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元市朝天区地处川陕结合部,1989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为广元市辖县级郊区。全区幅员面积161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4万亩,林地158万亩。辖6镇19个乡214个村6个居委会2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8.93万人,境内山高坡陡、沟壑纵横、土地瘠薄,“山高摔死鸡,有马不能骑,地无三尺平,十年九受灾”,是典型的的盆周山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区、川陕革命老区和“5.12”汶川特大地震重灾区。面对恶劣的自然条件和多重困难挑战,朝天区立足区情,全力抢抓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和秦巴山区连片扶贫开发等重大机遇,深入挖掘和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实施“四化联动、文化推动、民生带动、创新驱动”战略,着力夯实底部基础,全力构建“三中心三基地”,推动了县域经济持续跨越发展,为建成全面小康和建设美丽朝天奠定了坚实基础。2012年7月,朝天区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区”。 主 要 成 效 ——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一是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增长,2012年,我区地区生产总值实现29.94亿元,同比增长14.1%;规上工业增加值实现14.6亿元,增长18.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现31.5亿元,增长16.5%;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实现1.26亿元,增长16.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8.13亿元,增长15.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16720元,增长15.8%;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5293元,增长15.5%。在2007年基础上,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三项经济指标均上翻了一番,地方公共财政收入翻了两番,规上工业增加值翻了三番。县域经济综合排位全省第130位,较2007年上升17位。二是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07年的36.9:24.9:38.2调整到2012年的21.5:53.5:25.0,实现了“二产超一产、工业超农业”。 ——特色产业实现新提升。一是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切实改变了“轻工业理发、重工业铸铧”的落后面貌,以园区建设为抓手,大力实施资源转化战略,培育壮大了新型建材、新型能源、有色金属、农副产品加工、医药和医疗器械五大工业支柱产业,积极引进了安徽海螺、武汉凯迪等一批世界500强企业到我区投资兴业,走出了一条山区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路子。二是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大力发展核桃、蔬菜、畜牧、食用菌、蚕桑五大农业特色产业,建成了五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三是服务业现代化取得突破。旅游龙头作用充分发挥,商贸物流业快速发展,建成了明月峡、曾家山两个4A级风景区,雪溪洞创5A、水磨沟创4A进程加快,剑门蜀道和生态养生两条精品游线逐步提升;物流业快速发展,引进培育了天狼物流等3家第三方物流企业,朝天物流园区纳入广元市物流产业发展规划。特色餐饮、交通运输、通讯、娱乐等服务业健康快速发展。 ——城乡环境呈现新面貌。一是新型城镇化稳步推进。中心城区建设实现突破,城区建成区面积由震前0.99平方公里增长到3平方公里,城市人口由震前1.2万人增长到近4万人;中子、羊木等重点集镇实现提质扩容,曾家、青林、平溪等特色集镇风貌塑造全面完成。截止2012年,全区城镇化率达到27.3%,较2007年提高了6.8个百分点。二是基础设施逐步夯实。大力实施交通基础设施“道路升级、乡村通畅、断头联网”三大工程,全区100%的乡镇通油路或水泥路、100%的村通达、65%的村通畅,农村交通建设走在全市前列;大力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成功创建为“全国生态文明先进区”。 ——改善民生取得新成效。一是民生工程深入实施。