通骨架网络,全面提升公路交通通行能力、抗灾能力和应急保障能力,就成为阿坝州的迫切希望和要求。加快建成映秀至汶川高速公路,加快开工建设并尽快完成汶川至马尔康、汶川至川主寺、绵阳至九寨沟高速公路、水磨至青城山旅游公路,把马尔康至甘孜州界、雅安至马尔康、马尔康至阿坝至青海、川主寺至郎木寺、茂县至德阳等高速公路列入规划。加快国省干线公路和通乡通村路的改造升级,打通断头路,实现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彻底解决制约农村发展的交通瓶颈。加快成兰铁路建设,开工建设川青铁路成都至马尔康段。加快红原机场建设。加快建设映九高速或九寨沟旅游专用道,加快提升通达各主要景区的公路干线等级。通过实施上述重大交通项目,加快阿坝州“一综合、三节点”的川西北次级交通枢纽建设,形成以马尔康、茂县、松潘为交通枢纽,航空、铁路、高速公路、高等级公路“四位一体”的立体交通网,推动我州创建全国少数民族自治州交通典范州。从而把阿坝打造成为大西北与大西南的联结桥梁、泛亚交通体系中的重要节点和成都经济区的西向延伸平台,成为四川经济西进的桥头堡。
  除交通外,阿坝州市政设施建设等方面也较为滞后。在市政基础设施方面,既面临城镇化水平低的问题,也面临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严重不足的问题。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全国到2020年城镇化水平要达到50%以上,转移农村人口2.2亿人。据此测算,到2020年,阿坝州的城镇人口要达到48.4万人,需转移农村人口24.9万人,平均一年要转移2.5万人左右,这对于一个尚处于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民族地区来说,任务十分艰巨。只有加快城镇化步伐,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才能较好地解决当前因生态建设、水电建设和大骨节病综合防治等引起的移民问题。因此,上级人民政府在城市建设规划审批时,能对阿坝州茂县中心城市、九寨沟旅游城市、马尔康州府城市以及旅游集镇的建设在政策和资金的安排上必须予以倾斜。
  
  高度重视高原生态安全屏障建设
  阿坝州是黄河流经四川的唯一地区,是长江支流岷江的源头,有全国最大的湿地——若尔盖湿地,其生态功能地位十分显赫。为此,阿坝州在确定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时明确提出了要建设长江、黄河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目前,全州的生态环境现状令人堪忧。在国家实施“天保”工程前,阿坝林区为支援国家建设和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累计为国家建设提供商品木材7000多万立方米。由于天然林的过度采伐,导致森林日渐枯竭,使生态环境不断恶化,造成危害日益严重。主要表现  :一是森林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森林覆盖率由50年代的34.4%,急剧下降至80年代初期的18%。经过这些年的生态工程建设,现在才恢复到26%。二是水土流失严重,河流泥沙量明显增高。现有水土流失面积达29830平方公里,占幅员面积的35.16%,平均侵蚀模数高达2954.67吨/平方公里,侵蚀总量8814万吨,且显扩大趋势。三是河流径流量减少,径流变差系数增大。以岷江为例,1996年,岷江年径流量为91.7亿立方米,比50年代148亿立方米下降38%,洪比值增大,达到17  :1。四是农区干旱河谷荒漠化,半荒漠化面积不断增大。干旱河谷面积达15万公顷,地质结构疏松,水土流失严重。五是草地鼠虫害严重,退化、沙化面积不断增加。草地严重退化的面积达100万公顷以上,占草地总面积的30%,鼠虫害面积66万公顷。沙化面积5.4万公顷,而且还在以每年670公顷的速度蔓延。六是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全州珍稀濒危动植物不断增加,仅国家保护的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由80年代的60余种上升到现在77种,许多珍稀动植物濒临绝境。5.12汶川地震,使阿坝州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生态更加脆弱,加强生态安全建设刻不容缓。
  对此,提出以下两点建议  :一是应高度重视川西北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问题,将生态省建设的重心放在川西北高原,大力实施各项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将阿坝州退耕还林补偿年限还经济林部分再延长20年以上、还生态林部分再延长30年以上。或者是将退耕还林农户提前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以保障退耕还林农户的基本生活,从而真正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二是从民族地区多年的资源开发实践来看,国家对资源使用的价值回报、补偿问题在政策制度安排上存在缺失。民族地区在付出资源后没有得到合理的补偿,因资源开发而日趋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长期以来无力治理,严重影响了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要站在战略的高度研究解决生态功能区的发展问题,提出明确的思路与举措,尤其是在国家有关上下游地区生态补偿机制尚未出台时,超前提出四川省资源开发利用补偿机制等相关政策,尽快建立民族地区资源开发及生态补偿基金。
   
  承接产业转移与发展特色产业并重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产业的梯度转移呈加快的趋势,有选择地承接经济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成为我省藏区加快资源开发转化的重要途径。通过承接产业转移,既促进了当地优势资源的开发和转化,又为大力发展当地特色产业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在“十二五”规划中,应当按照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相结合的原则,准确定位我省藏区的特色主导产业,根据藏区的资源特征、产业和企业发展基础、交通和水电供应等基础条件,尽快规划培植富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构建承接产业大规模转移的有效平台。在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的规划上,要避免“大而全”、“小而全”,借鉴珠三角、浙江、江苏等地“一村一品”的作法,按照产业细分的要求培育若干个产业集群作为特色主导产业竞争力的支撑。在实际操作中,结合各个地区、各个企业的实际情况,以具体的产品或者企业为载体,以产业链的纵向延伸和横向配套为纽带,联结上、中、下游产业发展以及左右配套的相关企业,真正形成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集群,从而提高优势产业的整体竞争能力。要在推动藏区资源开发转化和发展特色产业的体制和机制扶持方面寻求突破,赋予藏区更多更大的支持,促进藏区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由过去单纯“围绕资源办产业”向“利用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办产业”的转变  ;由高投入、高耗能、高环境污染、低效益的粗放模式向用循环经济的理念提高资源综合利用、减少环境压力方式转变  ;由过去的分散布局向区域集中布局、集约发展、促进城镇化和增加劳动就业方向转变。
  因此,在产业发展规划中,不搞“一刀切”,以充分发挥藏区水电资源的比较优势,支持藏区“电冶结合”工业发展模式,在符合国家产业准入条件的前提下,支持阿坝州培育发展铝、锂、硅、磁材电子、盐化工、人工晶体六大支柱产业,扶持资源优化配置的企业集团和工业集群,把阿坝州打造成为“中国锂谷”、“人工晶体之都”以及国内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磁材、工业硅和铝型材加工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