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立法工作 >

谁知盘中餐,财力强支撑——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审议“三农”投入情况报告侧记

时间:2009-11-04 来源:人民权力报 作者:李毅
  

  我省是一个农业大省,“三农”问题较为突出,历史上欠帐也较多。9月23日,省政府副省长钟勉向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作了关于“三农”投入情况的报告。“仅今年上半年,全省“三农”投入就达936亿元,增长了313.4  %。”
  “313.4%!”这是常委会组成人员在审议发言中频繁出现的百分数。“投入是近年同比最高!”常委会组成人员对省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给予肯定:“加大了投入力度,突出了投入重点,创新了投入机制,取得了明显成效。”本次会议顺利通过了该报告,而常委会组成人员在审议中提出的诸多建议、意见,为这份报告增加了沉甸甸的份量!

  持续加大投入不“闪火”
  今年上半年,省政府抓住“灾后重建”、“扩大内需”这两大措施变“危”为“机”,机遇意识突出。“三农”投入抓住了重点,突出农业生产能力投入、突出灾后“三农”投入、突出落实扩大内需政策投入以及突出改善农村民生投入等。投入机制的创新着力三个方面,一是财力资源整合,整合各方资金,提高效益;二是纳入市场经济范畴;三是农民自愿。对“三农”的投入让农民增加收入307元,增长13.4%,高于全国平均增长水平。农民兜里有了钱,柜里有了粮,菜篮子也丰富了,这就是“三农”投入最直接的成效。
  “三农”是我省加快发展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小康社会建设的关键环节。常委会组成人员指出,目前我省“三农”投入仍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金融对“三农”投入不强。1-7月全省涉农贷款新增538.54亿元,其中“三农”投入比重还不大。在上半年金融对保增长投入大幅创历史新高的背景下,“三农”投入尚处偏少总量,金融对“三农”投入还需要新的突破。二是投入不平衡或不到位。如民族地区、边远山区、高半山地带由于受地理环境、交通制约,投入见效慢。这些地方最需要加大投入,不能因为投入见效慢而不投入或减缓投入。再如,水库建成多年后配套工程建设资金迟迟不到位,一些早该建成的配套工程到现在还没建成。三是投入的可持续性不够。比如对农业项目投入的倾斜没有持续性,有的第一年有了投入,第二年就取消或减少了投入,造成断链,影响群众发展农业的积极性。
  “谁知盘中餐,财力强支撑!希望持续加大‘三农’投入,绝对‘闪不得火’。”“建议省政府千方百计引导更多资金投入“三农”,完善资金投入使用机制,逐步解决“三农”投入资金不足和不平衡的问题。”文心田、罗林书等委员谈到,对“三农”持续加大投入,仅靠财政资金是不够的,必须不断创新机制,引导越来越多的资金投向“三农”。因此,政府应继续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增加金融投入。在收入增加、环境改善的基础上,完善政策,加大力度,鼓励农民群众加大投入,为农民群众的投入提供政策支持和优良的服务。甘道明、杨志文等常委会组成人员指出,要区别对待平原、山区、丘陵等地区的投入资金分配,投入上要实事求是考虑民族地区、边远山区、高半山地带的特殊情况,因地制宜加大投入力度。乡镇、村的资源和财力比较薄弱,要考虑向基层倾斜。加强对区域性较强的产业进行扶持、培育(如蚕桑),对农业项目的倾斜要政策扶持,要有持续性。重视农村规划,增加农村规划方面的投入,促进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工作。

