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立足民生,2010年着力解决住房、物价、医疗、就业等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
去年全省财政投入八项民生工程800亿元,比上年增加299亿元。今年,我省还将力争完成房地产投资2000亿元,其中住房保障力争完成投资300亿元。——摘自《政府工作报告》
【关键词:住房】
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增加中小户型、中低价位普通商品房的有效供应,规范房地产市场交易秩序。城镇化率提高1.5个百分点。
——摘自《政府工作报告》
建议廉租房采用“BOT”融资
平时对房地产颇有研究的省政协委员熊方军就表示,按照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的三年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建设目标,我省势必加速对保障性安居工作开展进度。“我们可以建立保障性住房审批‘绿色通道’,使保障性住房项目及早审批通过,缩短建设周期。”熊方军建议,我省可以建立项目数据库,按月更新各项目的进度信息,定期检查项目进度,防止随意更改土地用途。同时,还可以探索建立经适房货币补贴模式,拓宽供给渠道。
针对保障性住房中重要组成的廉租房,熊方军认为,我省可以争取国家政策试点:将一定比例的公积金用于廉租房建设或购置,所见或所购廉租房的产权归公积金管理中心所有,其租金收入为公积金的投资收益。同时,还可以采用“BOT”项目融资方式,引入社会资金参与廉租房建设,探索形成廉租房建设“政府为主,社会参与”的良性发展机制。
而对于保障性住房投入大的情况,熊方军大胆建言,可以建立廉租房政府融资平台,发行廉租房项目证券。廉租房的租金水平虽然较低但具有稳定性,符合资产证券化特点。我们可利用政府融资平台直接发行廉租房证券,或以廉租房为抵押向银行申请贷款,由银行将此债券证券化。
代表认真听取《政府工作报告》
【关键词:医疗】
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初步建立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稳步开展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完善城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摘自《政府工作报告》
全民医保就是所有人都能享受医保
省人大代表、华西二院副院长赵霞说,民生工程要着力解决民生问题,理应让更多人从中受益。赵霞说,社会保障和医疗卫生方面,去年省政府将大学生纳入城镇居民医保范畴,很有针对性地解决了大学生看病问题,减轻了大学生负担;此外,全省继续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面,新农合筹资水平也稳步提高到100元/人·年,有效地缓解了我省农民“看病难”问题。
从政府工作报告中得知,目前我省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人口已接近全省总人口的9成时,赵霞很有感触地说:“全民医保就是所有人都能享受的医保。在不久的将来,全省农村、城镇都纳入医保范畴,全民医保真正实现时,全体公民就能更便利地享受基本医疗服务,这样的民生工程才真正深入人心。”
【关键词:就业】
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开发就业岗位,强化就业援助,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鼓励引导大中专毕业生到基层、民营企业就业。加强灾区就业促进工作,实施灾区富余劳动力技能培训行动。
——摘自《政府工作报告》
青年创业基金已募集1500万元
2009年是我省历年来毕业生人数最多的一年,全省87所高校毕业生28.18万人,就业形势严峻。
2009年,“促进4500名高校毕业生实现创业”被写进“八项民生工程”。年中时间过半时,这项任务仅完成了37%,实施进度明显滞后。到11月中旬,我省已促进4821名高校毕业生实现创业;12月底,实现创业的高校毕业生人数已刷新为5409名,为全年目标任务的120.2%。开通青年创业就业热线、成立青年创业基金……全省上下多管齐下,为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创造条件。目前,青年创业基金已募集1500万元,专门用于帮扶青年创业。
今年与去年相比,民生工程项目新增“民族地区帮扶工程”和“文化体育工程”两个大项,分项设置上也将新增农村留守学生关爱工作、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农村电网改造、农家书屋建设等10余项内容。
代表认真听取《政府工作报告》
【关键词:交通】
加快建设成兰、成贵、成西、兰渝、成渝客专、成昆新线等铁路,力争开工成都至康定、隆黄铁路叙永至织金段、昭通至攀枝花至丽江等铁路。加快建设广元至川陕界、雅安至西昌、巴南、成自泸赤等高速公路。 ——摘自《政府工作报告》
农产品在家门口就可运往山外
继广巴高速通车后,2009年12月23日,巴陕高速正式开工建设,巴中市南江县70万人民欢欣鼓舞。南江县红四乡惠民村村民陈华东说:“过去一遇下雨天,全是泥烂水滑,人走路都困难。现在家门口不仅有了水泥路,还与高速公路连通,再也不用担心货物运不出去了。”
昨天,当省长蒋巨峰作政府工作报告讲到“12个高速公路和88个国省干线及重要经济干线项目全部开工……”时,省人大代表、南江县委书记张长云禁不住兴奋了,他想到了百姓的期盼和南江未来的希望,“说老实话,真的是备受鼓舞。”以前因为其交通不便,经济比较落后。可现在,继乐巴铁路、广巴高速于去年通车后,南江又有了纵贯全境、并与西汉高速接轨的巴陕高速。
“通过巴中地区的‘六路’(乐巴、巴达铁路,广巴、巴南、巴陕、巴达高速公路)中就有‘三路’过境南江,南江一下子就成了区域交通的中心枢纽,这是南江改变交通劣势、融入区域发展的最大希望和出路。”张长云说,路通了,南江丰富的矿产、特色农业和光雾山旅游资源就有了出路,农产品在家门口就可运往山外,老区的脱贫、致富、发展就能打好翻身仗。
来自地震灾区的人大代表在交流
【关键词:住房重建】
春节前基本完成农村住房重建,5月底基本完成城镇住房重建,年底基本完成学校、县级医疗卫生机构、计划生育服务机构以及乡镇卫生院重建。
——摘自《政府工作报告》
都江堰告别“夹皮沟”和“火柴盒”
“全省规划城建的126.3万户农村永久性住房全部完成。”在昨天开幕的省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上,省长蒋巨峰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这句话,让省人大代表、都江堰市委书记刘俊林感触颇深。
从规划大会战,到决战“9·30”,再到决战“12·31”,农村永久性住房灾后重建的脚步一步紧似一步。“除了对口援建省市从资金、人力、物力上支持外,成绩的取得更得益于广大灾区群众干部不等不靠、自力更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的工作。”刘俊林说,仅以都江堰市为例,去年共启动34447户灾损农房重建,截至去年年底主体完工98%,达到入住条件的33367户;205个农村集中安置点建设全面推进,投入近14亿元实施了安置点水、电、气、路、讯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向峨鹿池、翠月湖清江等186个农村永久性安置点全面完成入住。
在农村住房重建中,都江堰就将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综合成果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创造性地结合在一起,探索创造出指标换住房、联建共建、统规统建等10大农房重建模式。“正是靠这些举措,都江堰才解决了大量重建资金的缺口问题,并就此精心打造出了天马向荣、大观茶坪等农房重建亮点,形成了紫坪铺至虹口、青城山至大观、蒲阳至向峨等农房重建示范线。”
现在,整个都江堰已经很少再见到“夹皮沟”“军营式”和“火柴盒”般的农房了,几乎所有的安置点都享有了和城里一样的水、电、气、路、讯等基础设施配套。
(本版稿件采写记者 邓宇姚长寿陶玲阮长 摄影 杨涛)