大力实施“十大民生工程”,覆盖城乡的就业、社保、教育、卫生等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截止2012年底,全区新农合、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医保参保率分别达97%、100%、100%。二是公共服务实现提升。教育、卫生、文体、防灾等公共服务设施大力提升,截止2012年,全面完成全区30余所中小学校重建,全面完成全区31个城乡医院、卫生院的新建、改建,完成86个农村卫生站标准化建设。成功举办了全区首届全民健身运动会,创建成为省级人口计生综合改革示范县区、省级人口计生基层群众自治示范县区、省级防震减灾示范县区。三是扶贫开发成效明显,全力抢抓秦巴山区连片扶贫开发重大机遇,扎实做好连片扶贫规划,积极争取各类政策、资金,坚持把最低生活保障与扶贫开发政策“两项制度”相结合,充分调动当地居民的积极性,发挥“不等不靠、自强不息”的精神,完成五条百里新农村走廊建设,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较大改善。2007到2012年累计实现了41254贫困人口脱贫。 基 本 做 法 一、科学审视区情,一张蓝图绘到底 合理发挥比较优势,有利于作出科学优化的战略决策,推动经济社会实现良性、持续的发展。朝天区作为集盆周山区、国贫县区、革命老区、地震灾区“四区一体”的特殊地区,由于建区时间短、立地条件差、基础底子薄、贫困程度深,发展县域经济困难多、制约多、任务重,与发达地区相比具有“先天不足”的劣势,但是也有资源、生态、文化、区位、政策等方面的比较优势。 区第五次党代会以来,朝天区依循“把朝天建设成为川北大门的经济强区”的规划蓝图,遵循“坚持因地制宜,发挥资源优势,做大做强项目,培育支柱产业,建设经济强区,构建和谐朝天”的总体思路,全力做好灾后恢复重建,经济社会超常发展,取得很好的建设成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城镇建设显著加快、社会事业全面落实。面对已经取得的成绩,区委一班人不骄不躁,深入基层开展调研,科学审视区情,统一思想认识,汇聚集体智慧,谋划未来发展。通过深入调研和广泛讨论,大家一致认为,一方面,近年来特别是通过灾后恢复重建,朝天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奠定了坚实基础,进一步坚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信心和决心;另一方面也要看到,与发达地区和发展较快地区相比,全区经济总量不大,经济结构不优,产业链条不够完善,城镇化率还较低,人流量、物流量还比较小。为此,区委在区六次党代会上提出今后五年的总体目标:“不断加快全面小康进程,努力建设川陕结合部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生态优良、人民幸福的和谐之区”。全区广大干部群众深入贯彻区第六次党代会精神,全力抢抓秦巴山区连片扶贫开发重大机遇,牢牢把握“加快振兴发展、推进全面小康”主题,突出“快发展、争跨越、求升位”主基调,以“建设生态文明繁荣和谐新朝天”为统领,遵循工业发展“三十字”、农业发展“四个五”、旅游发展“1234”、商贸物流发展“五个一”、统筹城乡“一心两翼带全域,四位一体促发展”、扶贫开发“12345”、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四个强化”的工作思路,深入实施“四化联动、文化推动、民生带动、创新驱动”战略,着力构建“三中心三基地”,打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阶段扶贫开发攻坚战,加快建成全面小康和建设美丽朝天。 二、明确发展路径,依托资源抓发展 资源支持发展,发展依靠资源。朝天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紧紧围绕做好资源转化这篇文章,充分挖掘资源优势,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切实推进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的转化,率先在全省山区地区夯实底部基础中实现跨越。 一是充分依托矿产、能源、农特产品等资源优势,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县域经济,工业是支柱。为此,朝天区明确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按照“产业五个主导、布局‘一区四园’、路径依托资源、措施着力链条、总量突破百亿”的工业发展“三十字”工作思路,大力实施“工业强区”战略,着力“稳增势、调结构、做总量、提质量”,狠抓招商引资,加大引进国内外大型龙头企业和关联度大的产业,培育延伸产业链,培育壮大产业集群。目前,我区依托石灰石资源,培育形成了以广元海螺水泥、广元海螺塑编为代表的新型建材产业;依托生物质能、风能和水能资源,培育形成了以凯迪生物质能发电、芳地坪风力发电为代表的新型能源产业;依托农产品、有色金属、中药材等资源,培育形成了以三元缫丝、棒仁食品、金田蔬菜为代表的农特产品加工产业、豪运药业和康康医疗为代表的医药医疗器械产业、太阳坪金矿为代表的有色金属产业。