  加码农村民生投入
  我省在农村实施的就业促进、扶贫解困、教育助学、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百姓安居、道路畅通、环境整治等“八项民生工程”,1—7月已投入512.6亿元,同比增加233.85亿元。“我们不仅要加大经济建设方面的投入,还要加大社会事业方面的投入。当前农村民生投入仍是农村群众之所急需,希望投入上能有更大的倾斜,使有限的资金在农村民生投入上发挥更好更早的效益。”农村民生投入,成为常委会组成人员审议的热点之一。
  四川是水资源大省,但时空分布不均,区域分布不均。甘道明等常委会组成人员指出,四川要把解决水利问题作为解决农业生产、生态建设的重要战略目标。水利建设应放在“三农”投入的第一位,并作为向中央争取投入的重要方向。杨胜芳等委员也建议,要加大对丘陵地区特别是缺水地区的水利设施建设,在注重大中型水利设施建设的同时,更要关注塘堰建设。
  随着农村城镇化进程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化肥、农药的使用,使环境污染的问题日益严重。“应加大对治理农村环境方面的投入,作好规划,加强措施,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许多常委会组成人员建议,因治理环境给农民生产生活带来困难的,政府应给予一定的补偿。例如目前网箱养鱼,对水体污染很大,政府应采取措施。要重视农村生态平衡,加大农村生态建设的投入,保护和恢复地震灾后生态,坚持做好退耕还林,涵养水资源,注意土地的合理休整。提高森林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
  “对改善农村民生的投入,除了进一步在医疗、教育、水、电、路、气等方面夯实硬件建设的投入,还需要在软件上,如加大科技的投入、培训和推广应用。解决好科技支撑的根本性问题十分关键。”杨志文、李洪福等常委会组成人员看到,农民工外出就业后,剩下的都是老人小孩妇女,这不利于建设新农村。因此,要在高度重视农民工的培训、增加农民工技能,帮助农民就业、尤其是支持农民工返乡就业方面要加大力度。农村科普工作对农业发展作用很大。加大农业科技的投入非常关键,应探讨如何整合合作社与科普协会的力量。“农村职业教育与城市职业教育差距很大,并且与农村实际需求联系不紧密,与有关“农业现代化”的结合不紧密。”黄克艰等委员建议,要注重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职业教育的质量,使农村职业教育回归到为农业现代化服务。

  千方百计使投入见效
  解决“三农”问题首先解决“三农”投入。解决“三农”投入不仅要着眼投入了多少,还要千方百计在投入效益上下功夫。花了钱,就要真正提高农业生产能力,改善农村面貌,提高农民生产、生活质量,这才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投入的效益需要扎实的三农工作做支撑。“报告中的措施和政策在目前来看是行之有效的,但从长远角度看,还需在更高的角度从经济战略高度上制定农业政策和措施,确立长效机制。”张东升、卢耸岗等常委会组成人员建议,要加强对“三农”投入的调研,制定对“三农”投入的中长期规划,要有明确的中期目标和远期的战略目标。在农业上要坚持“放水养鱼”,充分激发农业活力。加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和基地建设工作。充分运用金融手段,解决好涉农企业流动资金困难的问题。还要着力将“三农”投入与调动群众积极性、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结合起来。
  “抓好土地问题不容忽视。”邢泸生委员说,某些地区对基本农田保护的观念淡薄。报告中提到了《四川省“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建设规划纲要》的大项目,这个理念很好,但能否达到1+1=2的效果?成都周边虽属都江堰灌区,但早不是传统农业区了,土地浪费问题很突出。成都平原的易耕土地种植树木,能否重点转移到低产丘陵或山区呢?对种植什么,地方政府还不能完全放手,要进行科学的调控,不能完全靠经济手段调节。GDP是政绩的基本考核方式。目前土地流转是热点,建议在考核时对土地流转过多影响农业良性发展的应减分。在承包期上,土地证上写的是“永久”,政策规定最长期限为30年。相关部门要加强调研,以免积重难返。
  保证投入的效益,还需要完善和加强监管工作。宋国文、彭玉水、朱俊伟等委员建议,要高度重视涉农资金监管工作,强化监管措施,落实监管责任,确保管好用好涉农资金,切实提高各项涉农资金的使用效益。审计部门在适当时候,要及时开展对“三农”投入的绩效审计工作。对违规违纪和违法的人和事,要坚决查处和追究。要增加投入的透明度,尽可能将投入资金、投入项目提前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的监督。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