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坡上台阶 蓄劲求突破 开创新局面——蒋巨峰省长在四川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举要

时间:2010-01-27 来源:四川日报
  

  灾后恢复重建全力推进
  2440户规模以上受损工业企业有97.6%恢复生产,6个重灾市(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12个高速公路和88个国省干线及重要经济干线项目全部开工。北川、汶川、青川3个县城及映秀、汉旺等35个城镇重建加快推进。帮扶安置因灾失地农民5.6万户。帮助41.9万名受灾群众实现就业。  规划重建的126.3万户农村永久性住房全部完成,因余震等因素新增19.6万户农村住房重建已开工99.9%,其中完工77%。25.9万户城镇住房开工97.1%,其中完工74.7%。
  全面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基本完成目标任务
  □抓紧抓好民生项目重建□提高基础设施保障能力□促进产业恢复提升□加强防灾减灾和生态恢复□继续强化工程质量和资金监管□深入推进对口支援工作    
  春节前基本完成农村住房重建,5月底基本完成城镇住房重建,年底基本完成学校、县级医疗卫生机构、计划生育服务机构以及乡镇卫生院重建。
  累计完成463个公路项目重建,映秀至卧龙、川主寺至汶川、汶川至马尔康公路基本形成通车能力。
  全面解决灾区331.5万人饮水困难,完成869座震损水库、300座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任务。
  9月底前北川、汶川、青川县城和映秀、汉旺镇建成基本框架、形成基本功能,其他33个城镇基本完成重建主体任务。
  农村产业恢复重建完成85%左右。规模以上受损工业企业复产率达到99%以上。
  不断优化投资结构努力保持投资持续增长
  □积极推进重大项目建设□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加强和改进项目管理
  全力推进一批支撑作用强、带动作用大、辐射范围广的重大项目,确保完成投资1.05万亿元。
  加快建设成兰、成贵、成西、兰渝、成渝客专、成昆新线等铁路,力争开工成都至康定、隆黄铁路叙永至织金段、昭通至攀枝花至丽江等铁路。
  加快建设广元至川陕界、雅安至西昌、巴南、成自泸赤等高速公路,推进国省干线公路改造升级和农村断头路建设。
  加快建设泸州港二期续建、宜宾港志城作业区一期工程,推进岷江航电综合开发。
  加快双流机场新航站楼建设、南充机场扩建,争取阿坝红原机场开工建设。
  加快建设亭子口、武都等19处大中型水利工程,争取开工小井沟等17处大中型水利工程。
  政府投资重点向 “三农”、保障性安居工程、卫生教育等民生领域倾斜。
  积极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城镇建设和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投入。
  进一步支持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大自主创新、节能环保、技术改造投入。
  加强规划和政策导向,严格控制“两高一资”、产能过剩行业新上扩能项目。
  严格落实项目质量和资金管理制度,严把项目审核关,提高投资绩效。
  着力做强做大产业进一步强化产业支撑
  □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着力强化科技支撑
  注重存量升级、增量创新,全部工业增加值增长12.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以上。
  继续实施工业“7+3”产业发展规划和八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行动计划,加快打造德阳重装、成都软件、攀西钒钛等产业集群,川南重化工、名优白酒及成都汽车基地,成都资阳机车、成绵乐广遂电子信息、成乐眉雅光伏、川东北天然气化工等产业带。
  编制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增加值增长3%。
  培育发展领军企业,推进服务业发展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增加值增长9.5%以上。
  大力发展市政公用事业、房地产和物业服务、社区服务等民生性服务业。
  积极推进旅游产业大发展,旅游总收入达到1700亿元。
  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产业集群建设。
  着力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努力扩大城乡消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
  加强产学研联盟和孵化器建设,加快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打造一批战略性新兴产品和创新产品。
  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904元,增长10.1%。农民人均纯收入4462元,增长8.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174.2亿元,增长21.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020.7亿元,增长58.1%。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5678.3亿元,增长19%。第一产业增加值2240.6亿元,增长4.0%。第三产业增加值5198.8亿元,增长12.4%。到位国内省外资金4063.7亿元,增长35.5%。实际使用外商投资41.3亿美元,增长23.5%。在川落户世界500强企业151家,其中新增9家。
  展望2010
  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灾后恢复重建的决胜之年。虽然国际经济环境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很多,但世界经济有望缓慢复苏。我国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逐步巩固,各方面发展信心明显增强。我省正处在爬坡上坎、蓄势突破的关键阶段,处于经济发展上升期、重大工作推进攻坚期、积蓄的发展动能释放期、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奠基期,我们有信心、有条件、有能力利用趋好的外部环境和良好的发展基础,爬坡上台阶,蓄劲求突破,开创新局面。
  我们将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省委的总体部署,围绕“两个加快”,把握“巩固回升、加快发展”的工作基调,坚持“一主、三化、三加强”的基本思路,继续实施“三个全面推动”,强化投资拉动和产业支撑,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改善民生、促进和谐,圆满完成“十一五”主要目标任务。
  2010年主要预期目标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1%;城镇新增就业62.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9%;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3%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以内。
  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深入实施民生工程□努力扩大就业□加快建设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大力发展医药卫生和人口计生事业□加快发展教育文化体育事业□营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做好民族、宗教工作□加强国防建设
  在深入推进八项民生工程的基础上,新增民族地区房屋建设工程、文化体育工程。全省民生工程投入782.6亿元,其中省级财政拟安排91.9亿元。
  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开发就业岗位,强化就业援助,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
  完善创业服务体系,加强创业服务平台建设,重点抓好成都、绵阳和攀枝花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试点。
  全面推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搞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做好农民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工作。
  全面实施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加快推进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市级统筹。
  大力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筹集12.6万套房源解决符合廉租住房保障条件的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改造棚户区10万户。
  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初步建立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稳步开展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完善城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逐步建立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制度。