在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大力实施资源转化战略,走“产业支撑、园区牵动”路径,规划建设面积达10平方公里的大巴口、中子、仇坝和羊木四大工业园。 二是充分依托生态、森林等资源优势,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县域经济,农业是基础。为此,朝天区按照“做强五大农业特色产业、建好五个现代农业园区、打造五条新村示范走廊、解决五万贫困人口脱贫”的农业发展“四个五”工作思路,坚持农业产业生态化、规模化、标准化、特色化、市场化发展方向,着力“产业围绕资源转、产品围绕市场转、农民围绕增收转、干部围绕群众转”,走出了一条靠山吃山、依山致富的路子。突破性发展核桃产业,核桃产业发展经验被全省推广学习,“朝天核桃”获得国家地理认证标志,建成朝天林业核桃现代产业示范园区。2012年,全区核桃总量达到28万亩720万株,产量实现1.53万吨,连续四年位居全省县区首位,产值达7.6亿元,全区人均核桃收入3000元以上,林产业对县域经济的贡献率达14%。突破性发展高山露地蔬菜产业,曾家山成为全省最大的高山露地绿色蔬菜基地,并成功注册了“曾家山”、“严大姐”等品牌,建成平溪现代农业(蔬菜)产业示范园区。2012年,高山露地绿色蔬菜复种面积达21万亩,实现产量60万吨,远销省内外40余个大中城市,曾家山片区蔬菜收入超2万元的农户近1万户,全区人均蔬菜收入增加700元以上。大力发展畜牧业,特别是森林土鸡产业,建成曾家山现代农业(土鸡)示范园区。到2012年,全区发展标准化土鸡养殖大户(场)364个,共建有土鸡标准化圈舍28.86万平方米,围栏放养场2.6万亩,种植优质牧草1.5万亩,年商品土鸡养殖能力达到1000万只。稳步发展食用菌、蚕桑产业,朝天是四川最大的夏菇生产基地,推动了以林产业为主导的农特产业持续快速发展。 三是充分依托旅游、文化、区位等资源优势,加快服务业现代化。发展县域经济,服务业是推进剂。为此,朝天区按照“一个旅游目的地、两条精品旅游线路、三个旅游集散中心、四大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旅游发展“1234”工作思路,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到2012年,曾家山成功创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被中国医师协会命名为“中国西部生态养生基地”;明月峡创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省景区标准化示范试点单位;水磨沟景区创“3A”通过初检;龙门阁景区开发有序推进,蜀道文化和生态养生两大旅游文化品牌基本形成。举办了“核桃节”和“避暑节”等地方特色活动,有效推进了“麻柳刺绣”等具有文化特色的旅游商品开发,旅游文化产业融合加快,文旅产业发展辐射带动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依托地处川陕结合部、出入川咽喉和兰渝铁路、京昆高速、成西高铁、宝成复线、国道108线等骨干交通道路过境的区位交通优势,规划建设辐射川、陕、甘、渝的中子、大巴口、羊木三大物流园区,基本形成川陕结合部物资集散中心。 四是充分依托政策资源优势,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县域经济,城镇是载体。朝天“四区一体”的特殊区情,既是发展劣势,也有政策优势。近年来,朝天区紧抓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秦巴山区连片扶贫开发等重大机遇,用好用足国家支持贫困地区发展的产业、土地、金融等方面优惠政策,突出“产城一体、园镇一体、产村一体”,加快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坚持全域规划、产村相融、连片推进生态小康新村建设,每年启动建设15个生态小康新村和1个新农村示范片,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打造了曾家山百里川北民居型新农村示范片、大羊路四十里河谷现代农居型新农村示范片、广陕高速朝天段百里现代城郊型新农村示范片、沙曾平百里川北民居型新农村示范片。到2012年,全区城镇化率达27%,增长2.7个百分点。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大力加强交通、能源、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到2012年,实现了65%的行政村通油路或水泥路,解决了4万人的行路难和3万人的过河难,农村沼气宜建户达到65%以上,城乡供电保障能力明显提高。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城乡垃圾处理设施配置率达100%,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60%,全年空气质量优良率达100%。