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映民意,关注民生,目光坚定,言语铿锵。
1月26日,省人大代表听取政府工作报告后,热议保障和改善民生。“让钱包鼓起来”、“让房价更合理”、“让看病不再难和贵”、“ 让‘老有所养’更实在”,人民群众最期盼解决的民生问题,正是全体代表关注的焦点。
让钱包鼓起来
背景:2009年,我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904元,增长10.1%;农民人均纯收入4462元,增长8.3%;城镇新增就业7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3%。
如何让老百姓的钱包鼓起来?陈杰文代表认为促进就业,鼓励创业是关键。陈杰文代表对记者表示,近年来,省政府对城镇新增就业人口就业以及下岗职工和农民工再就业等方面工作的投入和努力群众有目共睹,成绩令人欣慰。他希望政府能进一步关注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特别是解决高校专业设置不合理,师资力量不适应高校扩招规模等问题,从源头上改善高校学生就业难的现状。他建议,逐步放开高校专业设置权力,让高校的专业设置更贴近社会需求。同时,出台鼓励高校毕业生和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和措施,特别在税收和融资信贷方面给予实质性支持。杨岚代表则认为,要让老百姓的钱包鼓起来,完善公平合理的分配制度更重要。她建议进一步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全面推行聘用制和实现“同工同酬”;绩效工资改革上要打破论资排辈,实行“多劳多得”和“优劳多得”的原则,让各行各业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劳动者的收入与他们的贡献和成绩成正比;在职称评定,特别是教师队伍的职称评定上,要有灵活性,要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
“农民群众的收入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息息相关!”省人大代表、南溪县石鼓乡金山村支部书记刘全说。据他介绍,他所在的金山村拥有耕地576亩。由于天干无法耕作,去年共300多亩耕地被闲置,极大地影响了农民群众的收入水平。他建议,各级政府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在加大乡村道路建设的同时,还要重视农村引水渠灌管网的建设,让农民不再看天吃饭,切实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让农民群众的钱包鼓起来。
让房价更合理
背景:针对个别地区2009年房价上涨过快的现状,2010年,省政府将大力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筹集12.6万套房源解决符合廉租住房保障条件的城市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改造棚户区10万户。同时,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副控制在3%以内。
“比高房价更可怕的是房价上涨过快给人民群众造成的心理恐慌。”省人大代表、绵阳市游仙区副区长田荣华如此表述他对当前房价问题的担心。 田荣华说,个别地方曾经出现过房价一周一个价,甚至一天一个价的情况。房价上涨过快让很多人争相入市,其中不乏非居住需求的投机者。他们不仅挤占住房刚性需求群众的有限资源,还是哄抬房价的罪魁祸首。因此,他希望政府严格执行中央近期对房地产行业的一系列调控政策,打击投机性炒房,遏制房价过快上涨。同时,建议政府增加土地供给,严厉打击一些开发商囤地和捂盘惜售的行为,通过增加供应量的市场手段来调控房价。就倍受关注的个别地区地方财政对房地产业过度依赖的问题,田荣华认为,当前的财税体制下,地方财政占总税收的比例很低。然而几乎所有民生工程或者项目建设都需要地方财政自己配套资金,有些项目地方配套资金所占比例还相当大。如何解决资金缺口?地方政府自然会把目光投向能带来不菲土地收入和相关税收的房地产业。遏制房价过快上涨就要减少地方财政对房地产行业的依赖。对此,他建议省政府减少地方政府对一些建设项目的地方配套资金,因地制宜地确定各项建设的地方配套资金比例,不搞一刀切。田荣华代表的观点得到了不少代表的响应和支持。
让看病不再难和贵
背景:2009年,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90.3%,并将国有关闭破产企业退休职工全部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3.4%,受益2180万人次。
针对看病难,王军和曾玉清两位省人大代表在接受采访时表达了不约而同的观点。他们都指出,医疗资源过度向大城市大医院集中,城乡医疗服务发展不均衡的现状是当前看病难的主要原因之一。王军代表建议,政府加大对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站的投入力度,并支持引导社会力量办医院。曾玉清代表补充道,特别应加强对基层医院的软件投入,加大基层医生交流培训力度,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
建立和完善现有医疗保险制度是解决看病贵的重要手段。在医疗保险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工作了近十年的内江市医疗保险管理局副局长、省人大代表何圣东给看病贵开出处方:逐步提高城乡医疗保险报销比例;增加可报销药品名录;积极做好医疗保险跨地区转移的相关准备工作,争取尽早实现省内医疗保险的跨地区转移,打破各地在缴费标准和报销待遇上的不一致。而省人大代表田荣华则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由卫生行政部门下设机构管理,造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监管单位和受益单位均从属于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现状表示了担忧。他说,这为变相套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提供了方便,也使医院开大处方、高价药,多开药,等损害农民群众利益的行为缺乏监管。他建议,在全省推广成都经验,把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管理机构统一,让各项医疗保险的资金使用和监管落到实处。
让“老有所养”更实在
背景:2009年,277万企业退休人员增加了基本养老金;启动了21个县(市、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城镇和农村低保对象累积月人均补助标准分别提高到145元、56元。
“养老保险制度在追求高覆盖率的同时,还要让老百姓觉得它很实在。”省人大代表袁媛娓娓道来。她说,当前养老保险待遇的基本原则是:多交多得,其他待遇浮动机制都还不够完善,因此老百姓总感觉养老保险待遇滞后于物价上涨,希望政府能逐步建立和完善养老保险待遇浮动与物价波动同步的协调机制。物价上涨,政府就相应提高城市低保补助标准和企业退休职工养老保险待遇,让养老保险变得更实在。
“要在农村实现‘老有所养’,破除‘养儿防老’的旧观念,就必须提高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待遇标准。”来自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地区的省人大代表、简阳市坛罐乡南堰村党支部书记陈大清如是说。他进一步举例指出,正在试点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参保缴费标准是每年最低交100元,最高交500元。每100元上升一个缴费和待遇档次,而以最高档参保交满15年,在年满60周岁后,每月也只能领取不到130元的养老金。这130元说多不多,说少不少,成了鸡肋。这是当前农民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积极性不高,全靠政府推动的主要原因。因此,他建议提高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缴费标准,或者不设缴费上限,同时也相应提高其待遇标准,让农民群众真正实现“老有所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