  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初中校舍改造和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
  继续实施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和藏区 “9+3”免费教育计划。
  大力推进职教攻坚,启动彝区免费职业教育计划,免除中等职业学校六类特殊对象学费。
  加快省图书馆、美术馆、广电中心、广电安全播出监测中心等重大项目和藏羌彝文化走廊建设。
  加快藏区有线广播电视网络建设。
  推进国有院团、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和非时政报刊类转企改制。
  进一步完善“大调解”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加强信访工作。
  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民族地区和谐稳定和长治久安,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旗帜鲜明地反对民族分裂活动。
  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进一步加强
  启动21个县(市、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城镇新增就业7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3%。开工新建廉租住房6.6万套,启动改造城市棚户区5.8万户。实施藏区“9+3”免费教育计划,组织万余名藏区学生到内地接受免费中职教育。
  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统筹区域协调发展
  □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深入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加快推进成都平原、川南、攀西和川东北城市群建设,逐步形成以成都特大城市为龙头、区域中心城市为依托、县城为骨干、小城镇为基础的城镇体系。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放宽中小城市、小城镇特别是县城和中心镇落户条件,促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并享有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权益。
  推进成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和省内梯度试点,探索统筹城乡改革发展新路子。
  做好新农村建设连片推进工作,以片带面,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按照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推动五大经济区协调发展。加快成渝经济区四川部分建设,强化集聚和辐射功能,率先做强做大成都都市圈增长极;主动融入成都、重庆两大增长极,努力壮大成渝通道发展轴;主动接受重庆的辐射,加快发展环渝腹地经济区块。推进攀西地区战略资源集约开发基地建设,加快川东北地区天然气等优势资源开发,搞好川西北生态经济区规划建设。
  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实施充分开放合作战略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抓好省属国有企业资源整合、优化配置和公司制、股份制改革。
  加快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和产权多元化。保障民营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平等获得生产要素和资源,促进民营经济加快发展。
  推进重点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深化水电资源开发补偿机制试点。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快搭建交通、水务、能源等投融资平台。
  深入推进扩权强县改革,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力争到位国内省外资金500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50亿美元。
  加强财政金融工作提高财力保障和金融服务水平
  □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支持金融改革创新
  认真落实中央积极的财政政策,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切实保障灾后恢复重建、扩大内需和改善民生等重点支出的需求。
  深化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缓解县乡财政困难,提高基层政府保障能力。
  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落实岗位绩效工资制度。
  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切实降低行政成本。健全财政监督管理机制,全面推进支出绩效评价。
  加大对灾后恢复重建、重大项目、中小企业、“三农”和民生等的信贷支持力度。
  强化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突出抓好重点工程和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加快生态省建设步伐□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环保产业
  力争完成 “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任务。
  以工业节能减排为重点,支持重点用能企业节能技改和低碳技术研发,在重点行业全面推行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
  实施建筑节能、绿色照明、电机改造等重点节能工程,推进企业节能行动和节能产品惠民工程。
  抓好交通、服务业等领域节能降耗,推进公共机构节能。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5%,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控制在114.4万吨、74.4万吨以内。
  抓好“五十百千”环境优美示范工程建设。
  加强生物质能源建设,支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
  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2009年
  以机关行政效能建设为重点,大力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1624件。
  努力建设法治政府,开展创建法治政府示范活动。发布省政府规章14件,向省人大常委会提请审议地方性法规草案5件。全面清理规范性文件,废止和宣布失效10万余件,占清理总数近70%。
  完善重大行政决策听取意见制度、合法性审查制度,落实行政执法、行政复议责任制。加强行政审批事项清理规范工作,在全国率先实现省市县三级基本规范统一,并强化了后续监管。
  认真落实“三项制度”,政务服务中心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有序推进,基层便民服务网络和公共服务职能逐步完善,各级政务服务中心办理提速76.6%、现场办结率98.5%。
  2010年
  将以政府机构改革为契机,进一步转变职能、改进作风,依法行政、从严治政,切实做到为民、务实、清廉,不断推进政府管理创新,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
  □深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深入推进依法行政
  □深入推进行政效能建设
  □深入推进政风转变
  □深入推进反腐倡廉
  深化政府机构改革,一季度基本完成省政府机构改革,上半年基本完成市(州)和非重灾县(市、区)政府机构改革。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以转变职能为核心,优化组织结构,完善管理体制,理顺职责关系,强化部门责任。
  全面开展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示范活动。
  统一规范行政审批事项,深入推进并联审批,完善“绿色通道”,提高审批效率。
  推进政务服务向乡镇和街道延伸。
  精简会议、文件,加强公车管理,严格控制公务支出,坚决制止违规建设楼堂馆所。
  加强对财政资金的监督,深入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抓好工程建设招投标、经营性土地招拍挂、产权交易、政府采购等的监察、审计。加大腐败案件查处力度,依法严惩腐败分子。

------分隔线----------------------------


建议使用1024*768分辨率或IE6以上版本浏览本站  版权所有: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  网站维护: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信息中心  ICP备案编号:蜀ICP备110218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