统筹城乡公共服务,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事业的投入,大力发展城乡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重点解决了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病有所医、学有所教等民生问题。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探索建立了“乡村服务便民化”和“社区管理网格化”模式,推行政务代办服务,群众满意率达100%,羊木社区、明月路社区被省民政厅命名为养老服务社会化示范社区。 三、遵循经济规律,围绕市场抓产业 市场是产业赖以生存的基础,产业发展离不开市场推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产业就必须遵循经济规律,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朝天区严格遵循“市场主导、龙头带动、集约发展、培育品牌”的原则,来发展产业、提升产业、做大产业,为经济跨越发展提供了强力的产业支撑。 一是转变观念重市场。加快产业发展,转变观念是前提。牢固树立市场经济理念,跳出传统思维的束缚,积极加快转变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职能,用市场化的方式指导和引领产业发展。立足朝天农业区的实际,在农业产业发展上,坚持尊重市场规律和群众意愿,在大力发展以核桃为主的优势林产业的同时,也注重发展蔬菜、土鸡、生猪、食用菌、魔芋等周期短、见效快的特色农业,形成了产业长短结合、立体发展、循环发展的模式。坚持市场化配置资源,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对辖区内土地、林地、矿产等资源采用招、拍、挂等市场化方式,使资源合理配置和效益最大化。 二是争取项目建市场。围绕产业建市场,建好市场促产业。坚持以建现实市场为主,推动产品流转基地建设。通过争取市场建设项目资金,建成了平溪乡曾家山高山露地绿色蔬菜批发市场等专业市场;通过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加快农村市场配送中心、农家店建设,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农村市场物流配送体系;通过大力招引项目,吸纳资金,建成了大中坝农贸市场,引进开张了汇集、福龙等大型超市,有效改善了城区购物环境,切实优化了城区购物条件。注重发挥虚拟市场作用,加快市场信息的对接。通过建设曾家山蔬菜网、朝天核桃网等网络交易平台,实现了蔬菜、核桃购销信息的对接,加快了曾家山蔬菜、朝天核桃等产品的流通。 三是招引龙头拓市场。产业发展依靠市场,市场拓展依靠龙头。注重发挥大型企业在新型工业化中的延展效应。近年来,我区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工业强区”的重要手段,按照“抓大项目、促大跨越”的要求,突出把招引产业龙头项目作为招商引资的重中之重,着力引进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经济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领军型、龙头型项目。成功引进了海螺水泥、海螺塑编、武汉凯迪生物质能发电等一批投资过亿元的大项目,带动形成了新型建材、新型能源、农特产品加工、医药医疗器械、有色金属等五大工业主导产业。注重发挥龙头企业对农业现代化的引领作用。坚持以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抓手,整合涉农项目资金,着力抓好产业园区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着力招引有实力的龙头企业、知名企业参与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以示范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推进全区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打造品牌,开拓市场,进一步提升农产品商品率和附加值。 四是建好组织联市场。近年来,朝天区坚持“培育发展”和“监督管理”并重的方针,立足核桃、蔬菜、畜牧、食用菌、蚕桑等特色优势产业,区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用于扶持专合组织建设、龙头企业创建、示范基地建设等工作,大力培育和扶持发展一批技术服务型、基地整合型、龙头带动型、企业联合型的专合组织,着力构建“外接市场、内联农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基本形成覆盖全区各个产业、各个领域的机制健全、运作规范的专合组织体系。到2012年,全区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53个,其中省级示范农民专合组织3个,市级示范农民专合组织8个。 五是打造品牌聚市场。品牌就是竞争力,品牌就是生产力。在产业发展中,注重培育产业品牌,以品牌来凝聚市场。