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站内搜索:
常委会公报 人事任免 调查研究 一府两院传真
用市场理论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三唯”思想藩篱
时间:2013-12-06 来源:巴中市人大 作者:王安全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决定指出,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习近平总书记在改革若干问题的说明中指出:“在深化改革问题上,一些思想观念障碍往往不是来自体制外而是来自体制内。思想不解放,我们就很难看清各种利益固化的症结所在,很难找准突破的方向和着力点,很难拿出创造性的改革举措。”
  笔者以为,当前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就必须用好用活市场这把利器,来革除盘距在我们思想认识上的“三唯”藩篱。
  唯钱论。当前,人们总是习惯认为市场经济必然以高速度的经济发展为特征,将发展同GDP增长指数相联系,认为增长越快,经济发展越快,就是社会财富增加越多。唯钱论英雄,唯钱论成败,忽略了经济发展质量和可持续问题,未能将钱的增长同社会、生态、人文等各方面综合指标的增长相联系。正是这种一夜暴富的心理使得发展过程中出现盲目乐观、夜郎自大、竭泽而渔等短期行为,让城乡二元差距越拉越大。
  经济发展有其自身规律和特点,最重要的检验标尺就是是否实现效率和公正的统一。效率的实现必须以市场配置资源为前提,它好比是指挥棒,决定着发展的走向、快慢和质量优劣。但发展是一个复杂、系统、多维的概念,牵联着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环境、伦理等各个领域。如果将市场简单物化为钱的增减概念,势必造成发展的偏狭性,使人们在理解市场的理念上出现偏差,单纯将追求钱的多少作为发展的考核评价标准,这种思想如果用于城乡发展将是极其可怕的。
  前些年在推进城乡发展过程中就有过这方面的惨痛教训。如单纯追求农业产量,忽视了农产品质量,生产出一大堆高污染的问题粮食。如一味追求城镇化过程中的经济效益,城镇规模被无限扩大,城镇房屋积压过剩,但过高的房价又让进城农民买不起房,不能真正融入城市,成为游离在城市与农村之间的边缘人。这不是市场在发展中发挥的正常作用,是政府代替了市场这个角色,人为地推动着发展被动前行。
  农村发展是城乡发展的基础,由于这些年政府过多的行政干预,农业发展主体缺位,农业投入角色错位,农业科技转化率低,劳动强度大,产值低,造成大批农民宁愿进城当农民工,也不愿意从事农业生产。而新生代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已基本丧失了当农民的信心和技能,整个农村发展面临萎缩,农村现状堪忧。这正是我们长期以来在农业发展上对农民的要求单纯量化,即只注重增加农业产量,提高农业收益,而未注意发挥农业主体作用,即调动农民主动投入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未充分尊重农民发展上的自由选择权利,总是根据我们发展的需要,甚至是领导的喜好,拍着脑袋让农民生产某类产品。这种行政强控的结果,使得农民在发展上缺乏独立判断能力,唯上是瞻,唯命是丛,依附思想严重,不知道该根据市场需要来调整生产行为,而是沿袭传统或等着上级命令来进行生产。改革开放这么多年,我们的农业生产仍处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生产阶段,融入不了市场,驾驭不了市场,显然是落后的,经济是脆弱的,发展是低端的。
  唯农论。中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基础深厚的国家,当今仍然是传统农业大国。建国以来,行政命令和户籍管理制度,将国人分为了农民和城镇两类人,农村人在与土地打交道的过程中,在生活质量低劣和生产条件艰苦的环境下,用自己超常的辛劳生产出大量的农业产品,养活城镇人口,支撑着城市的发展。长期以来,我们对农村和农民索取过多,要求过重,但并未真正尊重农民的地位,甚至在政治上的需求和权益上轻视对农民的保护,政治地位严重不平等。这种对农民身份和地位的歧视,使得农民从潜意识里产生不满情绪,农村积困积穷积弱,穷则思变,困则思迁,农民千方百计想脱离土地,逃离农村,这就是今天为什么农村生产生活环境虽有了较大改善,但农民仍义无反顾地涌向对他们并不十分友善的城镇。因为除了城市所聚集的优厚公共资源、优越的生活条件之外,和农民追求自身政治地位的提升,努力脱离农村成为“城市人”的心理也是分不开的。同时在文化上,时代发展已让城市文化异彩纷呈,却未能给予农民更多的文化需求,单调的文化供给必然满足不了农民的精神领域,导致其精神空虚,心理孤寂,道德观念下滑。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政府管控终究遏制不了经济发展态势下人口的流动。如今亿万农村人口涌入城镇,同城镇人口相互融合,这是市场发挥了调配人力资源流向的作用,这导致了农村发展出现了新变化。在新形势下,如果我们仍然坚守唯农论,就是不合时宜,更是不尊重市场规律。就如当前许多地方发展喜欢将产业比作为评价标准,通过千方百计减少第一产业的占比,来实现所谓经济结构的优化,认为第一产业占比越重,经济发展质量越低,经济发展结构就越不科学。而笔者倒以为,破除唯农论的根本就应该不过多的计较产业占比。农业占比是根据一个地方农业发展的实际来平衡考量的,只要是市场这只手来决定和调配的,就无所谓轻重,因为农业发展本来就是生产基础,是宜大不宜小的。人为降低这种比重,只会暴露出我们对经济发展的干预过重,主观地造成经济发展上的厚此薄彼。这是十分不利的。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一切从地方发展实际出发,一切以经济发展的自身规律为准,既不唯农,也不轻农,这才是发展的精髓之所在。
  唯城论。城市化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但笔者以为,城市化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结果,人口流动是各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与人追求幸福生活的概念有关。有人认为身在闹市,享受城市优厚的公共资源服务便是幸福,也有人认为身居乡村,享受山村清新恬静的自然环境为最大快事,我们应当尊重这种选择,让城乡之间各种元素自由流动,让公民自由选择,这也许才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消除城乡差别的最高境界。
  因此,我们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一定不要唯城镇化,片面追求规模,追求城市房屋、马路、公园的增长,而应统筹兼顾,平衡推进城乡共同发展,注重城镇规划和设计,处理好城市建设与环境的协调,提升城市品质,坚守生态性、文化性、科技性、地方性、相宜性、经济性、国际化等七大原则。
  城镇发展的同时,不忘记改善乡村条件,改善乡村环境,以多元化的居住和生活格局,留住愿意来农村居住和从业的人。不杀鸡取卵,不一刀切,不将城镇化率作为评价政府政绩的标准,而只将其作为民心工程来有序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