工业上,支持海螺水泥、康康医疗、豪运药业、三元茧丝等企业做大做强,培育形成行业品牌,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农业上,突出绿色、生态两大优势,着重培养特色农业产业,培育农业产品品牌。朝天核桃通过国家地理标志认证,成为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并列为农产品“广元七绝”之一,成功创建为“中国核桃之乡”。曾家山高山露地绿色蔬菜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成功注册了“曾家山”、“严大姐”等品牌商标,曾家山成为全省最大的高山露地绿色蔬菜基地。文旅上,注重发挥“剑门蜀道”和“生态养生”品牌效应,推动全区文旅产业的发展壮大。坚持“文旅兴区”战略,加大对文旅产业的投入,以“双创”工作为抓手,深入挖掘文化旅游资源,不断加快雪溪洞、水磨沟风景区的建设进度,实现了明月峡、曾家山风景区的提档升级。 四、注重统筹协调,集中力量办大事 集中力量办大事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一大优势,也是朝天这样的贫困地区加快发展、跨越发展的成功经验。面对贫困面大,发展任务重,工作头绪多的现实情况,朝天区坚持统筹聚集各类发展要素,充分整合项目资金,集中力量办大事。一是捆绑使用项目资金。针对专项资金分配渠道过多、投入较为分散的实际,按照“整合项目、聚集资金、集中连片、集约发展、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的思路,坚持“统一规划、统筹安排、渠道不乱、用途不变、财尽其用、分工协作”的原则,在统一规划指导前提下对口申报项目,在统筹安排资金前提下分级管理资金,在统一项目实施前提下分口管理项目,在统一绩效评价标准前提下分别评估统计各类项目资金形成的效益,把项目资金投入到发展最需要、最迫切的地方,做到“五指握成拳”,杜绝“遍撒胡椒面”。二是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建成全面小康,主体是广大群众。广大群众既是建设主体,更是受益主体。在建成全面小康的过程中,充分尊重广大群众的意愿,让广大群众参与产业发展、新村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配套、社会管理创新全过程,自己的事情自己定、自己干、自己评。通过合理的宣传、教育,广大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得到有效提升,群众的满腔热情也被引导到加快朝天发展上,推动了朝天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加大支持和激励力度,认真落实上级各项惠民政策,制定了相关激励政策措施,充分调动了群众为加快朝天发展做出应有贡献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三是完善帮扶责任机制。深入贯彻中央、省委、市委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相关规定,有效地将扶贫工作与“挂包帮”、“机关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等活动结合起来,制定了机关和乡镇干部联系贫困户制度,采取“结对子”、“1+1”、“1+N”等形式,统筹安排30名县级领导干部每人联系1个乡镇、定点帮扶1个贫困村和1户贫困户,102个区级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定点帮扶1至3个贫困村,1520名机关干部每人每年帮扶1户贫困户。并对领导、部门、干部的结对活动,实行“不脱贫不撒手、不致富不脱钩”的目标考核机制,强力保证了全区扶贫工作的开展。 五、创新工作机制,一以贯之抓落实 落实是一切工作的归宿。建成全面小康、建设美丽朝天的奋斗目标和各项部署,关键在落实,核心在干部。一是创新工作推进机制。创新开展了班子创“五新”(即树立新形象、展现新气魄、锤炼新作风、推行新举措、务求新成效)、干部比“五讲”(即讲党性、讲团结、讲奉献、讲纪律、讲廉洁)活动,并创新推行“每一天反映工作动态、每一周刊发工作要情、每一月区委常委和副区长听取并点评分管部门工作、每一季度区委常委和副区长进行述职、每一年度开展考核评比”的“五个一”工作推进机制,切实推动了党政班子成员带头抓落实。二是创新工作联系机制。创新建立了区四大班子分管领导联系重点产业制度、县级领导干部联系重大项目制度和招商引资“双百工程”。同时,完善责任捆绑机制,坚持对县级干部以及各乡镇、各部门主要负责人实行年度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评先树优的重要内容,在全区上下形成了责任层层落实、压力层层传递的工作局面。三是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制发了《区级领导带头践行“七个加强”的规定》,在全区上下喊响向区委常委看齐。通过深入开展“作风建设年”、“作风提升年”等活动,请客、打牌、放高利贷、造谣信谣传谣“四股歪风”得到有效治理;通过深入开展“走读”和“慵懒散奢”专项整治,全区上下形成了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